酶制剂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饲料酶制剂发展20年,逐渐广泛应用在各种饲料中。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对酶制剂的误解,从而导致酶制剂应用效果的发挥产生偏差。 一、过分关注酶活 1、饲料酶采用的酶活定义是否合适? 酶活是大家比较酶水解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家通常认为高酶活意味着更好的水解能力,从而偏向于选择高酶活的产品。酶活是酶活力的度量单位。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如37℃,pH值5.5)下,在特定时间(如1分钟)内能转化一定量的(如1微摩尔)底物的酶量。然而饲用酶发挥作用的环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变化的温度和pH值下酶的酶学性质尤为重要。有些酶在其他pH值条件下,相对酶活非常差,如图中的MEG1;有些酶在经历饲料生产过程中的高温调质、挤压制粒过程,通过胃时在低pH值、胃蛋白酶作用下,其绝对酶活会大幅下降,进入小肠内实际酶活已经大打折扣。 2、酶活检测采用的标准底物与实际原料中的底物存在差异 酶活测定的底物也是标准底物,如各公司的酶活定义除了单位有差异外,采用的底物标准品也是有差异的。如sigma的木聚糖标准品有燕麦、桦木、山毛榉几种,采用不同底物标准品测定的酶活是有差异的。 酶对底物是有高度专一性的,如木聚糖酶是专一针对木聚糖,对不同原料的木聚糖降解能力是有较大差异。有些木聚糖酶对小麦木聚糖降解能力强,对玉米木聚糖降解能力较弱。有些木聚糖酶相同酶活之下对两者的降解都比较弱,那么在选择的时候比较难以甄别,靠的是专业的厂家的研发实力。 如图,桦木、小麦和玉米等来源的木聚糖的主链均是由D-吡喃木糖残基经β-(1-4)糖苷键互相缠绕连接组成的,但支链结构却有很大差别,小麦和玉米中木聚糖的支链化程度高于桦木,尤其是玉米木聚糖,支链化程度非常高。桦木木聚糖被作为国标分析木聚糖酶的底物,由于其支链化程度低,容易降解和提纯,复合的或单一的木聚糖酶对它都有很好的降解作用。然而,玉米阿拉伯木聚糖结构支链化程度非常高,单一的木聚糖酶对它降解作用不大。 3、单一酶种与复合酶系的差异 事实上,木聚糖酶降解木聚糖并非单一酶,也并非只有阿拉伯木聚糖内切酶、阿拉伯木聚糖外切酶、木糖苷酶,而是一个复合酶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小酶种被发现和开发出来。如去年在酶制剂科技与产业发展大会上一些研究院校和企业均展示了阿拉伯木聚糖酶与其他酶种的协同降解的研究。目前木糖糖酶标注的是阿拉伯木聚糖内切酶的酶活,其对木聚糖的降低能力比较有限。 4、酶源的差异 酶的来源不同,相同酶制剂会存在一些差异,如真菌和细菌来源的植酸酶,其降解能力、速度,Km值等都存在差异,但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那种来源更好,而是技术的突破。其次,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酶制剂存在较大差异。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固体发酵的酶制剂虽然单位酶活较低,但酶谱丰富,相互配套,对底物的降解能力非常强。但个人觉得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酶种的开发,两种发酵方式的降解能力会趋同。 所以说:一味选择高酶活,不一定带来好效果。 来源:晓晓 晓晓微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