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驱动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生猪产业屠宰环节的集中度能够控制整个生猪产业链的稳定与优化;从质量安全角度上讲,有利于生猪质量安全的控制。 由于近几年,动物区域性流行病不断蔓延, “注水肉”“瘦肉精”事件的频繁出现,导致农户散养过程中疾病防控能力和食品安全控制方面无法保障,所以产业链下游需求更倾向于接受规模化养猪场的生猪产品,即下游屠宰场更偏好规模化猪场的产品。而规模化养殖便于下游屠宰企业稳定开工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 如今,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位居前3名的分别为雨润集团、双汇集团和大众食品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三者合计仅为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的9%,且82%的企业仍是半机械或手工屠宰,机械化程度很低。相比之下,位居美国前3名屠宰企业(泰森公司、JBS公司、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营业收入之和占市场总份额的比例已超过56%。 十二年的行业巨变期 从土地资源来看,在人均国土面积占有上,中国低于美国,但优于日本;从生猪饲养密度来看,中国也是远远低于日本的,因而在生猪规模化养殖程度上可以推断中国可能达不到美国的发展进度,但必将快于日本。 若将生猪存栏量500头以上比例为85%作为生猪规模化养殖推进基本完成标志,预计2028年左右中国将达到这一标准,即从2014年起年均提高3%。可见,在生猪规模化养殖上中国仍面临12年的提升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黄金时期。 虽然中国有规模化进程提升的趋势,但是依据中国现今的情况看,生猪行业集中度提升仍面临着许多障碍,阻碍着规模化进程前进的步伐。 中国生猪行业集中度提升的主要障碍 规模养殖或将“与粮争地”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若当前将中国出栏的生猪全部按规模化养殖进行推算,建造近6亿头生猪的标准圈舍需要3万个猪场,其占地需要24万~30万hm2,因猪场防疫的特殊需要和防止对周围环境污染,按照平均距离居民区2km 为半径计算,所需建设用地面积为3800万hm2。 正是如此,规模化养殖面临不足的土地使用面积,势必会占用耕地,引起“与粮争地”的势头。 面临政策风险 生猪养殖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免征税收,对地方政府没有财政贡献;由于进行生猪规模化养殖后,养殖场内生猪数量巨大,若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大规模疫病流行,会引起整个地区生猪产业链供给发生中断,导致生猪产品的供应瘫痪。 在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中,国家会采取一些相关政策,如发放养猪业财政补贴,而资金需要地方和中央财政按比例分担,当国家财政收入不高时,相应的补贴也会下降。 另外,生猪规模化养殖会产生一系列废弃物,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废弃物污染等。 遭遇人才瓶颈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有能力、懂技术、肯吃苦的熟练饲养人员和职业化的场长担任相应工作。但是由于环境恶劣,防疫隔离时间较长,每天工作重复枯燥乏味,使人员流失严重,导致养殖场正常运行受阻。 防疫压力大 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会使生猪的养殖规模扩大,若防疫技术水平跟不上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就会有可能暴发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据官方数据显示,过去每7年暴发一次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现在出现的频率为每年一次。以口蹄疫为代表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经常威胁中国生猪养殖业,进而使动物安全、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都受到威胁。 如果不能做好生猪养殖的防疫工作,不但关系到养殖主体收入和市场供应,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生猪规模化进程。 原标题:未来12年将有大批生猪散养户破产出局 来源:《世界农业》《我的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