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问题也很头疼:育肥猪出栏数数量如何确定?李波表示,由于试点规模小,人保公司采用现场派人“数猪”的方法,“但一旦大规模推广怎么办?” 两大考验:公司农户如何双赢 刚刚试点一年,为什么就停了?徐少华很纳闷。 原来,去年彭州专门从生猪调出大县的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支付70%的保费。但是今年这笔资金被取消,“没有政府补贴,保险公司和养殖户都无法承担。”彭州市畜牧局副局长何瑞祥解释。 即便是有政府补贴,一些养殖户还是觉得保费太高。专家分析,猪肉价格直接影响政府对CPI的调控,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都对这类保险进行了财政补贴。但财政愿不愿意掏钱,还得看这个产品到底有没有效果。 何瑞祥算了笔账:彭州市每年生猪出栏量超过50万头,若其中25%投保生猪价格保险,就有10万头的承保规模,按试点时的缴纳水平,政府需要补贴588万元。这对政府财力无疑也是考验。 另一个考验是,保险公司如何找到盈亏平衡点。截至目前,人保公司已付赔付款超过100万元,远超过其75万元的保费收入。如果规模继续扩大,那也是保得越多,亏得越多。 同时,养殖户的保险意识较弱,也是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推广面临的难题。“生猪价格有‘大年’和‘小年’,如果养殖户预计当年猪价‘坚挺’,就不愿意投保。”何瑞祥说。李波也举了一个例子,在龙泉驿开展试点时,一家养殖业主保费都交了,但思前想后仍觉得不划算,坚持要求解除合同。 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根据试点情况探索解题之道,力争在2015年在全市进行推广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