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贸易商数量减少,饲料商采购难 一方面是一些贸易商拿不到运输补贴,锦州港运输量锐减,另一方面,南方的一些贸易商为了拿到运输补贴,从东北采购了大量玉米,但是运到深圳后才发现,由于饲料市场不景气,玉米并不好卖。于是大量玉米积压到了招商港,港口也发愁大量压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饲料企业居然也发愁,他们愁的是买不到玉米,这是怎么回事呢? 港上的这栋大楼里集中了40多家和玉米相关的商户,在这里, 可以找到运玉米的船,卖玉米的贸易商,还有买玉米的饲料企业,老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任务就找玉米。 记者:像这个玉米符合咱们的要求吗?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这个东北玉米不符合我们双胞胎饲料生产,主要是霉变率偏高,因为我们双胞胎是做乳猪料的,对玉米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对霉变控制也比较严,像这个霉变率偏高,就不符合我们企业的质量要求。 做玉米的,没有不认识老廖的,因为他所在的饲料企业,一直占据中国猪饲料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家企业一年要用掉600万吨玉米,比蛇口港一整年的接卸量还多。在这600万吨中,有一半的玉米都要由老廖来采购。 今年饲料销量少,用不了那么多玉米,可老廖采购的压力反而比以前更大了。作为最大的饲料企业,老廖买玉米可以享受国家的运输补贴,在今年6月30日以前,每进一吨玉米,都能从国家那里拿到140块钱的补贴,这就相当于每吨玉米便宜了100多块钱。对于企业,这当然是好事,可是运输补贴一出来,他买玉米却更难了。原来和老廖有生意往来的贸易商还有四五十家,补贴政策出来后,只剩下了10多家。比如像贸易商老周他们都在锦州港平仓,没办法到南方来了。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对于我们饲料企业来说,也不是好事,我们也希望百花齐放,贸易商数量少,对我们采购难度明显的也是增加的,不仅仅是北方人员增加采购成本的一个上升,就是在南方竞争也不是那么充分了,贸易商整体数量少了,对我们采购难度增加。 老廖只得增派自己的员工去北方采购,他本人也去了东北,一直在那里坐镇指挥。 双胞胎集团港口玉米部总经理廖为玉:像我本人一直在北方采购,像春节前,包括春节后的2月份、3月份、4月份,我也是5月份才回到南方,因为5月份以后北方已经无粮可采了,不得不回来了,没有粮食了,买不到了,粮源已经枯竭了。 虽然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也有粮源,但老廖都没考虑,因为他们生产的很多饲料都是给乳猪吃的,对玉米质量的要求比较高。 现在用的主要是东北玉米。东北玉米主要是毒素低,向我们说的黄曲霉素,呕吐毒素,包括玉米的赤霉烯酮,它都比其他的产地会低。 采购的压力让老廖时刻关注着每一条从北方来的船。 廖为玉:这个也是补贴的时间快临近了,所以北方的贸易商也是赶到6月30日,把这些大船往南方移过来,是这样的。 根据规定,到6月30号,国家实施的每吨140元的运输补贴就结束了,老廖也希望能赶在补贴结束之前多进一点货,昨天中午停靠过来的这艘船上有6万2千吨玉米,其中近一半都是老廖的货。今天一上班,老廖就赶紧叫人从船上取了些玉米,他着急想知道这批货的质量。 廖为玉:我们怕到路上有霉变,有损失的不良的情况出现,所以我们都还要重新再检。 检验结果让老廖放下了悬着的心,可算是等到了一船质量好的玉米,这些玉米可以卸船了。不过一船玉米也就够附近的饲料厂生产三四天。 但每天都要开工的饲料厂,老廖依然在担心饲料厂断档 。 玉米贸易流通陷入困境,如何破解僵局? 今年上半年,猪价的持续低迷,饲料也卖不动,去年这时候每个月能卖两万七千吨饲料,可今年一个月也就卖到两万两千吨。结果就是贸易商进的玉米也就卖不动了,即便是国家出台了运输补贴,促进了北粮南运,但还是有大批的玉米堆在了招商港 上。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运输补贴优惠南方,这让东北的贸易企业日子艰难,锦州港运输量锐减。而收储政策照顾东北,贸易商把玉米运到东北,造成玉米运输逆流,大量玉米挤压在招商港,玉米的贸易流通似乎正在陷入死结,这种僵局能否打破?突破口又在哪里呢? 在浙江湖州,一场例行的玉米行业年会,吸引了南北方众多贸易商、船东,饲料企业和港口的参与,人们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破解玉米僵局的答案。 在现场,我们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 70%的受访者对玉米供大于求的市场局面表示担忧,85%的人认为,2014年国家还将继续启动临时收储和补贴政策。 在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看来,中国玉米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国家粮食局信息中心主任尚强民:巨大的临储玉米入库,表明中国的玉米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或者说根本性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让此前一直偏紧的玉米市场,突然变成了供大于求?尚强民给我们看了这样一组数据:在过去的十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十连增,玉米增长最快, 2013年玉米播种面积比10年前增长了50%,十年,玉米增产一亿吨。与此同时,近年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肉类消费在减少,玉米需求不足。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国家先后出台了两项玉米补贴政策。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司长周冠华:通过给南方的一些个用粮企业给一部分补贴,也调动他们到东北地区来才采购玉米,还有粳稻嘛,积极性,这个效果应该也是比较明显的。应该是有利于缓解东北地区的收储压力和收储矛盾。 国家在尝试打破玉米市场的僵局:临时收储计划——在解决产区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运输补贴——在解决销区饲料企业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一产一销,市场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都想到了,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国家粮食局总工程师何毅:现在我们粮食增产,财政已经拿出了很多的资金来支持,像种子补贴,生产环节里头,农民的直补,平均起来一斤粮可能都得超过一块钱。如果我们流通环节建库、存粮,粮食的出库还要靠财政补贴,那一斤粮食就得一块多钱,那这样一来,我们纳税人的钱,很多钱都投入到了这样的一种补贴方面当中,财政的负担就是非常重。 花这么多钱补贴是希望能够打通玉米市场的任督二脉,但现实情况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开始围绕补贴做起了文章。 锦州市永丰隆粮食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志永:东北给补贴,把河北粮运到东北了,现在山东和河北都缺粮。 一些河北、山西的粮,本该一路南下,卖到山东,但精明的生意人,宁愿花上每吨120元的运费,把玉米卖到东北。 崔志永:在那儿(河北、山西)卖2200左右,到锦州港前一段是2320 ,或者2330。 记者:加上运费? 崔志永:对。 记者:跟当时锦州港的价格一样。 崔志永:一样。 河北,山西的玉米拉到东北,再从这里运到往南方,每吨就享受140元的补贴,利润空间就来了。用业内的行话说——粮食出现了逆流。 国家粮食总局调控司的周冠华也密切关注着玉米的逆流现象。 国家粮食总局调控司副司长周冠华:东北地区价格托起以后,市场价格没有那么高,那么企业,包括一些个粮食经营它要算帐,一看这个往那儿流,有利可图,那肯定会往那儿走一会儿。我们从统计数据上也能看得出来,辽宁省产的粮,玉米可能在东北三省加内蒙,应该是相对比较小的。但是它那个从辽宁走的粮量确实不小。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南方的加工企业享受了运输补贴,但东北的玉米加工企业却因为没有补贴,日子过得艰难。 国家粮食总局总工程师何毅:去年已经有了每吨140块钱的运费补贴,你说给南方关内企业补贴了,关外企业就喊了,你给他补贴我日子就没法过了。关外的企业就说那这个政策要么一视同仁,要么都别给。 针对玉米补贴出现的种种矛盾,国家粮食局的相关部门坐到一起,商量接下来的对策。 国家粮食局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从玉米深加工消耗量来看的话,从2012年到2014年,已经连续三年下降,大概就是到2014年,我们统计的2013年的结果是,玉米原料消耗量大概在5500万吨左右,这样的话,一直是一个下行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