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玉米低价采购暗输1.7亿元利润 进一步分析禾丰牧业《招股书》后,人们发现该公司除鱼粉原料对外销售收入存疑外,豆粕、玉米等主要原材料采购,也明显低于同期市场公开价格。 2013年,禾丰牧业对外采购玉米57.15万吨,耗资13.05亿元,折合每吨采购均价为2283元/吨。同期,据《招股书》第195页披露,当年玉米市场均价为2405元/吨,采购均价较市场均价低5.07%(《招股书》披露数字为5.07%,实际计算数字为5.34%),仅此一项当年即少支出原材料成本6972.3万元。 玉米作为大宗商品,也是期货市场上的标的之一,市场价格公开透明,禾丰牧业通过何种方式能够采购到如此“低廉”的原材料,令笔者困惑不解,为此曾致电禾丰牧业证券部咨询,而该公司工作人员始终未予以解释。 相对于玉米原料而言,禾丰牧业在最主要的原材料——豆粕上的采购更充满诡异。2013年,该公司耗资15.58亿元,采购了38.6万吨豆粕,年度采购均价为4034元/吨。同期,《招股书》上披露的豆粕年度市场均价为4102元/吨。 表面上看,该公司在豆粕上的采购均价仅比市场均价低1.66%,似乎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然而,该公司《招股书》第43页的一幅豆粕走势图(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却让笔者对上述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豆粕在2013年度,全年价格95%以上的时间运行在4200元/吨之上,从未低于4100元/吨。那么,禾丰牧业该年度4034元/吨的采购均价和4102元/吨的市场均价是如何得来的呢? 由于该走势图并未说明价格中是否含税,笔者一开始以为是增值税造成的价格差异。然而,来自同期其它公司披露的采购数据,却从侧面印证了禾丰牧业所披露的采购均价、市场均价存在“水分”。 今年1月份,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这是一家从事生猪养殖的公司,豆粕也是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原料之一。《招股书》数据显示,2013年1-6月份,牧原股份豆粕的采购均价为4177.98元/吨。 从WIND资讯的价格走势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豆粕在2013年呈现震荡走高的态势,也就意味着全年均价应高于上半年的均价。而对比禾丰牧业和与牧原股份的原料采购价格,却发现恰恰相反,前者的全年采购均价反而比后者上半年均价还低144元/吨。 即使按牧原股份相对较低的采购价格计算,禾丰牧业2013年仅在豆粕原料一项,便“节省”原料成本5558.4万元(144元/吨*38.6万吨)。如果以WIND资讯价格走势图的年度均价计算(约4300元/吨),则“节省”的成本支出高达1.0267亿元。 照此计算,禾丰牧业仅在玉米、豆粕两大主要原材料上,通过低于市场价格的采购,2013年便“节省”1.7亿元以上成本,而该公司2013年净利润也不过1.848亿元。 大供应商存同一控制关系隐匿未报 低廉的原材料,为禾丰牧业成功迈过上市门槛提供了业绩保障。 那么,又是谁在提供如此低廉的原材料呢?查阅《招股说明书》中的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名单,两家锦州公司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进而引发投资者对禾丰牧业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涉嫌“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的质疑。 2012年、2013年,禾丰牧业向锦州嘉泽饲料原料经销有限公司分别采购1.76亿元和3.0677亿元。向锦州昱昊商贸有限公司采购1.58亿元和1.488亿元。 工商登记资料显示:嘉泽饲料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人民币,成立时间为2012年2月20日,由两名自然人股东李静、李震分别出资100万元成立;昱昊商贸注册资本同样为200万元人民币,成立时间为2008年1月8日,自然人李冰心出资50万元,李震出资150万元。 两家均有一个同名同姓的自然人股东——“李震”。事实上,“李震”还有第三家公司——锦州银河商贸有限公司,系禾丰牧业2009年度至2011年度的前五大供应商之一,禾丰牧业对其的采购额从每年7427.28万元至1.04亿元不等。 据《新京报》报道,李震同样是该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后者在2012年8月入股锦州嘉泽饲料公司后,这家公司旋即成为禾丰牧业当年的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1.76亿元。 三家公司经营范围中均包括饲料原料、饲料销售等业务。更为巧合的是,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李震”控制的3家公司中,每年总有2家能够同时进入禾丰牧业的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 种种迹象表明,三家供应商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然而禾丰牧业却从未在《招股书》中予以披露。事实上,监管部门对于类似现象早有明文规范。中国证监会2006年修订并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 1 号——招股说明书》第四十四条规定:“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供应商,应合并计算采购额。” 显然,如果媒体报道属实,禾丰牧业则明显违反了信息披露准则的要求,构成虚假陈述和重大遗漏。 来源:融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