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禽饲料产量遭受重创。除了上年末“速成鸡”事件后续影响以及春节后肉类消费需求下降外;3月底爆发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后,导致禽饲料遭受重创。据重点跟踪企业统计4~5月不同规模企业的禽饲料产量全线下跌外,人感染“H7N9流感”造成禽类产品价格剧降,禽肉大量积压冷冻、部分养殖户退出、父母代鸡大量损失、存栏减少,直至12月份禽饲料产量仍然没有恢复。2013年1~12月,蛋禽饲料、肉禽饲料产量累计同比仍然下降;2012年同期同比增长0.7%;2011年同期同比增长9.1%。 4、发展区域呈“东降中稳西增长”趋势。从1-3季度产量来看,我国产量超过千万吨的7个省份中,广东、山东、河北、河南累计同比均有下降,分别下降3.2%、15.1%、6.1%和4.1%;辽宁、湖南和四川呈现增长,分别增长6.4%、5.6%和7.4%。 从不同区域看,西南同比涨幅最大为4.3%,华中、华南和东北同比涨幅在3%左右,西北地区同比增长1.2%,华北、华东地区同比分别下降5.7%和2.1%。区域内对产量增长贡献较大的省份主要为广西、四川、湖南,同比分别增长15.7%、7.6%、5.6%,主要拉低省份为山东、河北,同比分别下降15.09%和6.05%。 5、企业运行成本持续加大,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从10家饲料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公告看,营业成本和“三费”均呈上涨趋势,净资产收益率显示下降。前三季度10家上市饲料公司营业成本合计1018.70亿元,同比增长2.58%;比总营业收入增幅低0.61个百分点。“三费”中,2013年与2012年同期相比的销售费用增幅均在19%-22%区间,财务费用超出上年的4.66%。2013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占营业成本的3.52%、3.19%、0.69%,2012年三者同期比重为3.03%、2.72%、0.51%,2011年为3.02%、2.65%、0.58%。201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的“三费”加和占总营业收入比重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为6.77%、5.76%、5.68%。数据显示,三费比重逐年增高,综合经营费用的上涨,人工、电力、煤气等综合成本的居高不下,以及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普遍高位运行,企业的原料成本支出随之上涨等因素是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2013年第三季度饲料生产回稳,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7.7%,同比下降1.78%,10家饲料上市公司中,过半数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正常年份前三季度的饲料产量约占全年的74%,如以此规律测算,10家饲料上市公司的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可能无法超过2012年10.15%的水平。成本上涨,收益下降,均不利好企业盈利,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6、全国饲料质量安全状况保持稳定向好的趋势。农业部数据监测显示: 2013年饲料质量卫生指标合格率处于较高水平,商品饲料产品合格率为96.03%,比2012年提高0.32个百分点;饲料中禁用物质检出率为0,没有发现非法使用“瘦肉精”、苏丹红等禁用物质的情况;饲料添加剂使用进一步规范,国产饲料添加剂合格率97.12%;抽检进口饲料添加剂合格率91.04%,不规范使用添加剂问题得到明显遏制。 7、企业整合升级,战略蓄积与扩张势头不减。行业企业努力寻求并着手进行战略升级。因市场低迷,各企业纷纷借机调整自身发展模式:一批企业着手进行设备改造升级,建立标准化生产方法,来满足新的饲料法规对饲料生产条件的要求,并形成企业发展新的竞争力;一批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普遍是3~5家小型企业进行联营联合,以达到企业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共同来求生存求发展;一批企业进行外延式扩展,尤其是大型企业,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规模角度以及疾病控制和项目的可操性等综合因素驱动,众多大型企业看好生猪养殖业,加大对猪饲料投入力度,并扩大生猪产业链建设,推动了饲料行业的转型和提升,大企业对现代化养猪业投资规模之大为历年之最。 8、大型企业的扩张步伐加快。行业企业的一系列的改造、重组、收购、外延,都在助推着行业整合速度的提高,形成了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竞争格局。9月25日,发改委公布《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要求各地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公司+农户”等生产模式,推进产业化经营。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提升了养殖业准入门槛,对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企业全产业链发展、规模化养殖已是大势所趋。 三、影响因素分析 今年我国饲料发展速度放慢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受国家宏观经济增速和政策调整的影响。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3年全年GDP增速预计为7.5%。宏观经济减速慢行,必然影响到各个行业。投资项目减少等使肉类集团生产消费下降。此外,“八项规定”等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奢侈与浪费性消费减少,肉食浪费的泡沫被挤压,回归到正常消费,饲料产业同样受这一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今年是饲料生产许可证的换证年,众多饲料企业生产资格受到影响。受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饲料行业发展速度也在放缓。 二是受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下降,抑制了正常的畜产品消费,导致饲料养殖形势压力较大。“健美猪”“速成鸡”“黄埔江死猪”“雨润问题肉”及不断零星曝出的病死猪肉事件等食品类负面新闻,直接冲击了消费者信心,畜产品整体消费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造成上半年畜禽养殖及产品产销均呈疲软态势、量价齐跌,养殖市场受到挤压,至6月猪肉价格才进入上升通道。蛋禽方面,由于今年3月的人感染“H7N9流感”事件,加之2012年2~8月份,我国蛋鸡养殖行业出现连续亏损,导致我国祖代、父母代、商品代蛋鸡存栏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肉鸡产业受 “H7N9流感”事件冲击最为严重,多地禽类交易市场关闭,4~7月间禽肉消费量急剧下降,多数加工企业不得不将禽肉收储冷冻,囤肉期待消费复苏。虽然8月下旬终端需求略有好转,但禽肉市场仍然供大于求。养殖户补栏仍不积极,观望情绪浓厚,肉禽产业复苏迟缓,目前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养殖水平。 三是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畜牧产业已在2005年前后跨过快速增长进入成熟期,后期主要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品质提升,进入渐进发展阶段。饲料产业在未来10年间,仍然能享受规模红利带来的增长,但增速会逐渐减缓。2013年同比基本持平。以近三年情况看: 2012年同比增长7.7%,2011年同比增长11.5% ,2010年同比增长9.4%。但是,如果把产量折算成配合饲料,近三年的增长率分别为4%、6%和3%。近三年的增长主要是配合饲料比重不断提高而形成的结构变化性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