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消费是个上万亿的大市场。以猪肉价格20元/kg计算,猪肉消费市场在一万亿以上,而且随着未来猪肉消费量的继续增长,整个市场空间还会扩大,这给包括养殖在内的整条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猪肉消费将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品质 我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正由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居民的猪肉消费将越来越重视安全、健康和品质。 一、食品安全威胁人们健康,猪肉的安全性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最初被曝光的二恶英、红汞、甲醛、激素、面粉添加剂(过氧化苯甲酰)、面粉漂白剂、假酒(甲醇)、洗衣粉油条、陈化粮毒米、苏丹红、瘦肉精、铁酱油、毛发酱油,到牛奶业普遍使用三聚氰胺、养殖业普遍滥用抗生素、食品工业违规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氢化油(反式脂肪酸)、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甚至品牌猪肉也出现瘦肉精等等,这些问题已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可以说,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居民和政府的一块“心病”,人们对其关切程度也非常高。猪肉作为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最大的食品,其安全性理应得到非常大的重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安全猪肉的需求意愿将愈发强烈。 二、对健康和品质要求的提高将带来猪肉消费的升级。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注重消费品质的提升,对猪肉的营养价值以及口感味道等都将提出更高要求,这会给行业带来变革: 1、生猪的品种将更加多样。不同品种生猪产出的猪肉口感和营养成分差别比较大,收入的提升将带动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特殊品种的猪肉将满足此类需求。 2、猪肉的安全将被提升到更高的重要程度,对养殖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将更严格。 3、猪肉加工和运输方式将更趋合理。比如我国当前的猪肉消费以热鲜肉为主,而健康、营养和新鲜度高的冷鲜肉占比仅为10%,这发达国家近90%以上的占比相差甚远。 我国生猪养殖的过去和现在 猪的品种:从地方猪种到国外引进 伴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产业的发展,我国生猪品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20年前,遍布中国的还是国内地方猪种,但我国地方猪种地方种猪由于消费偏好、生产效率低等原因,现在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产仔率高、肉质好等优点,但随着人们消费偏好转向脂肪含量更低的瘦肉,国外引进猪种因生长周期短、屠宰率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率高等优势而被养殖者青睐。特别地,世界着名猪种长白、杜洛克、约克夏被广泛引入中国,国外“三元杂交”模式在我国不断推广,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为主的引进品种占出栏总数的70%以上,是我国猪肉生产的主力。 引进猪种对饲养管理的要求较高,生长速度较快,然而,品种的变化也对生猪养殖的供给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1、外国的优良猪种虽然具有生产效率高,瘦肉率高的优点,但是这些外国猪种对防疫、饲养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较高,更适合于在技术力量较强和管理水平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进行养殖。 2、引进猪种生猪速度更快,饲养周期较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需变化的节奏,影响到“猪周期”的长度(后面讨论猪周期的章节有详细论述)。没有种猪繁育能力的小型养殖场/户再通过向种猪场购买父母代二元种猪,产下的仔猪经育肥后就可以作为商品猪销售到市场上。 我国生猪养殖的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华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四大地区生猪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产区。2011年生猪出栏量在5000万头以上的省份为四川(全国占比10.58%),湖南(8.43%)和河南(8.1%). 1、西南产区是我国传统的生猪产区,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多为散养,猪多体肥,产量大,调出量小。 2、长江中下游产区是我国传统生猪主产区和粮食产区,粮食资源丰富,生猪生产总量大,调出量大。区内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大,而且邻近上海、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容量大。 3、东北、华北产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常规饲料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生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高。 地区粮食生产和运输半径决定了我国当前的生猪养殖地域分布: 1、生猪养殖对饲料消耗量大,因此主产区都集中在粮食主产区。不同的粮食生产结构也一定程度决定了生猪的养殖规模结构,西南地区水稻产量大,区域内散养户比例较高。 2、我国当前以热鲜肉消费为主,由于生猪和猪肉的运输半径受新鲜度和经济性要求不能过长,因此各销区的猪源供给由相对应的产区供给。长三角地区的猪源来自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珠三角则主要来自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等西南主产区,而环渤海地区的猪源由华北和东北供给。 来源: 中国行业研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