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肠道吸收表面积缩小,原因是肠绒毛的萎缩。而肠绒毛萎缩的营养原因主要是豆类原料中所含的大豆抗原。 1.2消化酶活性 仔猪消化道内源消化酶活性很低,随仔猪的日龄增加而逐渐增加。仔猪断奶会使内源酶活性不增加反而倒退,严重的情形,部分种类消化酶的活性仅有断奶前的1/3左右。关于仔猪内源消化酶活性的研究比较多,有兴趣可参考相关文献。 1.3消化道酸性环境 仔猪消化道酸性环境有两个最重要的作用,一是维持内源酶的活性,二是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的繁殖。不幸的是,处于断奶应激期的仔猪恰好胃酸不足,消化道整体pH偏高。断奶仔猪胃酸不足的原因是来源于乳汁的乳糖所发酵产生的乳酸供给中止,而自身的产酸不足。 如上所述,影响仔猪消化能力的三个因素恰巧都发生在断奶应激期,而断奶应激也是这三个因素的诱因。
2.提高乳猪料消化率的饲料营养措施 提高仔猪对配合饲料的消化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提高乳猪料的可消化性,二是增强仔猪自身的消化能力。如前所述,提高仔猪自身消化能力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也应归结于乳猪料的合理配制。 尽管配制高消化率乳猪料在理论上有很多营养手段,但从商业角度,很多无法实施,因为受成本所限。 2.1乳猪料大宗原料的选择 乳猪料大宗原料选择一条普遍的原则是尽可能选择多的动物性原料,要求绝对营养水平高而且消化率高。 是否添加血浆蛋白粉基本上成了高档乳猪料与中低档乳猪料的分类标准。既然有成本空间选择血浆蛋白粉,高档乳猪料就可以轻松地选择膨化玉米、膨化大豆、优质白鱼粉、食品级乳清粉、肠膜蛋白等消化率高的优质饲料原料。低档乳猪料在原料上没有太多的选择性,通常就是玉米、次粉、豆粕、鱼粉、乳清粉等几种有限的饲料原料,仅有的鱼粉和乳清粉两种动物性原料使用量也不得不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成本允许,通常可使用一定比例的膨化大豆。所应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动物性饲料原料还是植物性饲料原料,质量指标一定要严格控制。 饲料原料新鲜是乳猪料配方的基本要求,大宗饲料原料至少在二级标准以上。玉米绝对不应有发霉的情况存在,具有好的容重。豆粕除控制常规的指标外,脲酶活性和蛋白溶解度两项指标应综合控制,脲酶活性不超过0.2mg/(g·min),甚至应在0.1mg/(g·min)以下。鱼粉除控制蛋白质、氨基酸、食盐含量等常规指标外,按照GB/T 19164-2003的要求检测挥发性盐基氮、组胺和酸价三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不新鲜的原料不如不用。 原料的预处理和加工工艺对乳猪料消化率有重要的影响。近年,原料预处理技术应用最成熟的是膨化。尽管玉米膨化优势明显,但较多的意见认为乳猪料中不应该全部使用膨化玉米,而是膨化、未膨化的各半。膨化大豆使用10%~15%的比例更合适,过多的膨化大豆中所含的油脂对断奶1周内的仔猪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大豆膨化的程度应特别注意,脲酶活性的检测是必需的。豆粕是否应该膨化存在争议,部分地区有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乳猪料全膨化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措施,会导致仔猪生产性能的全面下降。另外,如果主要植物原料全部膨化,并不再需要制粒,对仔猪生产性能没有进一步的改善。 2.2影响乳猪料消化率的几种关键添加剂 酶制剂在乳猪料中的使用已非常广泛,是复合型酶制剂在所有动物种类中普及程度最广的。乳猪酶不同于成年动物用酶,其酶谱应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及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类酶制剂。蛋白酶和淀粉酶用于补充内源酶的不足,而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等用于分解植物性原料中的非淀粉多糖,二者目的都是提高乳猪料的消化率。市场上目前的乳猪酶也有高低档次及添加量不同之分,价格差异也较大。 酸化剂也是乳猪料中经常使用的添加剂。但使用中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使用酸化剂前应精细地评价乳猪料的系酸力,有条件应测定,在矿物原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应谨慎,如石粉的使用量应严格控制;二是在成本空间相对富裕的情况下,酸化剂的使用量需要增加,目前大部分酸化剂生产商的使用推荐量偏低,这是出于饲料企业成本承受能力的考虑,当然加大酸化剂的使用量需要结合考虑制粒的难易;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选择普通型酸化剂还是乳酸型酸化剂,乳酸型适口性好,但酸度相对低。 谷胺酰胺在维护肠绒毛完整方面效果确实,阻碍其在乳猪料中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在中、高档乳猪料中使用是可行的。丁酸钠事实上也可以归类为酸化剂的一种,但它还有促进肠道细胞增殖,提高小肠绒毛高度,提高养分吸收率的作用。 其他改善乳猪料消化率的添加剂在此不一一介绍。 高消化率乳猪料的配制是个系统的工程,应改善所涉及的每一方面并做到各因素的协调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