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到,又到市民集中采购年货的时候,带“土”的产品备受青睐,市场也满是打着“土”字号招牌的产品。不过,近日,记者走访多个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叫卖的所谓粮食猪肉、土鸡等产品,其实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山寨货。比如打着“成口老腊肉”招牌的专卖店,叫卖城口农村老腊肉,其实并非来自城口。 为何山寨土特产横行市场?如何让真正的土特产走上市民餐桌?这既是维护土特产品牌的需要,也是让市民明白消费的需要。 城口老腊肉,绝大多数重庆人耳熟能详。但你是否知道“成口老腊肉”?家住江北区东海岸小区的陈家林,就遇到一家腊肉专卖店竟打着“成口老腊肉”的招牌。 “成口老腊肉”店 惊现菜市场 日前,陈家林向记者反映,她在大石坝瑞昌菜市场发现一家专卖老腊肉的店,取名为“成口老腊肉”。 “成口老腊肉”店位于大石坝瑞昌菜市场平街层的中间位置,店上方一排醒目的大字:成口老腊肉。而店前的两张手写海报上却写着:城口农村老腊肉,其中“城口”二字在海报最显眼的位置凸显。店门紧闭,记者透过玻璃窗户,可见挂在窗口的腊排骨,颜色呈暗黑色,较干。该店醒目的海报显示,最贵的“老腊肉”76元/公斤。不过迎新特价,城口农村老腊肉一律60元/公斤。 该店附近“江军副食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卖的腊肉是粮食猪肉,56元/公斤,比别人正宗。“旁边的‘成口老腊肉’店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产品?”这位老板往“成口老腊肉”店方向望了一眼说:“他那个‘成口老腊肉’不就是冒充个名字嘛,我还不是可以说我的腊肉是‘城口老腊肉’,谁知道是不是真的?” 店主承认非城口老腊肉 “成口老腊肉”是不是真的城口老腊肉? 1月6日12:39,记者以顾客身份拨通该店海报上的电话。“我们的腊肉是正宗城口老腊肉,是到城口农村收的粮食猪做的。”该店店主王老板承诺,“你如果不放心,可少买点回去试吃,以后再来买。” 1月9日11:22,记者再次联系王老板时问:“你们卖的是不是正宗的城口老腊肉?”王老板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一再强调“我们的腊肉肯定是农村的粮食猪做的”。 1月9日下午6:08,记者以外地人身份第三次拨通了王老板电话。当记者一再追问“店里的腊肉是不是‘城口老腊肉’,原材料是不是城口农村粮食猪肉”时,这次王老板改口了。“就算我们不是正宗的‘城口老腊肉’,但是味道绝对好吃,放心嘛。”他承认,“原材料不是城口农村的粮食猪肉,是在其他区县农村收购生猪自己熏烤的。” 1月13日下午4时,记者第四次与王老板取得联系。“你为何要打‘成口老腊肉’的招牌?是不是想借‘城口老腊肉’来增加销量?”王老板说,“打什么招牌是自己的事,与‘城口老腊肉’没关系,就算是对方找来也不怕。”他还透露,海报上写的“城口老腊肉”,那是请人代笔写错了字。王老板最后表示,过两天就把店名中的“成口”二字取掉,干脆只叫“农村老腊肉”。 都称粮食猪 售价竟差24元 城口老腊肉出现冒牌货,年货市场到底有哪些猫腻? 1月6日,大溪沟菜市场,冷鲜肉店、卖生肉的店铺、副食店、杂货店……各种店显眼处都悬挂着腊肉、酱肉、香肠。 该市场进门左边一家冷鲜肉店的腊肉价格为84元/公斤。“这些肉都是我们从农村买的粮食猪自己做的。”该店女店主解释说。冷鲜肉店对面的一家副食店也挂了不少腊肉,这家店的店主介绍,卖36元/公斤的腊肉是批发来的,64/公斤的腊肉是买的粮食猪自制的。 而该市场一家杂货店的女店主称,她店内的腊肉是自己买来粮食猪肉熏制的,只卖60元/公斤。“为什么你这里比门口那家便宜很多?”杂货店女店主迟疑了一下解释说:“他的门市租金高些,算到腊肉里的成本就高些。” 养殖户:笼养鸡摇身变“土鸡” 老腊肉有山寨货,土鸡是否也有假? 杨艳曾在重庆从事多年家禽养殖,如今她随夫到云南继续经营一家小型养鸡场。 “市场上很多‘土鸡’都是饲料催出来的假土鸡。”杨艳称,养鸡场会买来土鸡的仔鸡,用饲料笼养或栏养。由于仔鸡是土鸡,饲养出栏的鸡,在外型上和真正的土鸡差别不大。商贩在他们那里批发“笼养鸡”,拿到市场上就当真土鸡卖。杨艳说,放养的土鸡至少要养殖半年才能出售,而笼养的饲料鸡70—80天就可长到1.5公斤左右。 据了解,目前,土鸡零售价44元/公斤左右,笼养鸡价格26元/公斤左右。 “在菜市场能买到真正的土鸡吗?”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20人,网络调查50人,仅三四人相信可在菜市场买到土鸡。更多人认为:要买土鸡,还是到农村找熟人买才靠谱。1月8日,大庆村菜市场,一家禽店主信誓旦旦地告诉记者,他卖的是土鸡,44元/公斤。记者买了一只“土鸡”回家清炖后,多年从事土鸡汤锅生意的大厨龚信梅品尝后连连摇头说:“这哪里是土鸡嘛,不香、不糯、肉也不紧,很明显是饲料鸡。” 原因 辨别难监管难 利益驱动山寨货横行 为何市场上山寨土特产层出不穷? 辨别难是原因之一。重庆市农委信息服务中心专家黄女士分析,目前,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产品的检疫主要着力点在“安全卫生”,而是否真“土”主要是风味的差异,这不在检疫检测范围内。同时,目前也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检测环节,鉴别主要靠经验,这让假土特产以假乱真有了空子可钻。 黄女士指出,比如,放养的土鸡和饲料养殖的笼养鸡,由于养殖方式的差异,它们体内的脂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会有差异,通过检测微量成分也可鉴别。但要将这种检测推向市场,其可行性和实用性都很低。所以短期内很难真正解决“土字号”辨别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