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历来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景,近几年,南湖区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猪规模呈现扩张之势。然而,畜禽养殖却产下了许多“怪胎”,其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南湖区强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养猪大户积极配合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始从产业转型上谋出路,比如,余新镇黎明村的陈新法原先是个养猪大户,如今他将猪棚改建成了蜗牛棚,改行做起了养“牛”人;凤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养猪大户减量提质转型座谈会,不少养猪大户愿意带头减量提质转型。 促进养猪业转型 陈新法家原先盖有两间猪舍,面积300多平方米,每年饲养肉猪150多头。随着水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户的水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陈新法在利益与环境保护的权衡下,决定放弃养猪,将猪棚改建成蜗牛棚,改行做起了养“牛”人。目前,陈新法的蜗牛养殖面积有150多平方米,500多箱。 “我把自己家的猪栏打通,洗刷消毒后改造成了蜗牛‘小屋’——整齐排列的小木箱,上面盖着通风的木栅栏。”据陈新法介绍,现在,他的“牛”棚里已经成功孕育出许多蜗牛,这为他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每斤蜗牛的养殖成本3元多,卖出价6元多,而且养殖蜗牛还有投资少、周期短、技术易懂等优点,饲养更是简单,和养猪相比,卫生清洁。” 可以说,生猪养殖是南湖区不少农民的致富手段之一,但过量的养殖却造成了环境的污染。11月21日,凤桥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养猪大户减量提质转型座谈会。会上,该镇党委书记姚福林分析了凤桥镇生猪产业的现状、生猪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求养猪大户正确对待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的关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希望养猪大户能够率先示范,养殖总量压一点、转产转业减一点、禁养区内拆一点,努力达到减少总量的目标。 推进水环境整治 无疑,凤桥镇养猪大户减量提质转型座谈会收到了实效,到会的20户养猪大户表示,今年预计出栏生猪4.6万头,明年计划减少10%以上,同时严格控制猪舍建造,不再新增养猪业投资,并减少过路猪的购入,以自繁自育为主。而在余新镇,目前已有3户养猪大户改行做起了养“牛”人。 不过,受市场因素影响,在短时间内减少生猪养殖总量,引导养猪大户转产转业难度很大。经调研发现,南湖区水质恶化存在诸多原因,从全区层面看,出境断面水质恶化主要有畜禽养殖污染、生活污水收集不到位、河道生态功能弱化、部分工业企业未入网及跑冒滴漏四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