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农办牧[2009]55号)(下称《改良计划》)及《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方案(2009-2020)》(农办牧[2010]10号)(下称《实施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种猪生产者、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是我国生猪育种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改良计划》反映了我国现代生猪育种科技水平,具有中国特色,并在主要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它的落实,对于统一业界认识、凝聚各方资源、促使生猪遗传改良工作有序推进、稳定和满足特定市场需求、落实党中央强农惠农政策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猪联合育种工作的发展历程 1993年5月、8月和1994年9月先后成立全国大白猪、杜洛克猪和长白猪育种协作组。1997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培训工作。2000年5月,全国畜牧兽医总站颁布“关于印发《全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牧站(种)[2000]60号),为进一步实施外种猪联合育种奠定了基础。2004年,农业部启动“948”重大专项“猪遗传评估技术的引进与中国优秀种猪核心群繁育体系的持续发展”,在该项目支持下,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在北京建立。在整合三个主要外来猪育种协作组的基础上,2006年10月,成立了“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经过近两年的酝酿,2009年8月颁布了《改良计划》。2010年3月颁布了《实施方案》,同时启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遴选工作。截至2012年10月,已遴选出56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超额完成《实施方案》既定目标。2011年3月,下发了《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试行)》(牧站(牧)[2011]28号)。 《改良计划》的六大内容 根据《改良计划》、《实施方案》与《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文件中有关内容,把《改良计划》所规定的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总结如下。 遴选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2016年前分批完成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遴选。其中,2009年~2012年遴选50家,筛选出核心育种群纯种基础母猪5万头;2013年~2016年,再遴选50家,形成纯种基础母猪总存栏数达10万头的国家生猪核心育种群。 组织开展种猪登记。《改良计划》规定,“在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种猪登记,建立健全全国种猪系谱档案”,要求“在2016年前完成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在群纯种猪登记,逐步形成连续完整的种猪系谱档案,并动态跟踪种群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