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初,上市公司大华农的一则收购意向公告,让三水的一家小企业――正典生物浮出水面。在三水的政界商界,正典生物一直是默默无闻,近距离接触才发现,这家企业历时7年研发出的一支用于养鸡的疫苗,可能缓解中国鸡肉中药物残留超标的危机,而截至目前,它仍是该种疫苗在国内唯一的生产商。 正是凭着这支疫苗,正典的销售收入一路攀升,在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萧条的背景之下,它的业绩增长也超过了50%,温氏、圣农、中粮等农业巨头都是它的大客户。不少风险投资业向它伸出了橄榄枝,甚至曾有券商希望辅导他们在新三板上市。 作为一家民营的中小企业,用7年时间孤注一掷地研发一款产品,在广东并不多见,它为何有这样的信心和实力?在养殖业逐渐向大公司集中的大背景之下,正典这家小企业要如何与农业巨头们周旋? 7年“赌博”研制疫苗 破解鸡肉药物残留 正典生物创立于2000年,最初是做兽用化药起家。在广东,类似的兽药企业有上百家,真正让正典脱颖而出的,是公司耗时7年研制出的鸡球虫病疫苗。 “鸡球虫病是鸡的常发病,在全世界范围都普遍存在,但针对这种病的化学药物基本上使用半年就会产生耐药性,目前,普遍采用加倍量用药等方法,这往往导致更严重的耐药性和药物残留。”正典生物的董事长谭志坚说。目前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病的药物已是行业内通行的做法,大部分鸡饲料都添加抗球虫药物来防治鸡球虫病,不规范的养殖户甚至在鸡出栏前几天还在喂这样的饲料,这就容易导致鸡肉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让谭志坚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前后,曾有一批从山东出口到日本的鸡肉,因为磺胺类药物超标,整船几千吨的鸡肉被就地销毁,而中方企业还要承担销毁的费用。而磺胺类药物,正是用来治疗鸡球虫病的常用药物。“据报道,鸡肉的药物残留超标,有七成以上是由抗球虫药物引起的。”谭志坚说。 对于鸡肉的药物残留,我国也有一定的标准,但只要不是药物滥用,一般不会超标。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副教授翁亚彪说,即便是药物残留超标,短期来看也不会对人体带来伤害,但长远来看,可能会有健康威胁。 事实上,国外很多大的兽药公司,都是靠销售抗鸡球虫病的药物起家,但由于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问题难解,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制药企业就几乎放弃了研制新药,转而研制鸡球虫病疫苗,希望通过生物防治来破解难题。 在国外,用疫苗取代药物,已成为养殖业的大趋势。因为疫苗是通过生物病原体进入体内,让鸡产生抗体进行防病,不会有任何化学药物残留,也解决了耐药性的问题。 “在国内学界,禽流感等疫苗是研究热点。而鸡球虫病疫苗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为鸡球虫病不是烈性传染病,也不是人畜共患病,所以不被重视。”看准了鸡球虫病疫苗的广阔前景,2002年起,正典将几乎所有的利润投入到鸡球虫病疫苗的研发上来,并招兵买马充实科研力量。 经过7年的努力,第一批鸡球虫病疫苗在2008年上市。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如果使用化学药物,每只鸡的用药成本大约是0.15元到0.2元,如果使用疫苗,成本可以降低到0.1元以下。 独占国内市场 风投竞相追逐 事实上,一些外国公司早在10年前就开始在国内推广鸡球虫病的疫苗,但一直不成功。翁亚彪表示,外国公司在中国注册成功的疫苗都属于“强毒”疫苗,使用时对管理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否则很容易就发生球虫病。 相比之下,正典研发的产品属于“弱毒”疫苗,使用难度较低,推广速度快了不少。谭志坚举例说,某国外厂商的疫苗在广东温氏推广了好几年,但因为毒性太强,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