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有媒体说最早的时候你们不提它的副作用,因为提了的话论文发不出来。 许梓荣:最早研究的时候,副作用还不知道,后来才发现的,用了很多办法,发现副作用并不容易。 日报:瘦肉精现在争议特别大,好像你们这些研究人员成了“始作俑者”了。 许梓荣:说我们搞进来的,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我们只是做一些学术研究。当年研究这个的很多,进来的渠道也很多,帽子不应该这么扣。我们只做研究,并没有参与推广运用,这么说是很不合理的。 日报:现在不是科研热点了吧? 许梓荣:农业部在1997年就禁用瘦肉精了,既然禁用了,研究的人当然也就少多了,现在不算是研究热点了。 日报:农业主管部门早期的态度似乎是愿意积极推广的?后来控制瘦肉精的工作你参与了么? 许梓荣:是的。控制工作没有参与,那是北京的事,我们是地方大学(没能参与)。 日报:国外对“瘦肉精”的使用管理,目前是什么情况? 许梓荣:欧洲是完全禁止的,美国允许使用莱克多巴胺,不过有详细具体的使用要求,对它的作用要求讲清楚。使用莱克多巴胺养出来的猪,出售的时候会标注清楚。莱克多巴胺代谢快,不容易残留在猪的肌肉里,美国FDA制定的残留允许值是猪肉中50ppb(十亿分之一,50ppb相当于每公斤中含50微克),牛肉中的安全标准则为30ppb。 这个食用是安全的。猪内脏会有残留,但美国人不吃猪内脏,和中国国情不一样。 日报:我国禁止使用的“瘦肉精”有哪些? 许梓荣:“瘦肉精”所指的药物一共有七八种,制作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得化工厂或者制药厂才能生产出来。我们跟欧洲一样,全面禁止使用。 日报:出栏前一段时间停止使用瘦肉精,听说就检测不出来了,技术上是不是存在这种规避检测的方法?检测难度到底如何? 许梓荣:我好多年不搞这个东西了,当时检测是不太容易做到准确的,有时会呈现假阳性之类的。现在听别人介绍说还是比较方便检测的,通过猪的尿液等。停止使用一段事件后,就排掉了,新陈代谢,肌肉里面会检测不到,但是内脏里面仍然能够检测到。 日报:浙大阳光在饲料添加剂领域比较前沿,他们的情况你熟悉么?有没有参与他们当年的产品研发? 许梓荣:他们的情况不清楚,跟他们没有接触。他们的一个负责人当年在浙农大念书的时候,给我印象就不好,我跟他们保持距离。怎么挂了浙大的牌子,这算怎么回事?! 日报:作为研究“瘦肉精”的专家,你对近来发生的“瘦肉精”事件,有什么治理方面的建议? 许梓荣:这些事还是利益驱使的。我觉得还是要加强正面教育,另外要严格执行处罚措施、加强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