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瘦肉精”案件对双汇所造成的信任危机,最早介绍“瘦肉精”在中国使用的学者之一、浙江大学教授许梓荣近期陷入了舆论旋涡。
稍早前媒体的报道称,许梓荣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发现“瘦肉精”并大力推广的人,但他绝对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媒体报道称:“回国后,他开始在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在“瘦肉精”的基础上,他研制出了畜禽全价配合饲料‘浙农一号’。”
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时,许梓荣回应说:“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当年研究这个的很多,进来的渠道也很多。我们只做研究,并没有参与推广运用。”
他同时否认和早期销售含“瘦肉精”饲料起家的浙江浙大阳光营养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联。
第一财经日报:能不能介绍一下当年你们怎么发现“瘦肉精”的,引进国内的过程又是怎样?
许梓荣:那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吧,我在浙江农业大学(当时还没跟浙大合并),外国这方面的研究热火朝天,(上世纪)80年代国内已经有人在研究了。当时我们要加入世贸组织,外国有的东西我们都很注意,就留意到美国在用莱克多巴胺(注:“瘦肉精”的一种)。当时顾虑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想能不能自己制备出来。当时是中科院成都分院有机所列的课题,后来用了很多方法才研究出来,才把它分离出来。试验发现,(提高瘦肉率)有效果。当时也发表了研究文章。
养猪的时候,猪的肥肉越多,消耗饲料就越多——形成每斤肥肉所需要的饲料,是瘦肉的2.25倍。大家还不愿意吃肥肉,愿意吃瘦肉,所以当时大家都想研究(提高瘦肉率的技术)。
日报:什么时候意识到它的副作用的呢?
许梓荣:到后来,1994年左右,发现这东西在猪内脏有残留,可能导致人的健康受损。主要残留在内脏,外国人不吃内脏,但中国人吃,而且美国是停止使用后过一段时间再宰杀,残留也就新陈代谢掉了,但中国没这么规范,农村那么多散养、散杀,你想想看。所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发现这个东西不好,容易出事,中国跟美国的国情不同。当时主要注重研究其原理,想开发另外一种安全的可替代物,后来因为有别的事要做,就放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