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表示,随着世海的发展,市场逐步扩大,原厂房的4条虾料生产线已不够用。而原厂房的2条膨化料(4吨/时)由于产量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通过代加工来解决市场缺口。 他指出,2010年在新建厂房增加的2条虾料生产线,扩大产能后仅可缓解未来两三年内饲料供应。而新增的2条膨化料生产线(一条4吨/时,一条10吨/时)虽能扩大产能,但水产饲料淡旺季非常明显,工厂产能只能满足实际需求的70%-80%,在高峰期仍出现抢料、缺料现象。为此,世海今年初将未上马的另一条膨化料(10吨/时)安装调试好,力争能满足市场。 根据营销团队反馈信息及市场发展趋势看,杨振南预计,到了2012年,现有膨化料生产线肯定无法满足市场,还必须增加生产线。扩增生产线完全符合世海的发展需求,而并不是为了并构。“若将此问题请教海大薛董或粤海郑董,我相信他们的答案应与我相同。” 此次收购,无论是外还是及世海内部员工,多数人对此事感到十分震惊,而有的世海员工情绪甚至有些低落,“跟了老板那么久,突然卖了厂,感觉被抛弃了。” 对此杨振南颇感无奈。他说,泰高世海双方开始接触洽谈收购事宜始于2009年年底,由于泰高方面强调此次收购需保密,因此收购事宜除了股东,世海其他工作人员都不知情,连总经理也不例外。他说,泰高在3年前开始关注世海公司发展,但一直到了2009年底开始商谈并购可行性。 “谈判中间因为收购价格问题曾出现大分歧,但双方最终还是协商好了。”至于外界所传美国嘉吉公司曾参与并购世海的说法,杨振南表示,世海从未与嘉吉公司讨论过相关事宜,世海和嘉吉仅仅是生意关系。 会继续留任世海 “目前收购还不算正是完成,还在等待中国商务部批准,我们现在还没收到泰高的一分钱,所以说现在世海还是原来的世海。”杨振南说,相关的批文下达应在半年之后。 杨振南说,等泰高正式完成收购后,他仍会留在世海,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我留下来管理世海,世海原核心管理层保持不变,这也是泰高方面在这次收购中的要求。”杨振南说,这样一来减少泰高集团并购后所产生的“水土不服”,而且世海毕竟是 “亲生儿子”,奋斗多年创下的基业,他不希望有任何闪失,其次他也要对员工、客户负责,不能因股东的变更而造成影响。 至于将来世海将来的发展,杨振南十分乐观。他告诉记者,在收购世海前,泰高方面都对世海做了详细的调查。 在华南地区,珠三角是中国特种水产(主要指鲈鱼、生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养殖重点区域,而世海公司座落在珠三角南端,西边是养殖重点区域江门市,北边是生鱼、蛙、南美白的养殖重点区域——中山市与佛山市,所在地斗门更是珠三角乃至全国最大的海鲈鱼养殖区,世海占有良好的地理位置。 杨振南介绍,世海公司多年来一直与中山大学等院校保持科研合作,自己也建立水产动物研究中心,还有几百亩中试塘研发基地,产品市场定位准确。南美白对虾过去依赖出口,现在在拉动内需的刺激下,需求量逐年增加。他认为,世海拥有一流的厂房、一流的生产设备、一流的管理团队和员工,厂房又能贴近市场,发展优势明显。 他表示,外资企业很重视法律依据、人文,更关注企业成长与行业发展。泰高在全球十几个国家有企业,信息、资源、资本等平台大,能为企业、员工提供国际化发展平台。尽管外资受语言、文化等制约,初期沟通交流受到影响,但杨振南表示并不担心。他说,泰高与其他外企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善用并购后人员,基本保留并购企业人员、经营理念、薪酬福利等不变,并为原有人员提供培训、晋升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