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天因为一头猪引发的危机要大于金融危机的“杀伤力”,会不会让人认为是危言耸听? 答案很可能是:不会! “在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农产品。”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对此深信不疑。 “观察中国CPI高低只需看中国猪肉价格的走势就可以了。” 也有专家如此断言。 他们说的没错。众所周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深受国人消费偏爱的猪肉在整个食品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受益于这种消费增长,猪肉价格势必总体呈上升趋势。 国家统计局2008年发表的经济述评称,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而且这一数字还会增加。而国外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通过传导机制引起国内价格的变动,从而带动我国通胀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CPI的构成八大类中,食品占据了三成多。而猪肉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就直接导致了通胀压力的增加。不仅如此,作为中国民众消费的主要肉食品,猪肉在CPI中也占据较大权重。而CPI的起落又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 试想一下,如果一旦这些以股权方式进入的国际金融资本,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非常时期套现流出,中国生猪产业原生态产业链会是什么样子?育种技术相对落后且零星散户资金不足,如何抵挡资本雄厚的外资进入?究竟养猪业是中国产业被外资介入的新突破口,或仅仅是一个与其他投资项目类同的投资新热点? 也正基于此,有关养猪,有关外国投行资本介入中国农业的新闻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躁动的“猪圈” 2011年开年,销声匿迹两年多的“养猪热潮”又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也拉动了沉寂许久的紧张的神经。 1月19日河南畜牧业龙头企业,雏鹰农牧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三门峡市政府签署生态养猪项目投资合作意向书,拟投资40亿元在三门峡市所辖县市选定区域建设生态养猪项目。华泰联合证券给出支撑的观点是:未来十年是养猪行业快速集中的十年。 “养猪,变成了当今无上光荣的字眼,这个曾经躁动的产业看来又要升温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告诉《环球财经》记者。 他所说的养猪“躁动”在2008~2009年间红极一时。 2008年9月,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一带一口气全资收购了十余家专业养猪厂的“高盛养猪”事件曝光于各大媒体。同年8月,德意志银行注资6000万美元,获取上海宏博集团公司养猪场30%股份。同时,德意志集团也注资6000万美元参与近年来在天津发展势头很猛的宝迪农业产业集团。 而在高盛之前,众多国际资本看好中国农业产业的前景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跑马圈地,已成为行业内或投资界一个公开的秘密。早在2007年,德意志银行就乐此不疲地向其中高端客户推荐一种名叫“德银DWS环球神农基金”的结构性投资产品,这一产品挂钩的投资标的彼时即选择了整个食物产业链的所有环节。 2008年,艾格菲作为外资进军中国农业的“疑似代表”而“一猪成名”,虽然其身份构成一直含糊不清,但分析艾格菲的前身--江西百世腾畜牧集团角色便可知晓,德意志银行、高盛等数十家机构曾共持有艾格菲约20%的股份。 除了高盛、德意志银行、凯雷等投行的身影之外,2008年9月16日,在“第三届海外华商潇湘行”活动开幕式现场,泰国正大畜禽有限公司与湖南宁乡县政府签约,将投资6000万元建设禽畜养殖核心示范场项目。按其规划,除湖南外,正大的现代化养殖项目已经在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同步启动,并利用旗下卜蜂莲花(即原易初莲花)超市进行销售。2009年美国的猪肉生产和加工巨头史密斯菲尔德和肉类生产商泰森食品也已纷纷曲线进入中国--前者通过出售股份于中粮集团,后者选择与江苏京海及山东新昌等公司合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