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措施 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是指饲料在水中浸泡一定时间后,保持组成成份不被溶解和不散失的性能。一般以一定时间内饲料在水中的散失量与饲料质量之比的百分数(即散失率)表示,也可用饲料在水中不溃散的最少时间表示。技术上鱼饲料水中散失率小于20%(浸泡30min),对虾饲料水中散失率小于12%(浸泡2h),同时,要求饲料在浸泡的过程中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使料中的水溶性元素不被溶失。否则,容易造成饲料的浪费,水体的污染,消化吸收的障碍和饵料系数的提高。因此,饲料的水中稳定性是评价渔用饲料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笔者就如何提高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予以介绍,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1.科学的配方与营养控制1.1 合理的选择原料研究表明,水产饲料原料的组成与配比对饲料水中稳定性的影响较大。一些原料可提高饲料水中稳定性,它们在饲料配方中所占的比例大,产品的水中稳定性就好。据报道,常用原料的水中稳定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面粉-棉籽粕-小麦-鱼粉-菜籽粕-豆粕-蚕蛹-麸皮-玉米黄粉-玉米-米糠。当然,同一种原料,由于不同品种来源和不同原料处理方式,其最终产品的耐水性也有所差异,有人对三种典型的菜粕进行实验,发现三者的耐水时间分别为25min 、50min、150min;用微波、烘烤和挤压三种方法制得全脂大豆粉,其中以挤压的效果最好,此外,原料的新鲜度、蛋白质原料及种类也是影响颗粒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新鲜优质的原料黏结能力强,制出的饲料耐水性好,特别是蛋白质饲料,如鱼粉、花生粕等;含天然蛋白质较高的原料生产的颗粒质量高,研究发现,动物性蛋白原料比植物性蛋白原料制粒效果好,因此,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多使用动物性蛋白质原料。 1.2 适宜的淀粉、粗纤维和水分含量淀粉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糊化,利于黏结,是影响水产饲料水中稳定性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渔用饲料蛋白质水平要求高(25%-45%),所以对淀粉类原料的用量有一定的限制。在生产中用适量的面粉代替传统的黄粉等原料,可受到良好的效果。由于粗纤维粘性差而影响颗粒的硬度和成形率,水产饲料中粗纤维含量应控制在3%-5%,可提高饲料的耐水性;原料中的水分,不但影响粉碎的质量和产量,而且也制约着制粒的效果,一般压粒前的原料含水量控制在12%-13%。 1.3 粘合剂的使用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粘合剂的种类有很多,但不同的粘合剂,使用效果有所差异。选择粘合剂时应注意:①考虑养殖动物的食性及对饵料水稳定性的要求。一般摄食缓慢的鱼虾需较高的水稳定性,而摄食快速的鱼虾需较低的水稳定性;②考虑粘合剂的性质、适用量和成本;③考虑粘合剂与饲料之间的互作效应,看其是否会破坏营养成分。如当有二价、三价阳离子存在时,羧甲基纤维素、褐藻胶等就会发生沉淀而降低粘力;④考虑粘合剂的营养价值和对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等。实践表明,农副产品类粘结剂(如小麦谷蛋白、大米面筋、α-淀粉等)粘度高,易制取,已广泛用于水产饲料;凹凸棒土、膨润土粘合性较好且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元素,可适用于水稳定性低的廉价饲料;pva、hj-1、cmc等化学合成的高分子粘合剂具有较强的粘结力,可用于生产对虾等特种水产饲料;沿海地区使用新鲜褐藻类、新鲜小鱼虾浆等,也很经济有效2. 先进的加工技术与工艺2.1 掌握好粉碎粒度关粉碎粒度决定着饲料组分的表面积。粒度细,表面积大,吸收蒸汽快,有利于调质,颗粒粘结性好,硬度高,水中稳定性强。一般要求所有的渔用饲料原料的粉碎粒度应全部通过40目标准筛,60目标准筛筛上物不大于20%,而对虾原料要求全部通过60目标准筛。生产上若使用锤片式粉碎机,多选择筛孔直径为0.8mm、1.0mm、1.2mm、1.5mm的筛片;若采用“循环粉碎”工艺或微粉碎加上分级器来降低粉碎粒度,效果更好,同时为避免原料微粉碎后,流动性差,在配料仓中结拱和粉尘漫扬,可采用“先配料后粉碎”的加工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