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在世界不同地区发生,肉骨粉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加之鱼粉资源日渐紧缺等原因,饲料界人士都在寻找新蛋白质饲料资源。但当一种新蛋白饲料资源出现时,应该对它进行仔细审查。首先要问来源,要弄清其主要营养价值,生产过程中是否附带进了有害物质等等。特别要经过显微镜检查,看看与产品介绍是否一致,然后再去做化学分析和饲喂试验。近来销量很大的“味精渣”、“米蛋白粉”、“磷脂强化膨化大豆”、“脱毒棉仁蛋白粉”等等,很多通不过上述审查程序,下面就此分别剖析。 1 味精渣目前大量销售的“味精渣”,是一种浅咖啡色、流动性好、没有粉尘、粗蛋白质含量30%~40 %的粉粒产品,其粗纤维、灰分、钙含量也较高,售价2000元/t。据说这是味精生产的副产品。味精一般是用淀粉发酵生产的,提去味精后的渣含菌体蛋白及部分未提尽的谷氨酸,干燥后的产品呈灰褐色,为无定型粉,有粉尘,粗蛋白质含量一般大于50%,粗纤维、灰分、钙含量都不高。该产品的产出量并不多,而目前大量销售的“味精渣”用显微镜一看就知其是一种假冒产品。镜下可观察到该产品是以稻壳粉加上石粉粘合、干燥后制成的小粒状物(这是一种专用设备加工的,有时除稻壳粉外,还会用一部分麦麸,其颜色可以变化)。至于粘合材料,经检验氨基酸后发现是用的味精废液,其粗蛋白质中8%左右来自谷氨酸,其余都是非蛋白氮。 2 米蛋白粉大米蛋白粉与玉米蛋白粉来源类似,均为生产淀粉的副产品,正常大米蛋白粉是浅灰色的。由于用大米生产淀粉的量远没有用玉米生产淀粉的量大,所以大米蛋白粉的货源很少。近来从过去没生产过大米蛋白粉的地方,一个月能发出一二千吨“米蛋白粉”,标明粗蛋白质含量55 %~60%,售价2600元/t。取样用显微镜一看,主要组分为破碎的粮谷及糠教、砂土等,外观呈鲜亮的浅黄色,明显是合成色素的效果。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米蛋白粉”的氨基酸总量只有10%左右,其余粗蛋白质均是用非蛋白氮充数的。蛋白质存在于大米中的量很少,是分散在组织细胞中的,如果得到50%蛋白质的产品,必须有一个提取、浓缩的过程。在体视显微镜下看一定是无定型状态,而不是粮谷、糠麸的组织细胞。 3 磷脂强化膨化大豆一年前冒出这样一种原料,包装印制很好,而且有品牌,标明的粗蛋白质含量和售价均与膨化大豆差不多。据称是为了优待饲料厂奉送了磷脂。其实,用显微镜一看便明白了,就是用前述的专用设备,将稻壳粉、麦麸、石粉加上脲醛聚合物(即“蛋白精”)配上颜色制成的小粒,掺一部分大豆粕,再添加菜籽油混匀而成。其氨基酸总量一般不到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