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发酵技术降解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 当饲料生产中使用含有各种天然有害成分的原料时,加工调制不当或动物摄食过量,不仅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不利,甚至还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由于我国蛋白质资源非常缺乏,杂粕资源相对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人们通过各种方法生产脱毒棉粕、脱毒蓖麻粕等,替代部分豆粕,提高在畜禽日粮中的使用量。而通过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降解棉粕等原料中所含毒素,在常温下储存发酵2个月,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率可达70-80%,甚至更多。在发酵浓缩料中添加45%蓖麻粕和15%棉粕,无论在仔猪还是生长肥育猪上均没发现有负面影响。 3.3、发酵技术阻断饲料途径的潜在病原传播 生产发酵饲料的原料绝大多数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以霉菌、细菌为主要微生物。考虑到生产的便利和实际的生产成本,原料基本都是不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的。因此,存在通过饲料途径发生病原菌传染病的潜在危险。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大量试验证明在发酵过程中霉菌都能很容易地杀灭。但是在饲料原料中广泛存在的大肠杆菌和有些原料中存在的沙门氏菌却能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生存。该技术是将酵母菌等作为菌种。酵母菌能快速消耗氧气,并且能耐受很强的酸性环境,当酵母菌很快消耗完氧气后,产生少量的酒精和乳酸,同时物料的pH值也下降到5.6以下,从而为其它有益菌提供很好的生长繁殖条件。随着乳酸菌等不断增加,物料的pH值继续下降,竞争性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生长繁殖,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膜排出封口袋,造成严格的厌氧环境,又可有效抑制或杀灭大量霉菌,保障了生猪消化道的微生物平衡,并阻断饲料途径病原菌的传染。 3.4、发酵技术有助于解决大原料安全 目前,我国蛋白质饲料缺口近3000万吨,能量饲料的供应极度脆弱,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大局。而同时,我国主要的非粮食饲料资源,即农副产品和轻工副产物的年总产量达1亿吨,棉粕、菜粕近1000万吨,前者的利用率不足40%,后者不足60%。因此,开发一种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微生物发酵饲料,充分利用大量的非粮食资源,是解决饲料、食品安全以及人畜争粮等重大问题比较好的途径。 该技术生产的发酵浓缩料,可以杂粕等作为蛋白质原料,以轻工业副产物作为微生物生长系列及维持的营养来源。目前,玉米浆多用在制药工业作为微生物发酵的底物,但是由于需要量低,不足以实现对大量玉米浆的充分利用,也有以玉米麸为吸附载体,喷浆干燥生产玉米喷浆蛋白,但是能耗很大。而通过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生产的发酵浓缩料,水分一般在30-35%,因此可添加玉米浆作为发酵浓缩料的蛋白质原料,用量为20%左右,从而省去了烘干等工艺造成的大量能耗,实现了玉米浆的高效利用。果渣等含有较高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果渣等作为微生物生长系列的养分来源,采用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可实现对果渣和豆渣等农产品副产物的高效再生产利用,同时大幅度降低饲料生产成本。 发酵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农副、轻工副产物,棉粕、菜粕等高抗营养因子农副产品微生物发酵处理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控制等技术难题,使得微生物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能在同一个环境下进行,接种的微生物组合巧妙,能有效抑制和杀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同时又能促进乳酸菌快速生长。 该技术项目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此技术将解决饲料中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这一技术难题。 4、建立安全生产追溯系统 从生猪饲养、监管、屠宰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食品安全理念而构建的安全猪肉监控追溯系统,将生猪从养殖场到生鲜超市的整个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数据和信息汇总到监管平台,使监管部门和公众可以对猪肉生产销售等全过程进行追溯和跟踪,从而确保整个流转过程的透明化,确保猪肉制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实现“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追溯。通过养猪场、屠宰场、批发市场、超市的信息化建立起来的信息链接,实现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和对流通环节的实时监控。在猪只耳朵上打上电子射频耳标,对单个动物生产全过程进行记录,可即时获取生猪的饲料、病历、喂药、转群、检疫等信息。同时通过此标签,还可系统地对猪只进行全方位的追踪,可以查看所有猪只的系谱、后裔列表。消费者通过电子质量安全条码扫描,可以查询到所购猪肉的各供应环节信息,提供市场监管部门和公众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全程质量监控和相关信息追溯,确保从无抗饲养到无抗猪肉产品全程追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