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饲粮中β-葡聚糖在上部肠道不被消化,进入下部肠道成为厌氧微生物发酵增殖的碳源,故在肠道后段产生大量生孢梭菌等厌氧微生物,其中某些生孢梭菌产生毒素从而抑制畜禽生长。此外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会刺激肠道,增厚肠道黏膜层,损害微绒毛,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采食大麦日粮的肉鸡,会因细菌的这一作用而使肠道重量显著增加,若向日粮中添加酶则会使肠道重量最终减轻。肠道内细菌的大量增殖,可损害肠道黏膜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降低对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力。 与生理活性物质的结合 β-葡聚糖和一些消化酶结合,降低其活性,同时和胆汁盐、脂类、胆固醇结合,影响小肠脂类代谢。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将显著增加蛋白质、脂类和电解质等内源物质的分泌,降低它们在体内的储备。 β-葡聚糖酶的作用机理 降解β-葡聚糖,降低消化道内容物黏度 β-葡聚糖酶可以裂解β-葡聚糖分子中的(1→3)和(1→4)-β糖苷键,使之降解为小分子,失去亲水性和黏性,从而降低肠道内容物的黏度,有效地改善单胃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生长性能。 打破麦类细胞壁结构 麦类细胞壁束缚了细胞中养分的释放,使动物的消化酶无法消化这些养分,从而降低了麦类饲料的养分利用率。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以β-葡聚糖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能使坚固的细胞壁崩溃,释放出养分,从而使细胞壁内的养分更为有效地被消化利用。 通过改变消化部位来改善饲料利用率 通常日粮中纤维素在小肠中的消化降解非常有限,仅有30%的细胞壁物质可在大肠发酵形成挥发性脂肪酸。研究者的试验证实,在大麦日粮中加入含有β-葡聚糖酶的酶制剂,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3%,蛋白质的消化率增加了21%,这是通过变大肠消化为小肠消化实现的。 改善家禽神经内分泌来促进家禽生长和机体免疫力 研究者首次发现可溶性非淀粉多糖会抑制与家禽生长和代谢有关的神经内分泌机能,添加β-葡聚糖酶等非淀粉多糖酶于大麦、小麦等家禽日粮中,可明显改善家禽神经内分泌状况。他们的研究表明,麦类等含高水平可溶性非淀粉多糖的家禽基础日粮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后,除了加强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外,还能降解产生生物活性寡糖或肽,影响家禽神经内分泌调节,从而影响代谢,促进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