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的中国肉牛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冷落萧条,也曾经有过辉煌。1992年以来,农业部在我国农区推出了“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通过深入挖掘秸秆饲料资源和适当补充精料,大力发展农区草食家畜,推动了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四省为中心的中原肉牛带和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为区域的东北肉牛带。中国牛存栏头数曾居全球第一,2006年牛肉产量达749.99万吨,仅次于美国、欧盟和巴西。还在中国肉牛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先生就采写了《谁有远见谁养牛》、《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报道。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原养牛业的发展情景,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记忆。然而好景不长,中国肉牛业便开始逐渐下滑。眼下又至年关,在吉林、山东、河南的一些地方由于牛源奇缺,已经开始宰杀母牛和幼牛,形势十分严峻。当务之急是抢救和保护母牛。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正常应在肉牛养殖种群中占40%左右,才能维持产业的良性发展。而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起来就相当困难。国家应加大对能繁母牛的扶持,建立良种母牛养殖补贴制度,大力推广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引导农户和企业适度规模化养殖母牛。 当前制约我国牛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质量问题。提高牛肉质量是中国肉牛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提高牛肉质量首先须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由于国家在种牛繁育体系建设中投入少,我国肉牛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冷冻精液不能满足能繁母牛的需求,改良效果欠佳。还应利用基因组合等高新育种新技术,培育新品种。奶牛的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也比黄牛高,利用奶牛生产牛肉是另一种经济有效的肉牛生产方式。我国奶牛发展基础好,人工授精技术得到了推广。公牛犊除少数留种外,大部分可作为肉用牛饲养。用奶牛群中一定比例的奶母牛与专门化的肉用公牛杂交,用其后代作牛肉生产。法国奶牛中有15%与肉用公牛杂交,英国的牛肉生产对奶牛群的依赖性很大,其肉牛群中的繁殖母牛多由奶用母牛与肉用公牛杂交所生的小母牛育成。荷兰20%的奶母牛与肉用品种公牛杂交,以生产肉用犊牛,来保证高档牛肉的生产。总之,肉牛综合体系的研究、建立和广泛应用,对实现肉牛生产名牌战略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借鉴国外肉牛业发展的经验,实行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实行种、养、加、销一体产业化是实现我国优质高效肉牛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不仅要在饲料的配合、生产管理的规范、疫病的防治等方面给予指导,而且对屠宰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销售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以提高行业利润,并做到各个生产环节间利润的合理分配,保证肉牛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肉牛产业要实现突破式发展,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切实引导并鼓励发展肉牛产业化经营,提升产区政府发展肉牛生产和规模养殖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肉牛行业。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扶持起一批致力于牛源基地建设的龙头企业。一句话,不能让中国“肉牛荒”再荒下去。 本文来源:博亚和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