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荒”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只知道曾经肉牛成群的山坡、原野和村落,再难以看见牛的身影。连乡下一些年幼的孩童也不知牛为何物,跟着爷爷奶奶到牛场去看牛,像进了城里的动物园。国人餐桌上也很少有本土生产的牛肉,替而代之的是通过多种渠道而入的“洋货”。荷兰的、巴西的、阿根廷的……,通关的,走私的,高价的,低价的,该来的不该来的漂洋过海都来了。和西方国家相比,虽然中国的人均牛肉占有量还很小很小,但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是极大的,中国牛肉消费总量已居全球第四位。于是,大批“洋牛肉”蜂拥而至,挤占中国的牛肉市场,冲击着中国肉牛业的发展。荷兰合作银行从事食品及农业研究的北京代表处高级经理潘晨军日前在中国牛羊市场展望媒体简报会上说,随着中国进口牛肉政策的宽松以及消费量增长的需求,预计2010年内中国将成为牛肉净进口国,失去市场话语权。 潘晨军对中国肉牛市场的评估是否准确有待验证。中国肉牛业的冷落、萧条和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人在研究中国肉牛业的怪异现象: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成本迅猛增加,另一方面却是肉牛销售价格低迷。2009年,我国牛肉价格最高值出现在春节前夕,生鲜牛肉市场价达到每公斤29.2元,这样的价格只有部分基础母牛存栏四、五十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企业处于盈利状态,多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亏损。原因主要是牛源奇缺价格高,养殖户买一头300公斤重的架子牛需6000元左右。饲料价格昂贵,玉米每斤市场价已达到1元钱,农村劳动力工资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平原地区肉牛养殖多采用全舍饲喂养,饲料来源主要依赖秸秆和精料。养殖成本的大幅提升,使得利润空间极小,越来越多的养殖户不再养牛。效益低下,利润递减,致使农区肉牛养殖发展迟滞。 私屠滥宰是造成我国出现“肉牛荒”的又一个原因。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肉牛屠宰有所规范,但因管理力度不够仍存在大量私屠滥宰现象,大批后备母牛、能繁母牛以及妊娠母牛被宰杀。私屠滥宰不仅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牛肉市场造成诸多负面影响。牛肉质量差,安全隐患多,打水肉、病死牛肉也混迹于市。来自中法肉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专家认为,中国肉牛的屠宰量、屠宰速度严重超标,屠宰加工速度明显超过养殖存栏速度。据了解,世界平均水平肉牛屠宰的安全线是25%,即存栏100头牛屠宰25头左右,中国目前的屠宰速度已经超过40%,这也是导致产业萎缩的重要因素。 有人说肉牛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最具潜在竞争力、少与人类争粮食的黄金产业,这话很有道理。肉牛业经济容量大,带动力强,不仅关乎到国人的菜篮子,而且还支撑着饲料、皮毛、动物保健等其他产业。在当前扩大内需的宏观形势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尽快成为我国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我们的友邻韩国和日本两国财政连续多年投入巨资,用于本国肉牛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使韩牛、和牛步入了世界名牛行列。既然是名牛身价也的确不凡,韩牛肉、和牛肉端上中国人的餐桌,便卖出了天价,每公斤近千元人民币,相当于中国牛肉的几十倍。13亿中国人不能永远靠吃“洋牛肉”过日子,这样既失脸面也浪费钱财。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农业大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肉牛产业,中国“肉牛荒”也不可能永远荒下去。只不过中国肉牛业的复兴和发展要走漫长而艰辛的路。要下很大力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