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临近,喧嚣了大半年的大蒜价格一路走低。据新华社的行情系统监测,全国大蒜价格持续回落,截至12月25日累计降幅达10.2%。有媒体近日报道,在山东金乡县这个具有蒜价风向标作用的地方,有超过一半蒜商面临巨额亏损的市场压力,而杞县等地的农民们对明年的大蒜种植也充满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农作物市场一直在“蛛网理论”既定的框架中前行。受到信息不对称等现实瓶颈的束缚,农民经常因难以把控来年市场脉搏而陷入困惑。尤其在今年国内经济受农产品[17.05 1.31%]涨价带动而步入通胀轨道之时,如何在抑制通胀与保障农民利益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摆在主管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应当看到的是,只有从提高农民耕种的组织化入手,加快完善信息沟通平台,让农民耕种与未来需求合拍,才可能从根本上破除“蛛网理论”的魔咒。 今年曾一路高歌猛进的“算你狠”让广大蒜农看到了希望。在中国排名第二的大蒜生产县杞县,2010年屡创新高的蒜价使当地农民显着增收,全县40万亩大蒜加上蒜薹纯收益近30亿元,是历年来蒜农亩收益最高的一年。短期高额暴利刺激蒜农积极扩产,蒜商们也受因此而大量囤货。然而,被恶意爆炒的大蒜价格显然无法长期肆意飙涨,蒜价在年底逐步被遏制并回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蛛网理论”其后又会再度显现,本为抑制通胀风险的调控大棒,却很有可能波及到广大蒜农未来的收入,甚至是“蒜贱伤农”。 广大蒜农的境遇是我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缩影:当年涨价激励了农户扩产,来年却因供大于求而打压了价格,后年产出缩量却意外导致价格上扬……在如此反复更迭之中,广大农户始终都无法成为市场赢家。从中不难发现,经济学中的经典的“蛛网理论”正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集中显效。该理论要求的三大要素包括:从开始生产到产出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当家的产量决定当期价格;当期价格决定下期产量。这恰恰成为国内大蒜、猪肉等农产品供求的真实写照。应当看到的是,如果这一怪圈不破,广大农户必然会陷入低收益“陷阱”中而无法自拔。切断这一循环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广大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让他们掌握部分定价权。 客观而言,我国虽为传统农业大国,但广大农户却在市场价格中集体“失声”。由于农户们基本都处于松散的无组织状态,且平均知识水平不高、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农户在参与市场竞争过程中,往往只能是市场条件的被动接收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多地依赖邻居信息和当期收益情况,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农民“瞎子摸象”般“下注”的局面亟待得到扭转,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户的联合和组织化生产,实现大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所以,主管部门当鼓励农业合作组织应积极吸引更多农户加盟,形成合力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谈判地位,降低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减少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