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选择健康、高品质的雏鸡苗 实践证明,鸡雏是养好鸡的基础。为实现肉鸡最大的遗传性能,雏鸡的质量是关键。 3.1.2保证饲料优质全价、无霉菌、无药残;保证鸡在不同日期有足够的饲喂量 肉仔鸡为快大型,生长快,成熟早,对营养需求高。如果没有充足的营养和足够的饲料就保证不了其生长的需要。为保证饲料质量,最理想的是自产饲料。外购也需供应优质全价料,尤其不含霉菌毒素的饲料。 3.1.3供应清洁、卫生、无异味的水 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注意:24小时不断水;水温不要低于10℃;保证水的质量,每周对水进行微生物捡查,如微生物超标应进行水的消毒和水线处理,提倡用酸制剂来控制水中微生物;不要长期用消毒剂饮水,这样会影响消化功能;乳头不要堵塞,少用含糖药物;料水比1∶1.6~1.8,炎热天可达1∶3~6,每天观察耗水量,如饮水少要查明原因(鸡病、饲料、水质等),及时纠正,否则影响采食和增重,缺水会脱水,影响代谢,不增重,甚至发病。 3.1.4按肉鸡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控制好环境因素 (1)合理的密度 合理的密度有利于生长发育,保证提供鸡的活动、休息、采食和饮水的位置。密度过大将降低生长速度、成活率、垫料质量和胴体质量。 一般要求:密度(按实际占有面积,以出鸡计)≤30千克/米2 ;养大鸡46天(≥2.5千克)≤13只/米2 ;养小鸡35天(≥1.8千克)≤18只/米2为宜 。 高温季宜小,低温季可加,但必须保证采食和饮水位充足。实践证明密度低比密度高好。 (2)控制好舍内温度 温度与肉鸡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温度要求如下: ①育雏温度(鸡背高温度)第一周为33℃~35℃,以后每周降3℃,至35日的21℃止,35日后,变动范围在19℃~24℃,如每天高温2~4小时都会降低生长率,22℃~24℃是肉鸡实现最佳生产性能温度; ②舍内温度应稳定均匀,不忽高忽低,上下温差应小于3℃。舍内漏风会使温度不均,鸡群常聚堆,甚至产生冷应激,诱发鸡病; ③看鸡施温,以鸡群分布决定,不要只看温度计;④舍内温度过低,使料肉比提高,生长慢,均匀度也差,而且极易发生冷应激,诱发IB的发生;⑤舍内温度过高,如在标准温度上增加3℃,生长率可降0.9%,饲料转化率可减2.1%,公鸡受害大于母鸡。育肥期高温(>30℃)会中暑,要防热应激。 (3)合适的湿度 湿度对鸡生长发育有关。雏鸡生长日龄不同,对湿度要求不一。 湿度的控制要求:育雏1~3天空气湿度控制在70%,有利于保持体热,防止体热散发。低于50%会脱水,均匀度差,影响生长。入雏前可先加湿达70%后再进鸡。否则难以达到理想湿度。湿度低于50%应加湿,可采用加湿器和喷雾器加湿,以舍内见不到灰尘飞扬为准。肉鸡 4~14天,不低于60%~65%;肉鸡 15~28天,不低于55%~60%;肉鸡在35天以后应在 50%~55%。湿度过大(>70%)会导致散热困难,加大呼吸引起肺炎,诱发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尤其气原性大肠杆菌难控制。 此外,湿度与温度、通风密切相关,要注意协调。 (4) 控制好鸡舍内的通风 通风的目的是保证氧的供应以利于新陈代谢;排出有害气体,灰尘;排出湿气降低湿度;调节舍内温度。 通风是养好鸡的关键。尤其在肉鸡饲养的后期(5周后)通风更重要,因舍内累积的鸡粪产生的氨气以及舍内空气中浮游的尘埃和二氧化碳等愈来愈多。氨大于30毫克/米3,二氧化碳大于0.3%,硫化氢大于10毫克/米3都有害。原因是肉鸡后期体重大、采食量大、排泄量也大。 (5)合理的光照 光照与采食、生长发育相关。连续光照和短时黑暗交替使用可以获得最大日增重。光照过强过弱,过长过短都会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光照过弱过短及突然改变都可影响采食量,难以达到标准体重。出栏前一周宜实行23小时光照,利于出鸡。 3.2建立健全“生物安全措施”,保障肉鸡健康生长发育。 依据疫病发生规律,首要任务是要控制好微生物的危害。这是“生物安全措施”的关键,致病微生物是鸡的大敌,不可忽视。 3.2.1鸡舍中病原微生物来源:雏鸡、饲料、空气、人员等带来;水污染;鼠、鸟、蚊蝇的传播;病鸡排毒排菌污染;外来污染源(疫苗、药物包装,工具)的进入。 3.2.2鸡舍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杜绝种源性疾病的带入,选健雏;杀鼠灭蚊蝇安防鸟网,杜绝病原传播;严格消毒措施,消除病原微生物侵害。 3.2.3建立疫病监测制,重点项目: (1)水:水源及水线,检查微生物(大肠杆菌群)含量,按国标要求判断。 (2)一日龄雏鸡体微生物抽检带菌率。每群抽检20只,取心肝病料进行细菌培养(鉴别培养基)。指导药物预防。 (3)鸡群发病对病死鸡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细菌则结合进行药敏试验,指导选药。 (4)对鸡群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分析抗体水平的变化,判断免疫效果,指导免疫。 (5)对种蛋、孵化过程及空舍消毒进行微生物检测,确定污染度,指导消毒。 3.3科学免疫,提高免疫效果 免疫是提高鸡体特异性的免疫力,降低对相应致病微生物的易感性,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免疫后高而整齐的抗体水平可以有效抵抗相应疫病病毒的攻击。 目前,鸡场常发生ND、IBD、IB 、AI、MG。都可用疫苗接种防止其发生。为达到效果,要做到: 3.3.1选好疫苗,采用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的疫苗 ND宜用Ⅳ克隆株C-30,N-79。大日龄也可用Ⅳ系。 IBD宜用多价苗,首免用 弱毒苗,二免用中毒偏弱苗 。 IB 疫苗毒株选与地方株接近为好,肉鸡应防呼吸道传支和肾型传支。以H120和 M 株为好。 AI重点为H5和H9,以当地株为好。 MG用F36株弱毒苗。 弱毒疫苗配合保护剂,可提高免疫保护力并可观察鸡只免疫状况。若鸡群安全不要轻易更换疫苗。 3.3.2免疫要注意 (1)考虑本地区疫病流行及鸡群状态,没有发生过的病不要免,依据当地流行病采用相应疫苗; (2)几种疫苗免疫时,要间隔一定时间(7~10天)避免相互干扰。尽量使用联苗,以减少应激。有的单苗,如IB毒力弱,为提高免疫力,需多次免疫,1~2次之间可间隔短些,不至于中和抗体,有好处; (3)灭活苗宜在日龄稍大时免,注射剂量不要太大,灭活苗太多不易吸收,应激也大; (4)ND采用活苗和灭活苗联合免疫以达到优势互补,提高抗体水平,延长保护期。 (5)新城疫注重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以提高免疫保护。早期应用点眼、滴鼻,以防经黏膜感染; (6)疫苗使用时要保剂量,防漏免,要检查; (7)弱毒苗免疫当日禁用消毒剂和抗病毒药,以免杀灭疫苗毒降效。也不能同大剂量抗菌药物并用,否则会因pH变化而降效; (8)免疫方法要正确,尤其在饮水、点眼和滴鼻时要使每只鸡都得到应有的疫苗量,否则会出现免疫水平不一,易发生亚临床感染; 3.3.3对疫苗要进行正确的保管,防止降效、散毒; 3.3.4免疫抗体水平的抽检,用于免前免后。有利于了解抗体水平,了解免疫效果,了解有无感染。抗体水平抽检可依据鸡群状况确定。 3.3.5正常免疫情况下,抗体水平如果上不来,普遍较低,要分析原因,考虑有无以下问题:疫苗的质量有无受到影响?免疫的剂量是否不足?有无感染和免疫抑制病的存在?抽检血样是否缺乏代表性或数量太少?如果鸡群各方面较好,很可能与检测抗原有关,应采用与疫苗毒一致的抗原(AIV)。如果免前免后不久抗体突然上升,又有参差不齐的现象,有感染的可能,如肉仔鸡大于8,种鸡大于13。同批鸡抗体水平一般ND高于AI,原因是ND用弱毒苗配合。 3.4科学用药,防止药残 目前兽药市场乱、品种多、成分复杂,药物难以选择,因此用药要做到有效、无药残、无毒害。具体措施如下: 3.4.1使用GMP正规厂家产品;依法用药,选用国家规定的允许用药物;对产品实行招标制,每批进行三检,含量达标、无药残,对本场分离株药敏中高敏(10毫米以上),对病毒能杀灭,合格可用。 3.4.2对鸡病要做到正确诊断 成功的药物治疗,常常需要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诊断,用药才有针对性。诊断传染病时注意:流行性、群体代表性、有一定数量(尤其剖解)。为做到正确诊断,条件允许时,应进行病原学诊断,确定病原的类型。治疗时应该针对特异的病原体方为有效,综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好。诊断错误,治疗方案再好也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3.4.3选药要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为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据。只有敏感药才有效。有条件的场都应做此工作。 3.4.4用抗病毒药要进行抗病毒试验:抗病毒试验是帮助选抗病毒药的方法,适用于化药和中药抗病毒提取物的抗病毒效果检测。有条件的应采用,用药才有效。 3.4.5进行兽药残留控制,杜绝药残发生 药残会给人带来危害,更影响出口,企业会因此而受到最大损失。 (1)统一兽药的检测 对兽药生产厂家提供的药品随机抽样,实行三检,包括药残检验、药效检查及临床防治效果检查,全 部合格可作为供货厂家,列入采购名录。 所采购兽药每批要实行药残和药敏检验,合格后发放使用,不合格取消其供货资格。 (2)统一兽药的采购 规范采购程序,根据养殖生产需要,由各场从合格兽药、合格疫苗名录中,选择药品、疫苗,填报用药申请表,报养殖公司,经兽医主管审批后交兽药采购部统一采购,各场不得自行采购。 (3)统一兽药的保管和发放 所有兽药采购进药后统一入库,专人管理,并建立台账。发放时保管依据饲养场批准的用药申请,逐一核对由药库统一发放,并进行登记。 (4)药物的使用执行兽医处方制 专职兽医根据鸡群疾病诊断在肉鸡允许使用药物名录范围内开写处方,标明药物名称,用量方法报兽医主管审批后由药库统一发放。药到场后,核对无误后,专职兽医负责指导各舍饲养员按要求用药,在用药过程中实行监督,以确保用药准确。不得滥用药物。 (5)做好用药记录 按省统一用药记录表进行登记,包括舍号、日期、疾病名称、药品名、规格、用量、方法、效果、使用人签名,兽医签名,存档。检查部门不定期检查。 (6)严格执行“肉鸡允许使用药物名录”(2003.6 据国家检验检疫总局、外经贸部2002年37号公告、农业部2003年278号公告制定。) 按“禽类产品监控项目”规定,禁用的坚决不用,可用有限量的不超标,不超范围。按规定用药,停药期10~14天。 严格执行国家“禽类产品监控项目”规定。做到: A 重点监控的项目不沾边,硝基呋喃类 、磺胺类、氯霉素类、沙星类。 B 常规监控的项目(残留物<PPM)不超标 a 抗生素类:强力霉素0.05、林可霉素0.2、新霉素0.5、红霉素0.05、阿莫西林0.02、氨苄青霉素0.02、壮观霉素0.5、庆大霉素0.1、丁胺卡那0.5、替米考星0.08、阿奇霉素0.1、卡那霉素0.5。 b 抗球虫药:马杜霉素0.1、盐霉素0.1、地克珠利0.5、莫能菌素0.5、克球酚X。 c 抗菌类:粘杆菌素0.2。 C 外来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不可用。如六六六、DDT、六氯苯和重金属。 3.4.6正确用药,提高疗效,减少危害。 用药过程中注意: ⑴确保药物的质量:含量达标(标示量90%~110%)、中高敏、不过期、不变质、不产生毒害; ⑵确保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和次数,治疗时首次倍量、维持用治疗量,预防量--半量,一日两次,3~5天; ⑶确保药物能到达病变部位:全身性疾病--用能吸收或注射的药,呼吸道病--用喷雾或能吸收的药,肠道病--口服吸收差的,以提高有效浓度; ⑷确保不发生配伍禁忌,复方药不可多种药混合; ⑸确保每次用药不重复,防耐药,防药残。 从发展看,要逐步向无化药转化,广泛应用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寡聚糖、干扰素、抗菌肽),逐步代替化药,减少对人的危害。 来源:博亚和讯 更多家禽资讯、行情、精华资料请登录中国畜牧人网站家禽频道: http://www.xumuren.com/poult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