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肉鸡业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 2.4.1缺乏人才 养殖业具有特殊性(封闭性、工作连续性、伤害性、艰苦性)。许多人不愿从事此工作,造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缺乏而且不稳定,人员变动大; 2.4.2鸡场建设不规范、不标准 规模化标准化鸡场都有较好的设备,但设备来源不一、规格不一、质量不一,很难实行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管理上出现较大差异。尤其旧鸡舍改造难以满足肉鸡生长的需要,生产性能难以达到标准,饲养管理上随意性大,尤其是环境控制出现的问题最多,养殖不规范的现象普遍。突出表现:有的鸡场为降成本用,人工替代自动化控制,常见手动控制风口,消毒用背负式喷雾器,人工刮粪,人工喂料,增加了劳动强度,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在饲养管理上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标准,一般都参照种鸡场提供的饲养管理手册或指导书进行生产。但中国是多气候、四季分明,南方北方差异大,指导书很难适合中国国情,因此在饲养管理上差异大,很难达到肉鸡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大大缩水。 2.4.3质量控制不能完全从源头抓起。很多鸡场因规模小不能实行“五统一”。种蛋、鸡苗、饲料外购,难免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常出现种蛋、鸡苗带毒、带菌的现象,饲料质量也难以保证。结果导致鸡苗质量差难养、饲料质量差难长,尤其有霉菌毒素的存在时,使雏鸡出现生长发育差、体重小、发病多、死淘率高、料肉比高的现象。 2.4.4生物卫生安全措施不健全。 生物卫生安全主要包括隔离、卫生和消毒、无害化处理。 有的鸡场虽有严格的制度挂在墙上,但对隔离、消毒、无害化处理并不严格,管理不认真,常流于形式。人员随意出入鸡舍不消毒、鸡舍消毒无检测、死淘鸡乱放,甚至外卖,在鸡场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污染,后患无穷。尤其小鸡场和散养户更突出。 此外,有很多养殖小区、合作社体制不完善,密度大,消毒、隔离、防疫各自为政,环境污染重,常成为鸡病标本园,生产效益不好。 2.4.5对建立检测室认识不足,不愿投资。一些鸡场检测室只进行抗体检测,通过抗体水平来判断免疫效果,起到一定作用,但太单一。有的鸡场检测室局限于药敏和抗体检测,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不能进行病原检查、不能及时了解疫情,不能及时对鸡病做出准确判断,多送交有关检测中心和院校,常常延误时机。对药品缺乏检测手段,当前兽药市场乱,品种多、商品名多、成分多,难以控制质量,很难掌握其中所含的成分,药残难以避免,质量难以控制。有的没有检测室,更谈不上疫病监测。 2.4.6有的鸡场在防疫上“重治轻防,重防轻养,养防治本末倒置”,忽视管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不良的管理恰恰是鸡病发生的诱因,或成为致病原因。如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氨气过多;高温高湿;饲料霉变;水质污染;供水不足等,既是诱因又是致病因素。尤其小鸡场、散养户更突出,常把用药作为主要防治措施。 2.4.7鸡场普遍存在不能科学用药的现象 表现:①不做药敏试验盲目用药;即使做也是用标准菌株和商品药敏纸,起不到指导作用,与本场分离株相差很远;②连续用药,损害了有益菌群,增加了成本;③多种药混用,产生不良反应,不懂配伍禁忌;④用量越来越大,易产生耐药性和毒性;⑤休药期用药,易发生药残;⑥消毒不全面、不彻底,效果也从不捡查,带有极大盲目性。 2.4.8养鸡企业发展极不平衡,标准化程度不一,生产效率低,生产水平低,与国际上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从生产水平和效率比较是:传统养鸡1人养2~3千只;半机械化养鸡1~2万只;机械化、自动化养鸡5~10万只。 3现代化鸡场如何养好肉鸡 养鸡是一个系统工程,总结先进的标准化鸡场的经验,依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肉鸡的特性,要养好肉鸡必须从员工队伍、鸡场建设、养殖生产、疾病防治等多方面齐抓共管。 在肉鸡养殖生产和疫病防治过程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3.1按肉鸡生长发育特点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三分治七分养 饲养是重点管理,任何时候要抓好。具体措施如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