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饲用复合酶的生产和应用 饲用复合酶的生产和应用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饲料组份的特异性,畜禽的特异性及酶种类的特异性。 对于高粘度日粮(如小麦、大麦、豆粕型),分解非淀粉多糖的酶类——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甘露聚糖酶的含量要适当增加。杂粕添加量较大的日粮,除上述酶类要增加用量外,应有蛋白酶类协同作用。另外,在考虑消除抗营养因子的同时,也应加入一些内源性酶类,因为养分的主要来源终究是淀粉类和蛋白质等物质。 一般而言,畜禽消化道温度在38-40℃之间,胃呈酸性条件,而小肠呈中性环境,胃和小肠是营养物质主要吸收场所,所以饲料酶的作用温度应考虑38-40℃左右,还要有能在小肠发挥作用的酶类。另外,由于幼龄动物、老龄动物及成年动物的应激状态,消化酶分泌不足,就要补充消化酶类为主。成年正常动物,消化酶充足,但日粮营养水平较低,应着重靠虑补充抗营养因子的酶类。 由于酶的来源不同,同种酶类来自不同的微生物其酶系也有较大差异(如中性蛋白酶可由枯草芽胞杆菌、栖土曲霉和放线菌生产,它们对底物的作用方式和对底物的特异性都有差别,但测定酶活时都是用酪蛋白为底物),所以要考虑饲料中被作用的底物而选择酶种——这就需要对产酶菌种的特性和它所产酶的性质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另外。动物的消化道的中温(水产动物在低温环境)及特殊pH环境,这就需要筛选能产这类酶的微生物,使之更适合饲料的特殊要求。 总之,饲用复合酶的生产和应用,是一个酶学和动物营养学结合的过程,企望今后这两个学科的工作者能密切配合,建立一个很好的工作平台,才能使酶在饲料中的应用做的更好。 2 酶的活力测定 目前,国内饲料酶的活力测定方法较为混乱,除淀粉酶、糖化酶、蛋白酶、果胶酶国家有轻工部标准外(植酸酶测定也有农业部标准),其它酶类测定各公司各行其是。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酶委员会对于酶活力一个单位(U)的定义是:在规定的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μmol的底物使之转化生成反应产物所需的酶的量。而国内酶活的表示方法不一,有以克、毫克、微克、微摩尔表示的。所以标示酶活没有可比性,对用户选择造成困难。 同时,酶的测定温度和底物也很难适合动物和饲料的特点。如纤维素酶在50℃测定,淀粉酶在60℃测定,蛋白酶测定的底物是酪蛋白,而饲料中蛋白质来源主要是植物蛋白,也不能很好的表达它在饲料中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前在酶活标示方面应尽快统一,国家有标准的应予以执行,每个公司在产品说明中除标示酶活外,应向客户提供其测定和表示方法。各饲料公司。也应建立酶活化验测定系统,以达到科学用酶的目的。另外,国家也应尽快制定适于饲料用酶的标准,对饲用酶实行标准化管理。 3 饲用复合酶的应用 由于有些饲料需经高温制粒过程,但酶本身是一种不耐高温的蛋白质,除了选用耐温性能好的酶类外,在饲料酶的加工中目前正在推出耐温性产品。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在酶加工过程中加入盐类,如钙盐,锌盐,镁盐,从而提高酶的耐温性能,如钙盐能大大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类的耐温性。另一种是酶吸附到载体并加以包埋,使之提高耐温性能,但在载体和包埋剂的选择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包埋后酶的耐热性,酶的释放比,性价比性等都是值的深入研究的内容。 另外,由于畜类胃酸的分泌,pH很低,有些需在小肠发挥作用的中性酶类(如中温细菌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等),在胃酸下易被破坏,所以将这些酶类加上“肠溶衣包埋”,使之不被胃酸破坏,而进入肠道后又发挥作用,是一种新的饲料酶产品结构。 从理论上说,如过能将饲料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外就加以“酶解”,将淀粉类水解为低分子糖类,将蛋白质水解为低分子肽类,同时也消除抗营养因子,再配合为饲料组份,当然是一种最佳选择。这样就避免了消化道中酶的破坏及不稳定因素,也避免了消化道短等缺点,但这也会给饲料加工带来不少加工环节,其成本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如“小肽”的生产与应用,酶解羽毛粉和酶解血粉,酶解蛋白粉的添加,玉米粉体外酶解的工作,都是酶在饲料中应用的新领域。 4 小结 本文初步论述了饲料酶中各组份的性能和特点,并指出当前在生产和应用方面的注意要点,同时就饲料复合酶的活力测定,新型产品的推出提出了一些看法,随着我国饲料工业和酶工业的不断发展,相信酶在饲料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