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内近几年饲用复合酶产量及应用发展极快,但在产品结构及应用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下述几个方面列举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解决方案:复合饲料酶中酶系的组成及酶的来源特性,应针对于不同饲料组份及饲喂对象而定。不同菌种产生的酶,其最适pH、温度、作用底物存在很大差异,要充分了解不同酶的特性,才能设计生产出最佳作用能力的饲用复合酶。同时,由于饲料中营养来源的差别及动物消化道的差别,在选择酶的来源以及酶系组成方面应仔细考虑这些因素。本文还列举了国内各种酶的产生菌的特性并叙述了其所产酶的特性,提出了使用时应考虑的因素。目前,国内饲用复合酶活力测定方法混乱,标准不一,而且测定时的pH、温度、作用底物与实际的饲料组份及动物消化道的环境差异很大,标示的酶活力不能很好的反应在饲喂动物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本文对此提出了改进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议,针对提高酶的耐热性及“微囊包埋酶”进行了探讨,并探讨复合酶组份中“肠溶性酶”的必要性,提出了“酶解饲料”的概念,并探讨了“酶解饲料”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前景。 关键词:复合酶 产品结构 应用问题 建议 近几年来,我国饲用复合酶的生产及应用发展速度很快。自1992年国内饲料酶生产厂——珠海溢多利公司成立以来,国内许多地区饲料酶生产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几年前小麦日粮型饲料的推广应用,使饲用复合酶的开发应用又达到新的高潮。饲料生产厂家及养殖户大多都认识到了酶在饲料中应用的优越性及必要性,从而使饲用复合酶的产品开发、生产和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国内饲用复合酶的年产量已超过万吨以上,同时国外也有不少公司在开发中国市场。 但是,由于我国饲料酶发展时间较短,而且许多生产厂家并不生产单酶,外购酶制剂复配而成。有的厂家仅生产一、二种单酶,其它酶种外购后复配。所以在选用酶种酶系方面,容易出现一些误区。同时,由于饲料主粮的差异和饲喂对象的差别,在选用酶种和酶系组合方面也需加以重视。另外,由于酶测定的方法混乱,常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和误解。 本文就国内一些酶种特性加以介绍,从而使应用者能更好的选择。同时就化验方法和新产品开发前景提出一些建议。 1 饲用复合酶组分及生产情况 1.1 主要组份 饲用复合酶一般由下列酶种组成: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中温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葡萄糖淀粉酶(俗称糖化酶)。然而,在酶种相同且采用同一方法测定活力也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产酶菌种的不同,其酶系和特性也会有较大差异。 1.1.1 纤维素酶:(EC3.2.1.4) 能够使纤维素降解成纤维寡糖、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的酶称为纤维素酶。纤维素酶为常用名,正式名为β-1,4-葡聚糖-4-葡聚糖水解酶。纤维素是由葡萄糖以β-1,4键结合的聚合物,为一切植物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干燥植物体中约占1/3-1/2,全球一年由光合作用生成的纤维素约为1000亿吨,是最丰富的资源。 纤维素酶含有纤维素内切酶和纤维素外切酶。前者可将结晶态纤维素转变为非结晶态纤维素,随机地断裂内部糖苷键;后者从链的非还原性端系统的切下葡萄糖。研究得知,同时含有内切和外切纤维素酶性能的酶制剂对天然纤维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可以认为,纤维素内切和外切酶是以协同或合作的方式对天然纤维素作用的。值得注意的是,通常纤维素与半纤维素、果胶以及木质素等物质聚集一起,一种单一的酶不可能使纤维全部的水解。同时,为了使纤维素酶能有效的水解纤维素,需对纤维进行予处理以提高纤维的溶胀性,其予处理有物理和化学方法,如粉碎、蒸汽加热、膨化、超声波以及无机酸或碱处理。 国内以木霉菌生产的纤维素酶,还表现出具有显著的半纤维素酶活力,在饲料工业上具有良好应用效果。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采用木霉菌固体发酵法和液体深层发酵法生产酸性纤维素酶,产品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剂型。该类产品的最适作用pH4.0-5.0,作用pH范围2.0-8.0,最适作用温度45-50℃,较适用于配制消化道为酸性条件的动物饲料(如猪饲料)。另外,国内也已研发生产出用于为中性消化道的动物配制饲料的中性纤维素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