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做学问有几种不同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同理,配方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同,或曰思考配方问题时的角度不同,拿出的配方也会有很大不同。 初级配方师仅仅把自己当作计算器——一手拿着原料价格和技术指标,一手拿着老板给的配方成本和饲料企标(或饲养标准),得出一个最低成本配方即可。还有更简单的,连企标、饲养标准都不看(有的厂根本没有企标,有的品种没有饲养标准),满足老板要求的粗蛋白就行。 入门的配方师定位自己是动物营养师,知道除了满足老板的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兼顾动物的需求。他了解原料的特性,会考虑饲料的营养性、安全性、适口性和稳定性,要让动物健康生长。当然,就像法国的厨师亲自到市场买烹饪材料一样,一位负责的营养师会尽量去了解每种原料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积累多了方能得心应手。 好一点的配方师懂得配合与协调。他会与采购部沟通了解原料的供应是否可靠,避免出现原料断货影响生产;与质管部沟通了解原料的质量是否稳定、关键指标是否能够自检,主动减轻质管部的品控压力;与生产部沟通哪些加工问题应通过调整配方解决,哪些问题应通过调整工艺解决;当然,跑市场拜访客户更是必修课,直接了解客户的需求。 更高级的配方师需要从企业管理的层面考虑配方问题。配方制作只是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环节,必须服从整体的要求。例如,饲料是持续性多次购买的生产资料,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保障“持续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在此前提之下,“品质稳定” 、“效果确定”往往优先于“价格便宜”、“效果显著”。 管理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概率原则”,即尽可能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同时尽可能降低“坏事”发生的概率。做企业不能抱侥幸心理,西方的“墨菲定律”是这样说的:“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只有做好“曲突徙薪”,才不至于“焦头烂额”。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的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这句话对张瑞敏冲击很大,也很值得我们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