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人 首页 饲料 配方师班 第四届 查看内容

配合饲料:从配方到入口究竟还有多远?

简介
由饲料配方转换成保质保量地配合饲料,再设法使动物按营养需要确实地吃到嘴里,这中间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

配合饲料


从配方到入口究竟还有多远?


韩友文  2009年8月2日


给《第四届商业配方师研习班(沈阳)》


提供沙盘推演的方向和靶子


    动物每天需要的营养物质,既有数量要求,也有质量要求。科学饲养体系,首先按其营养需要,由所拟定的饲料配方提供理论保障的。但是,配方是写在纸上的或者是存在计算机硬盘里的一纸文书而已。

    由饲料配方转换成保质保量地配合饲料,再设法使动物按营养需要确实地吃到嘴里,这中间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包括:饲料原料的检验品控与营养数据调整;配方原料组分的物理加工(筛理、粉碎、混合、均匀度);配方原料组分加工与贮运过程发生的化学(氧化、还原、催化、活性水与界面反应、离子与营养物质改性失效)和生物学变化(酶与抗酶、微生物发酵、自由基与生物氧化)。

    这些方面,在教材和参考书中,可能都被提到,对某些常见性质的问题也有专题讨论。但系统地从饲料配方到饲喂入口全程,所有可能发生的影响配方饲料营养效价的多方影响因素,却未见有专门全面而系统地论述和确实有效的全面解决办法。

    高校的动物营养学和饲料学课程,对此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饲料加工工艺学则多从节能、降噪、产能、高效等机械性能方面考虑和论述,并未将配合饲料的营养质量保障视同为己任;提供饲料配方的配方师,则首当其冲对出厂配合饲料营养质量负有重责,他们提出的配方满足饲养标准可能一丝不苟,但对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和贮运注意,却少有提出具体要求反映。

    由配方转换成本厂投料单,配方师一般可以根据设备容量提出。但是加工全程中:物料组分各自粉碎的粒度要求;混合工序的投料的分批组合与先后顺序科学合理设定;加工过程对配方饲料营养效价的各种负面影响因素如何防止;加工操作和包装贮运等诸多注意事项如何落实;凡此种种,配方师们几乎无人能够恰当地给出全面明确的科学合理准则。

    曾几何时,厂家视配方为神奇珍宝,采取重金购买或设法偷骗;在历届饲料行业的科技研讨与经验交流会议上,与会厂家代表刺探并收集各家的配方、工艺方面的秘密;报告和发言者则只讲泛泛的大路货,官话连篇,不谈配方实质,更保密加工工艺流程。更有甚者,自己的讲稿绝不外传,甚至拒绝会场录音和复制其报告幻灯片;结果与会者拿到的是一大堆产品说明和广告资料,真所谓“科技研讨搭台,产品推销唱戏。”散会后,听到的是抱怨和骂声一片!

    说实在的,问题是提出来了,可是我本人也很惭愧,无力确实解决这样多面科技的系统工程!这里只好把想到的问题纲要摆出来,求得科研人员与生产一线的获有经验和“绝招”的学科行业智慧群体,贡献出大家各自的过去曾经被保留深藏的“技术秘密”。我想,真的甩开“商业秘密”的封锁,每人都可能付出一点点,却能收获一大堆!这对提升整个饲料行业科技水平和产品档次,都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这里是想到的从【拟制配方——饲料入口


这一段路的各种需解决的“沟沟坎坎”


配方原料组分:

选定原则;数据校正调适;原料成本;营养成本(性价比);水、灰、杂、及有害成分含量;

加工工艺的物理因素:

粉碎均匀:筛板孔径;各组分粒度与比重(影响均匀度与后续再分离);

混合均匀:整体保障营养一致,增大各组分界面接触;

危险添加物的先行隔离保护:微囊包被;惰性组分的预先混合隔离;

载体与稀释剂的粗糙与光滑程度:影响添加剂、预混料的均匀承载与分散;

轧粒与膨化引起的摩擦与加热效应:活性组分与维生素的当时损失及后续保护,脂类氧化加剧;瞬时加速化学反应。

加工过程及后续的化学因素:

活性水有效控制:粒度小,比表面积大的利弊;引发各种界面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抗氧、防霉)。

pH—系酸力及缓冲系统:日粮电解质平衡(正负离子平衡DCAB);乳猪、仔猪用高氧化锌对酸化剂的抵消;调整日粮缓冲系统有效稳定消化道内环境;

微量元素的双向作用:破坏作用多是氧化作用,直接氧化和催化氧化,受害严重的组分是维生素、脂类、酶制剂、某些药物和风味剂。受到破坏作用的则是I和Se离子被还原成0价的元素单质而失效。通常人们把微量元素看成降低饲料品质的罪魁祸首,因此,采取化学改性(络合)或包被隔离是大势所趋。

胆碱:保持干燥状态胆碱是安全的,但胆碱吸水和CO2促进碳酸钙溶解,析出的OH离子再与胆碱的季胺基结合而成强碱,从而形成破坏作用。

维生素:应分组对应采用安全稀释剂和载体;恰当有效的抗氧化措施;混合工序的分组与先后顺序合理;

抗氧化剂:从原料源头加以控制,重点是饲用油脂;恰当的抗氧化措施,防止过氧化物和自由基的引发与产生;复合型抗氧化剂的优势与用量大小的利弊。

油脂类:劣质过期鱼油、再生的餐饮业炸用废油、小作坊再生的地沟泔水油,过氧化值都非常高,虽然能降低成本,但极不可取。另外,加油脂要考虑有一定乳化剂伴同,便于均匀分布及消化利用。

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添加剂:遵守使用规定及配伍禁忌;不得加大用量和缩短停药期;

泛生物学方面的因素:

益生菌、微生态制剂:严格控制相克的添加物相遇,活菌制剂应避开抗生素类和重金属离子;

酶制剂 、抗酶:注意激活保证酶活所要求的条件,靶向与定点释放技术。

反刍动物的瘤胃环境特点:

专门开发,特定对象专用,产品不能与单胃动物混同通用。

本文内容由 韩友文 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头晕

伤心

搞笑

抗议

路过

已阅

支持

超赞
您可能感兴趣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胡文辉 2009-8-2 17:19
      感谢韩老文中提出的“方向和靶子”,相信第四届商业配方师研习班(沈阳)在韩老的指导和关心下将会为与会者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价值!
      引用 文峰 2009-8-2 17:21
      韩老的理念特别与时具进,支持!!!
      从原料配方到动物入口的过程的确是一套复杂的程序。
      引用 小马哥 2009-8-2 19:44
      本帖最后由 小马哥 于 2009-8-4 23:17 编辑

      韩先生的严谨和系统的思维能力,值得我们学习,而对饲料这一环节问题的准确剖析更值得思考!
      引用 南湖有鱼 2009-8-2 21:21
      :tiaotiao:初入饲料门,正愁无法入手,此文帮大忙了
      引用 tom147145111 2009-8-2 22:12
      支持
      其实这就是细节工程
      我们听到的大都是框框
      细节则很少有人扎下去深挖了
      引用 孟俊英 2009-8-3 07:58
      感谢韩老师的美文!我从事配方设计多年,对此深有体会!比如,配料秤的精度、加工损耗、小料添加注意事项,刚开始饲料一出问题就找配方师,现在不是了,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产品追溯系统,可查出各个环节的小漏洞,这样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质量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之后到了用户那里,听到的负面反馈少很多。
      引用 fengyuyuan168 2009-8-3 08:08
      楼上能不能说一说具体的办法呢?
      引用 zouyufar 2009-8-3 12:37
      科学的东西,不能只建立在抽象的基础上.
      引用 luozengfu 2009-8-3 13:10
      从配方到入口实际上涉及的就是配方的效果表达与保真性,这一过程确实遥远,过程控制十分困难,存在不可控因素太多……不可能做到完美,只能做到尽可能逼真……
      引用 zhanggm78 2009-8-3 18:40
      老韩说得好啊,但真正能这样做的还是少啊
      引用 321hsn 2009-8-3 21:24
      这个区别可能是动物最清楚,现在做的饲养试验,这一方面可能也很大程度在影响着试验结果.
      引用 tjlsj 2009-8-3 21:36
      相对而言,现在配方是否好坏,关键根据猪种考虑蛋白质原料的利用与能量原料的补充。
      引用 greentech 2009-8-3 22:19
      韩老讲的好!配方转化到实际效果有一段很长的路,如何保障各个环节过程的确是很关键性的问题啊。
      引用 ztjun518 2009-8-4 07:03
      韩老字字珠玑,震耳发聩!!!
      引用 秋叶 2009-8-4 08:05
      韩老字字珠玑,震耳发聩!!! 受益颇深:huahua:
      引用 dongwei 2009-8-4 08:11
      正如韩老师所言。技术到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相互配合和协调才能保证出优质的产品。
      引用 beibei58580301 2009-8-4 08:33
      其实,就算是生产中做到了完美,客户那里也会有漏洞,他们从不在乎抗生素超标多少倍,只在乎他们的产品在饲养期间少得病!这个要求我们共同努力。还有应该大力提倡生态养殖!
      引用 xuesheng 2009-8-4 10:32
      请问各位老师,是否在生产过程中按排一个专业人员做监督
      引用 ylj93082 2009-8-4 10:43
      文章分析得很透呀,确实是的,一个配方实现起来需要经过好多过程,这是一种理想的实施过程,真正实施起来需要诸多部门来配合,这也是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体制的根本出发点。

      查看全部评论(85)

      发布主题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 18:24,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