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63|回复: 1

[原创]福寿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6 23: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主题相关文件 232659.doc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评分

参与人数 1论坛币 +1 收起 理由
nihaozhanghu + 1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9-2-23 23:5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寿螺介绍
福寿螺(Amazonian smail;Ampullaria gigas spix)福寿螺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瓶螺科。
    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有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黏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垒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螺口径在2.5cm以下为幼螺或高齿幼螺,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流及水田等处。成螺底栖性,食性杂,1年产卵2400~8700个,孵化率约90%,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是水生种类,却可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土中休眠度过6~8个月,一旦有水,又再次活跃。
    福寿螺生活史分为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雌雄交配后,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产卵部位主要在离水面10~20cm杂草丛、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初孵幼螺脱落于水中即能浮游觅食、独立生活;成螺产卵次数多,产卵量大,每交配一次可连续产卵10多次。成螺喜栖于土壤肥沃、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流水缓慢的河沟或水田等生态环境,白天多沉于水底和附在河边,或聚集在水生植物下面,夜晚寻食。温度以福寿螺的生长影响很大。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1981年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1984年后,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很强,又繁殖得快,因此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其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已成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有害动物。在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福寿螺可自然越冬,年发生两个世代。在广西鹿搴县等地,福寿螺在稻田的发生密度高达16.95个/平方米;水稻受害株率一般为7%~15%,最高达64%。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连藕,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此外,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极易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问题。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目前,对福寿螺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人工防治,养鸭食螺是生物防治方法之一。目前对福寿螺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防治不力。特别是选用的化学杀螺剂对水体毒性大,严重污染水质;施药量大、成本高、效果差。
福寿螺里有一种叫管圆线虫的寄生虫(不是病毒),经过人体以后通过肠道,变成一种幼虫,再变成成虫,然后进入脑膜而引起病变。经口传染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多数人都是因为食用了未煮熟的或者生的含有感染期幼虫的螺而感染的,此外,被污染的水、蔬菜也有可能被感染。实验证明,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的皮肤侵入动物体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21 22:4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