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塘养鱼常用口服抗菌药物介绍
一.抗生素 1. 四环素: 【性状】四环素为灰黄色结晶粉末,微溶于水、易吸潮,在碱液中迅速被破坏。在空气中稳定。遇阳光渐变暗黑。四环素盐酸盐较稳定,易溶于水,故一般常用其盐酸盐。水溶液放置后即水解,变为浑浊,药效下降。宜临用时配制。在酸性溶液中药效稳定。内服吸收不规格,也不完全。 【作用】为广谱抗生素,对G+、G-菌、立克次体、支原体及部分原虫均有抑制作用。对气单胞菌、鳗弧菌、爱德华氏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等有效。但其作用不如氨基苷类和氯霉素强。本品易产生耐药性,宜用于轻度感染及预防之用。 【用法与用量】可治鳗爱德华氏菌病、赤鳍、弧菌、烂尾、烂病、烂鳃、肠炎等病和鳖爱德华氏菌病、弧菌病,各种皮肤病、红底板等病,预防服药1-1.5g/kg料,喂5-7天。治疗服药2-4g/kg料,第2-6天减半。 【注意事项】四环素不宜与含钙等多价金属药物或饲料和碱性药物同时使用,保管不当或过期的四环素也不能使用。捕捞前3-5天停药。四环素可使肝脏脂肪含量增多。当肾功能障碍时,对肝毒性增大。 2.土霉素(四氧四环素): 【性状】与四环素相似。土霉素为灰黄色粉末,难溶于水,易溶于酸或碱溶液中。土霉素盐酸盐为黄色结晶,易溶于水,呈酸性。毒性很小。 【作用】与四环素相似。对大型病毒、原虫也有效。 【用法与用量】治疗鳗赤鳍、烂尾、烂鳍、烂鳃、肠炎、弧菌、爱德华氏菌等病,口服用1
-2g/kg,拌料连喂5-7天。第2-6天减半。与含氯制剂或碘伏或优碘灵合用泼洒,连泼二天,效果更好。治疗鳖各种皮肤与红底板病口服2-4g/kg料,第2-6天减半。与含氯制剂或碘伏或优碘灵合用泼洒,连泼二天,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不能与含钙等多价金属药物或饲料和碱性药物合用,不能使用过期土霉素。捕捞前3天停药。土霉素泼洒后,池水易变坏,应在防治病好后换水。 3.金霉素(氯四环素): 【性状】金黄色晶体粉末,无臭、味苦、微溶于水,pH值8.5以上时易溶。pH值2.5是最稳定。粉末在室温下较稳定。冷藏避光保存更好。 【作用】与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有同样的效果,均属广谱抗生素,但其毒性更强。对数种滤过性病毒、变形虫也有作用。对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弧菌、屈桡杆菌、假单胞菌和水霉均有作用。 【用法与用量】鳗细菌性疾病泼10-20ppm浴12-24小时。口服1-1.5g/kg料,喂5-7天。鳖红脖子病、肺化脓病、各种皮肤病服药2-3g/kg料,拌料喂5-7天。 【注意事项】捕捞上市前3天停药。不宜与金属或碱性物质接触。 4.脱氧土霉素(强力霉素、多西环素): 【性状】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苦味。室温稳定,遇光变质。略溶于水、乙醇。温度高达167℃-170℃时分解。其盐酸盐易溶于水。内服吸收快,生物利用率高。 【作用】抗菌谱和四环素、土霉素基本相同,但抗菌力要强2-10倍。甲鱼烂腿根病菌对本品高度敏感。 【用法与用量】口服吸收好,治疗鳗、鳖各种细胞性疾病用药1-2g/kg饲料。
5、氯霉素(氯胶苯醇):
【性状】白色针状结晶,味苦,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酒精,干燥时稳定,水溶液中性。
酸性与中性水中较稳定。煮沸不分解,遇碱类易失效。内服吸收良好。
【作用】广谱抗生素,对许多G-菌,某些G+菌及立克次体敏感,对大型病毒有抑制作用。对鳗鱼的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弧菌、屈桡杆菌、假单胞菌均有作用。但对绿脓杆菌、真菌无效。易产生耐药性。 【用法与用量】鳗爱德华氏病、赤鳍、烂鳃、烂尾等病服药1-2g/kg料,拌料喂5-7天。鳖出血性败血症与各种皮肤病菌等对氯霉素高度敏感,可口服2-5g/kg料。因氯霉素的耐药性,使用时每疗程用量都应较前一疗程有所递增:否则无效或效果不好。氯霉与红氯霉合用有协同作用。 【注意事项】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合用。捕捞前3天停药。常用氯霉素,鳖易患白底板病性贫血病。 6、红霉素: 【性状】其游离物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无臭,味苦,易受潮,难溶于水,易溶于醇。但与酸结合成盐后,则易溶于水。口服易被胃酸破坏,宜与NaHC03同服,可减少破坏,增加吸收。无味红霉素,内服吸收良好。干燥时较稳定,水溶液应冷藏,遇酸药效下降,在微碱性环境中较安全,并且抗菌力较强。 【作用】本品与青霉素相似,对G+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可对本品敏感。但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服阴性杆菌,几乎无作用。适用于败血症、疖等疮。毒性小。 【用法与用量】鳗烂尾病泼红霉素口服药1-2g/kg料。鳖疖疮病服药2-5g/kg料。 【注意事项】红霉素不宜与青霉素或其他大环内脂类(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泰乐霉素)或大黄、黄岑、五倍子等中药合用,否则会产生拮抗或失去疗效。本品碱性环境中较安全,并且抗菌力较强。
7.庆大霉素:
【性状】其硫酸盐为白色粉末,有吸潮性,易溶于水,对温度与酸、碱都稳定。
【作用】为广谱抗生素,对多种G+、G-菌都有抗菌作用,对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克雷伯氏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肺炎、肠道感染、外伤感染及败血症均有效。与青
霉素、四环素、氯霉素或磺胺类等合用,常有协同作用。
【用法与用量】一般肌注,鳖、鳗爱德华氏病和鳖红脖子、烂脖子、穿孔、白点、烂甲等
病与细菌性白底板病肌注4-6万单位/kg鳖体重,病重的注射15-32万单位/kg鳖体重。口服
吸收差,但不被破坏,故口服可治肠道感染。
【注意事项】其抗菌作用以在碱性环境中效果最强。
二.磺胺类
磺胺类药物的抗菌谱广,吸收较迅速,能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并对少数真菌、原虫和病毒亦有抑制作用。磺胺类药物对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菌,阻碍叶酸的合成,使细菌不能生长繁殖,一般无杀菌作用。使用磺胺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使动物服药后在短时间内,达到体内有效抑菌浓度,一般第一次须给予平时加倍的剂量,以后每隔一定时间再补给维持量,当停止死鱼后,应继续喂服2~3天,以免复发。
2.用量不足或停药过早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必须有针对性地选药,避免滥用。
4.当伤口化浓或创面组织产生大量分解物时不易使用磺胺药进行治疗。另外,对已发生肾脏病变的疾病不易选用磺胺药治疗。
抗菌增效剂是一类新的磺胺广谱抗菌药,该药与磺胺药和某些抗菌素合用后,能显著增强其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因而在鱼病治疗中也得了广泛的应用。
磺胺类药物按服药后的吸收情况分为易吸收和难吸收的两类,按在体内半效期的长短分为短效、中效、长效磺胺。这里主要介绍水产防治病中常用的九种磺胺药:磺胺脒(胍)、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新诺明)、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苄氨嘧啶(三甲氧苄氨嘧啶)和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
1.磺胺脒(SG)
属不易吸收的短效磺胺药
【性状】又名磺胺胍为白色针状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无味;溶于沸水,微溶于冷水、乙醚和丙酮;在空气中稳定,遇光颜色变深。应置于遮光容器中保存。
【作用】口服后吸收少,肠内有效高的浓度,对肠内敏感细菌有抑制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防治水产动物肠道的细菌性肠炎病。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治疗细菌性肠炎常用口服用量为:第一天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磺胺脒2.5克~3克,第二至第六天加药量减半,连喂6天。
2.磺胺噻唑(ST)
属易吸收的短效磺胺药
【性状】磺胺噻唑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几乎无味;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不稳定,易氧化变质。应置于遮光容器中保存。
【作用】本品抑菌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快,排泄也快;抑菌有效浓度为1~7毫克/100毫克,半效期为3~4小时,乙酰化率较高,易形成尿结晶或结石。所以服用此药应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用途】主要用于防治赤皮病、竖鳞病及用于亲鱼防治细菌性鱼病或消炎。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磺胺噻唑2.5克~5克,连喂6天。用药时需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防治亲鱼细菌性鱼病可用注射的方法,用含量10%的注射液,5至8公斤体重一次性肌肉或腹腔注射2毫升(含药量(0.4克)。
3.磺胺嘧啶(SD)
属易吸收的中效磺胺药
【性状】磺胺嘧啶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在水中几乎不溶,微溶于丙酮和乙醇,其钠盐易溶于水,在空气中稳定,遇光颜色易逐渐变深。应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磺胺嘧啶为优良的磺胺类药物,其抑菌作用和疗效都较好。对各种感染都有效,服后易吸收且安全,在血中易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排泄较慢,半效期较长达17小时,有效浓度可维持较长时间,副作用和毒性都较小。该药口服后易扩散到全身各组织和脑脊液中,所以常作为治疗脑部细菌性感染的首选药物。
【用途】常用于防治全身感染及肠炎病、赤皮病和鳗鱼弧菌病。也可用于防治亲鱼细菌性鱼病。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磺胺嘧啶2克~5克,连喂4~5天。治疗鳗鱼弧菌病,每公斤饲料中用药3.5~4克,连喂5天。用药时需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防治亲鱼细菌性鱼病可用增效磺胺嘧啶注射液,每支10毫升,内含磺胺嘧啶钠1克、甲氧苄氨嘧啶(抗菌增效剂)0.2克;5至8公斤体重一次性肌肉或腹腔注射2毫升。
4.磺胺甲基嘧啶(SM1)
属易吸收的中效磺胺药
【性状】磺胺甲基嘧啶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极微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略溶于丙酮;遇光颜色变深,应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抗菌作用与磺胺嘧啶相似。口服后吸收较磺胺嘧啶快而完全,半效期达24小时,可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给药后24小时内,各脏器内达到最高浓度,4天后消失。该药也能渗入脑脊液,但易造成肾脏损害。常用于脑部细菌性鱼病。临床上可与其他磺胺药配合使用以增加疗效。
【用途】常用于防治鱼类疖疮病、弧菌病和竖鳞病。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磺胺甲基嘧啶2.5克~5克,连喂5天。用药时需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5.磺胺二甲基嘧啶(SM2)
属易吸收的短效磺胺药
【性状】磺胺二甲基嘧啶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水和乙醚,略溶于丙酮;微溶于乙醇;遇光颜色变深,应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抗菌谱与磺胺嘧啶相近但作用较弱,口服后吸收较快,排泄较慢;半效期7小时,该药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小,毒性更低。
【用途】常用于防治肠炎病、烂鳃病、赤皮病、竖鳞病等。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公斤饵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啶2.5克~5克,连喂5天。用药时可不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6.磺胺甲基异噁唑(SMZ)
属易吸收的中效磺胺药
【性状】又名新诺明、新明磺;该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难溶于水,略溶于乙醇、,易溶于丙酮和稀盐酸及各种氢氧化物的碱溶液;在空气中比较稳定,宜置于干燥遮光密封容器中保存。
【作用】抗菌作用比其它磺胺药强,但吸收与排泄都较慢,故血中有效浓度维持的时间较长,半效期达11小时。复方新诺明是添加了增效剂的磺胺甲基异噁唑,其磺胺甲基异噁唑与甲氧苄氨嘧啶比为5∶1。服用新诺明一般不用同服碳酸氢钙钠,但长时间或大剂量服用时,最好还是与碳酸氢钠等量同服。
【用途】可用于防治水产动物多种细菌性鱼病。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每公斤饵料中添加新诺明2.5克~5克,连喂6天。用增效新诺明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2~2.5克。连喂6天。
7.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属易吸收的长效磺胺药
【性状】又名磺胺-6-甲氧嘧啶。该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几乎无味;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和氯仿易溶于各种氢氧化物的碱溶液;遇光颜色变暗,应遮光密封保存。
【作用】抗菌谱与磺胺嘧啶基本相同,抗菌作用较强,在体内抗菌活性高,口服后吸收良好,血药浓度较高,维持时间可达36~48小时。该药副作用小,服药时无需同服碳酸氢钠,同时,与甲氧苄氨嘧啶(抗菌增效剂)同用,可增强疗效。
【用途】多用于防治烂鳃病、赤皮病、疖疮病、竖鳞病、弧菌病和鳗鱼赤鳍病等。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第一天每公斤饵料中添加该品5克,第二至第五天加药量减半,连喂5天。
8.磺胺对甲氧嘧啶(SMD)
属易吸收的长效磺胺药
【性状】又名磺胺-5-甲氧嘧啶,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稀盐酸,易溶于各种氢氧化物的碱溶液;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但也应密封避光保存。
【作用】其抗菌谱与磺胺嘧啶基本相似,半效期为37~48小时,该药的副作用小,服药时无需与碳酸氢钠同服。与甲氧苄氨嘧啶(抗菌增效剂)同用,可增强疗效。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又称“消炎磺”; “消炎磺”其磺胺对甲氧嘧啶与甲氧苄氨嘧啶比为5∶1。
【用途】常用于防治皮肤感染及肠炎病、赤皮病、竖鳞病和鳗鱼弧菌病。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量为4%时,常用口服用量为:第一天每公斤饵料中添加该品5克,第二至第五天加药量减半,连喂5天。
9.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增效剂)
【性状】又名三甲氧苄氨嘧啶为抗菌增效剂。该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微溶于水、甲醇、氯仿、乙醇或丙酮;溶于冰醋酸;在空气中比较稳定,但也应密封避光保存。
【作用】甲氧苄氨嘧啶也是广谱抗菌剂,抗菌谱与磺胺嘧啶相似,其作用比磺胺嘧啶强,但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本品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与磺胺使用时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即磺胺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活性,阻断二氢叶酸的合成,而本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为四氢叶酸导致阻碍嘌呤、核糖核酸以及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使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较单独使用增强数十倍。本品对多种抗菌素有增效作用,尤其是与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合用的增效最为明显。
该药服后易于吸收,约三小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半效期为14小时。
本品常与磺胺对甲氧嘧啶(SMD)、磺胺甲基异噁唑(SMZ)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合用。合用比例为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 = 5∶1。
三.呋喃类
呋喃类为人工合成的一类广谱抗菌药物,种类很多,但用于水产防治病的只有3~4种。呋喃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一个呋喃环且位于第五个碳原子连接有一个硝基。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低度浓度时,能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生物繁殖;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一般细菌对呋喃类药物不易产生耐药性,即使对磺胺类和抗生素药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对呋喃类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呋喃类药物体内吸收较差,吸收后在体内又易迅速破坏,血液中往往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抗菌浓度,唯有在肠道内可保持有效作用,故在防治鱼类肠道细菌性感染上具有良好作用。另外,据最近报道,呋喃类药物具有致癌作用,故在使用上受到了限制,同时长期使用该类药物,会引起鱼类肝、肾损害。
1.呋喃唑酮(痢特灵)
【性状】呋喃唑酮又名痢特灵,为黄色粉末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几乎不溶于水和乙醇,及微溶于氯仿;遇碱分解,在强光下色渐变深,宜遮光密封保存。
【作用】本品毒性较低。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效,5~10微克/毫升有抑菌作用,20~50微克/毫升有杀菌作用。该药还有抗原虫作用,细菌对本品不易产生耐药性,与磺胺类药及抗菌素间也无交叉耐药性,口服从胃肠吸收少,血药浓度较低,肠道中的浓度较高。
【用途】本品多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病,对烂鳃、赤皮、疖疮、白头白嘴、竖鳞、烂尾、溃疡、弧菌、鳗柱形病及爱德华氏病等疗效也较好。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率4%时,常用量为每公斤饲料添加本品2.5克,最高不易超过5克。据日本田中二良报道。防治烂鳃、赤皮、疖疮、白头白嘴、竖鳞、溃疡、弧菌病等可按0.1~0.2%的比例混入饲料中,制成药饵每天喂一次,连喂3~5天。全池泼洒0.3~0.5ppm,泼洒时应在阳光较弱时进行。
2.呋喃妥英(呋喃呾啶)
【性状】呋喃妥英又名呋喃呾啶,为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几乎不溶于水和乙醇,及微溶于丙酮;遇碱液或暴露于光下易变色,与碱生成盐,其水溶液不稳定。
【作用】本品抗菌谱与呋喃唑酮相似,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吸收效果比呋喃唑酮好。细菌对本品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抗菌药物间也无交叉耐药性,
【用途】因本品对产气单胞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所以常用以防治水产动物细菌性肠炎和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症)。
【用法与用量】当投饵率4%时,常用量为每公斤饲料添加本品2.5~5克,连续投喂3天,每天一次。
3.呋喃纳斯(P-7138)
呋喃纳斯为日本研制的新药,我国只有少量进口。
【性状】呋喃纳斯为黄色或棕黄色的结晶粉末,不溶于水、乙醇、乙醚及苯,易溶于二甲酰胺遇光后逐渐变成褐色。应避光密封保存。
【作用】该药为广谱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抗菌能力比呋喃唑酮或四环素强,如其对灭鲑单胞菌的最低抗菌浓度仅1微克/毫升,较呋喃唑酮、四环素强30倍。其抗菌机理是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其毒性低,抗菌作用强,残留时间短。可作为水产动物防治细菌性病害的首选药物。
【用途】可用于防治各种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病害。
【用法与用量】日本产颗粒剂含有效成份呋喃纳斯10%。药浴浓度为10~20ppm,时间5~10分钟;全池泼洒0.5~1.0ppm.,泼洒时应在阳光较弱时进行。口服用量一般在投饵量4%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该品1~2克可用于治疗,预防时添加02~0.4克,每天投喂一次,连喂3~5天。
四.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1 氟哌酸(诺氟沙星)
【性状】氟哌酸为人工合成的喹诺酮类抗菌药。氟哌酸为淡黄色结晶,微溶于水。
【作用】氟哌酸又名诺氛沙星。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强,对耐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氨嘧啶等的菌株仍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鱼类的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烂尾病、打印病等。
【用法与用量】投饵率为4%时,每公斤饲料添加氟哌酸0.5~1克,重症加倍。制成药饵投喂,连喂3~5天。
2 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
【性状】用其盐酸盐内服,而用其乳酸盐注射。内服吸收较好。
【作用】同氟哌酸。但抗菌谱比氟哌酸更广,并且效果更强。
【用法与用量】同氟哌酸。
3 恩诺沙星(乙基环丙沙星)
【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易溶于碱性溶液中。内服、注射,吸收快而且完全。有益于全身感
染和深部组织感染的治疗。
【作用】同氟哌酸,但抗菌谱更广,并且效果更好。尤其对霉形体效果更理想。
【用法与用量】口服2-4g/kg饲料,拌料投喂5-7天,可有效防治鳖、鳗细菌性肠炎、爱德华氏病、红脖子病、鳗赤鳍病、甲鱼出血性败血症、水肿病等。 【注意事项】不能与氯霉素(蛋白合成抑制剂)配伍,否则,会降低喹诺酮类的抗菌作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