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54|回复: 8

认识并预防春季禽豆(南方居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3 0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禽痘是由禽痘病毒(avipox virus)引起的家禽和鸟类(鸡、火鸡、鸽等)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较慢,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型),两者皆有的称为混合型。此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多为幼鸡和幼鸽患病,根据感染鸡的龄期、病型及有无混合感染,死亡率在5%~60%之间,并可影响其生长和产蛋性能,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禽痘一般不感染哺乳动物,其公共卫生学意义不大。
  历史与分布 传说在史前就存在此病。100年前,Marx与Sticker认为该病是由滤过性因子所引起的。随后,发现病毒可以引起皮肤发痘疹,也作用于黏膜,并引起病变(Carnwarth, 1908)。Borrel(1904)在用鸡痘疹病灶进行涂片检查时发现有不少微细的小体,当时认为这可能是病原体。Woodruff和Goodpsture(1929,1930)证实包涵体(Bollinger氏体)中的病毒粒子为该病的病原体——鸡痘病毒。任何龄期、性别和品种的鸟类均可感染痘病毒。本病属世界性分布。
病原:禽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目前认为引起禽痘的病毒最少有五种类型,包括鸡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鸽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燕八歌痘病毒等,鹅、鸭有时也感染痘病毒。鸡痘病毒是其代表种。在自然条件下,每一型病毒只对同种宿主有强致病性,各种禽痘病毒彼此之间在抗原性上有一定的差别,但通过人工感染也可使异种宿主致病。
  禽痘病毒是一种比较大的DNA病毒,呈砖形或长方形,大小平均为258nm×354nm。在患部皮肤或粘膜上皮细胞和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形成包涵体,包涵体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病毒粒子,即原生小体(又称Borrel小体)。
  鸡痘病毒具有吸附红细胞的性质,细胞培养物内的病毒增殖可用红细胞吸附试验测出。
  禽痘病毒可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增殖,也可用鸭胚、火鸡胚或其他种类的禽胚进行增殖。并在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产生致密的增生性痘斑,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鸡痘病毒在接种后3d~5d病毒感染效价达最高峰,第6d绒毛尿囊膜上产生致密而呈灰白色、坚实、约5mm厚的病灶,并有一个中央坏死区。鸽痘病毒的毒力较鸡痘病毒弱,病变的形成不像鸡痘病毒明显和普遍。接种后第8d病变厚5mm~6mm,无坏死。火鸡痘病毒与鸡痘病毒相似,但对鸡胚的毒力较弱,尿囊膜水肿且增生,坏死灶较大。金丝雀痘病毒的病变第8d时与鸽痘病毒相似,但病变的形成较小。
  禽痘病毒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和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产生特征性病变,初期见细胞变圆,随后细胞产生坏死。鸽痘病毒感染细胞后于3d~4d引起细胞变圆,而在第8d~9d产生坏死。鸡痘病毒和火鸡痘病毒的致病作用相似,感染细胞后第2d始出现细胞致病作用,第4d~5d细胞变圆,第8d~9d细胞完全被破坏。金丝雀痘病毒引起的病变为细胞颗粒增多,细胞变圆不像其他病毒明显,细胞破坏发生于接种后3d~5d。
  禽痘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物中能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蚀斑,与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的痘斑有相似的环状带。鸡痘病毒形成的蚀斑大小约2mm~9mm,蚀斑为中央透明而周围则不大透明的环状带。火鸡痘病毒蚀斑的产生比较慢,蚀斑也较小。鸽痘病毒形成蚀斑的大小为1mm~3mm,并发生特征性的溶解,而其他痘病毒所形成的蚀斑则不溶解。金丝雀痘病毒产生的蚀斑比鸽痘病毒大,细胞形成空泡化,具有环状带。
  痘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皮肤和黏膜的斑痕组织中,有时也扩展到血液和内脏。痘病毒可在易感禽类的体内继代繁殖。
  痘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当强,特别是对干燥的耐受力,上皮细胞屑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年之久,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力。对热的抵抗力差,将裸露的病毒悬浮在生理盐水中,加热到60℃,经8min可灭活,但在痂皮内的病毒经90min的处理仍有活力。痂皮中的病毒在4℃低温下保存,经8年仍有感染力。病毒材料用五氧化二磷吸干后,保存于室温,可维持数年不失活力。一般消毒药,在常用浓度下,均能迅速灭活病毒。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鹅、鸭虽能发生,但不严重。许多鸟类,如金丝雀、麻雀、鸽、鹌鹑、野鸡、松鸡和一些野鸟都有易感性。已在分属于20个科的60种野生鸟类中有发病的报道。
  各种龄期、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成鸡较少患病,但在某些应激因素的作用下,也可感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禽痘,冬季则以白喉型禽痘多见。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由于气候潮湿,蚊虫多,更多发生,病情也更为严重。
  禽痘的传染常通过病禽与健康家禽的直接接触而发生,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禽痘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禽痘的传播一般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常见于头部、冠和肉垂外伤或经过拔毛后从毛囊侵入。黏膜的破损多见于口腔、食道和眼结膜。有资料表明,无损伤的上皮,病毒是不能入侵的。库蚊、疟蚊和按蚊等吸血虫,以及体表寄生虫如鸡刺皮螨在传播本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蚊虫吸吮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即带毒,带毒时间可长达10d~30d,其间易感染的鸡被带毒的蚊虫刺吮后而传染,这是夏秋季节禽痘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
  某些不良环境因素,如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啄癖或外伤、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可使禽痘加速发生或病情加重,如有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则可造成大批家禽的死亡。
症状: 根据症状、病变以及病毒侵害禽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偶有败血型的发生。
  本病的潜伏期为:鸡痘4d~6d,鸽痘4d~14d,有时可长达2周后才出现症状。发病经过通常为3~4周,并逐渐恢复,而发生混合感染时病程延长。皮肤型和黏膜型均能恢复良好。
  由于鸡的龄期、病型及有无混合感染等因素,鸡和火鸡的发病率不定,死亡率较低,但发病严重的幼禽死亡率可达50%。
  皮肤型鸡痘和鸽痘的特征是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垂、嘴角、眼皮、耳球和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最初痘疹为细小的灰白色小点,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形成如豌豆大、灰色或灰黄色的结节。痘疹表面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有时结节的数目很多,可互相连结而融合,产生大的痂块。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可使眼缝完全闭合;若发生在口角,则影响家禽的采食。这些痘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在体表皮肤存在大约2周或稍短的时间之后,在病变的部位产生炎症并有出血,从痘痂的形成至脱落约需3~4周,脱落后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而痊愈。如果在疤痕未痊愈之前强行剥离,皮肤上留下红色的出血性病灶。痘痂如被化脓菌侵入,引起感染,则会有化脓、坏死,严重的病例还可引起死亡。鸡痘和鸽痘的皮肤型,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病例或体质衰弱者,则表现精神委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生长受阻,产蛋鸡则产蛋减少或完全停产。
  黏膜型鸡痘和鸽痘的痘疹多发生于口腔、咽部、喉部、鼻腔、气管及支气管,病鸡表现为精神委顿、厌食,眼和鼻孔流出的液体初为浆液粘性,以后变为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若波及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炎出现2d~3d后,口腔和咽喉等处的黏膜发生痘疹,初呈圆形的黄色斑点,逐渐形成一层黄白色的假膜,覆盖在黏膜上面。这些假膜是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症渗出物凝固而成的,像人的“白喉”,所以称为白喉型鸡痘或鸽痘。随着病程的发展,口腔和喉部黏膜的假膜不断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喉部,影响病禽的吞咽和呼吸,嘴往往无法闭合,病禽频频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严重时,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喉和气管,进一步引起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
  有些病禽皮肤、口腔和咽喉黏膜同时受到侵害和发生痘斑,称为混合型,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禽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并随后发生肠炎,病禽可迅速死亡,或急性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肠炎,腹泻致死。
  火鸡痘与鸡痘基本相同,因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增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死亡还大。产蛋火鸡的产蛋量减少和受精率降低,持续时间通常为2~3周,严重病例为6~8周。
金丝雀痘与鸡痘不同,全身症状严重,常引起死亡。将病毒肌肉注射到禽体内,可引起类似亚急性细菌性蜂窝组织炎的炎性、坏死性、局灶性损害,剖检时见浆膜下出血、肺水肿和心包炎。痘痂的形成不如鸡痘明显,但有时在头部、上眼睑的边缘、趾和腿部也可出现痘疹,在病的后期形成痂块,口角和咽喉部有干酪样渗出物。
病变: 禽痘病毒与哺乳动物痘病毒具有基本相似的病理过程。痘病毒分化为对宿主的特异性可能是由于长期适应于该动物,使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了变化所致。
  皮肤型鸡痘的特征性病变是局部表皮及其下层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结节干燥前切开,切面出血、湿润。结节结痂后易脱落,并出现瘢痕。
  黏膜型禽痘,其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黏膜上。发病初期只见黏膜表面出现稍微隆起的白色结节,后期连片,并形成干酪样假膜,可以剥离。有时全部气管黏膜增厚,病变蔓延到支气管时,可引起附近的肺部出现肺炎病变。
  实质脏器变化不大,但当发生败血型禽痘时,可出现内脏器官萎缩,肠黏膜脱落。
  病理组织学检查,最为特征性的是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型的嗜酸性包涵体。由于病毒在表皮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细胞本身增大,细胞质淡染和空泡化,胞浆中央部位出现包涵体,包涵体急速增大,逐渐使细胞核崩解,细胞死亡。多数场合,细胞发生二次感染,最后形成无结构的痂皮而脱落。
诊断:禽痘在皮肤、黏膜上形成典型的痘疹和特殊的痂皮及伪膜,结合其发病情况,如蚊虫发生的夏季、初秋以皮肤型多见,而冬季以黏膜型多发;老龄鸡有一定的抵抗力,而1月龄或开产初期产蛋鸡有多发的倾向,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也有较大诊断意义。
  黏膜型禽痘开始时较难诊断,可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易感鸡。病料可用痘痂或口咽的假膜,制成1﹕5~1﹕10的悬浮液,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5d~7d后绒毛尿囊膜上可见有致密的增生性痘斑;或将病料擦入已划破的冠、肉垂、无毛部皮肤或拔去羽毛的毛囊内,当接种鸡在5d~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时,即可确诊。此外,也可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血凝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在鉴别诊断上,本病应与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维生素A缺乏症、啄损及外伤相区别。
  白念珠菌和毛滴虫的感染与黏膜型禽痘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相似,但形成的假膜附着程度有很大差异。白念珠菌、毛滴虫的感染,病变是较松脆的干酪样物,容易剥离,且剥离后不留痕迹。维生素A缺乏时,眼和口腔黏膜也有与禽痘相似的病变,但全身症状较为明显,眼明显肿胀,有多量的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充斥着大量尿酸盐,成网状结构,输尿管肿胀,且食道有白色的小脓灶。
  发生黏膜型禽痘时,其呼吸道症状与其他呼吸器官疾病(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和支原体感染)很相似,而且多呈混合感染,此时必须进行剖检,观察喉头、气管黏膜上有无痘疹,是否形成假膜等。
防治:对本病的预防应着重做好平时的卫生防疫工作。在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期的夏、秋季应加强鸡舍内的驱杀昆虫工作,以防感染;不同龄期、不同品种的家禽应分群饲养,栏舍的布局应合理,通风要良好,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应全价,避免各种原因引起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新引进的家禽要经过隔离饲养观察,证实无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
  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应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目前国内的鸡痘弱毒疫苗有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疫苗的接种方法可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剌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剌种在翅膀内侧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的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疫苗涂在毛囊内,注意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
  在接种后3d~5d即可发痘疹,7d后达高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周内完全恢复。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发痘好,说明免疫有效;若发痘差时,则应重复接种。在一般情况下,疫苗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4~5个月。
  上述鸡痘疫苗已被成功地与新城疫和/或马立克氏病疫苗联合应用,但需用非肠道途径接种。
  对鸽痘的预防,国内外已有致弱的鸽痘疫苗,免疫效果良好。金丝雀痘和鹌鹑痘在国外亦有相应的疫苗供接种使用。
  一旦发生本病,应严格隔离病禽,进行治疗,严重的应淘汰,并经无害化处理(深埋或焚烧)。病禽舍、运动场和用具要进行严格的彻底消毒。由于残存于禽体内的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不易杀灭,所以禽群发病时,经隔离的病禽应在完全康复2个月后才能合群。
  对于禽痘的治疗,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药物,对有治疗价值的可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禽的症状和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皮肤上的痘痂可用消毒剂如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用镊子小心剥离痘痂,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碘酊、龙胆紫或石炭酸凡士林。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可用镊子将假膜轻轻剥离,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碘甘油涂擦口腔。此外,以等量的硼砂和硫黄,加少许冰片配成散剂,或用冰片散、喉风散和醋酸可的松软膏涂擦口腔。病禽眼部发生肿胀时,可将眼内的干酪样物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冲洗,再滴入5%的蛋白银溶液。剥离的痘痂、假膜或干酪样分泌物应集中销毁,以防病毒的扩散。另外,用中草药验方外涂或内服进行治疗的,效果也很好。
  据报道,水杨酸制剂可以抑制禽痘病毒在细胞内的合成,尤以乙酰水杨酸钠效果最好。当鸡接种了大剂量的鸡痘病毒后,每天注射 0.05ml的10%水杨酸钠溶液2次,连续6d;或口服乙酰水杨酸钠,每天2次,每次0.25g~0.5g,连续6d,可以使病状减轻,病变的出现推迟,并可抑制禽痘病毒在机体内的增殖。
  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禽,为防止并发感染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例如在饲料中添加0.08%~0.1%的土霉素,连喂3d;或在饮水中添加0.05%的金霉素,连饮2d~3d。同时,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或含胡萝卜素丰富的饲料,若用鱼肝油或其他维生素制剂补充时,其剂量应是正常量的3倍,这将有利于促进组织和粘膜的新生,促进采食,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雏鸡刚发现痘疹时,用免疫鸡或痊愈鸡的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鸡注射0.5ml),有较好的效果。
  发生鸡痘后也可视鸡日龄的大小,紧急接种新城疫Ⅰ系或Ⅳ系疫苗,以干扰鸡痘病毒的复制,达到控制鸡痘的目的。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06-2-13 16: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秋冬季和多雨季节应注意哦!!!!

秋冬季和多雨季节应注意哦!!!!
发表于 2006-2-13 20: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发现鸡痘立刻接种鸡痘苗,事半功倍.用药徒...

发现鸡痘立刻接种鸡痘苗,事半功倍.用药徒劳无益.
发表于 2006-2-14 05: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觉得北方还是夏季(8-9月份)以皮肤型...

我觉得北方还是夏季(8-9月份)以皮肤型的比较多,深秋(9-11月份)以黏膜型的多。其他季节危害不严重。楼主那里来的这样的好帖子,以后多发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3-2 10: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哎,怎么没人来这学习啊?

哎,怎么没人来这学习啊?
发表于 2006-3-3 12:37: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主的资料我已经复制了,以后定会多多学写...

楼主的资料我已经复制了,以后定会多多学写的,好的文章就应该得到传播,只是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发表于 2006-3-3 14: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好贴,顶。

好贴,顶。
发表于 2006-3-5 18: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跟上

跟上
 楼主| 发表于 2006-3-8 1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努力做好的!!!谢谢...

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努力做好的!!!谢谢各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3 05:23,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