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3|回复: 0

[虾蟹贝藻] 如何在河蟹的最后一壳提升其规格、产量和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5 14: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正值河蟹养殖生产后期,是河蟹第五次脱壳时期,也是最后一次脱壳。最后一壳蜕壳后增重60%-80%,决定了河蟹的最终规格、质量和产量,因而这段时间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增大河蟹规格、改善河蟹品相和提高养殖效益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全年养殖生产的成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河蟹最后一壳的饲养管理。
c975558373d8b61be489cd8cd8837132.jpg
1、重视水质调控。此时由于河蟹的活动量和吃食量加大,经常会出现池水浑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藻类和水草的生长,同时也会造成池塘溶氧偏低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河蟹的正常蜕壳生长。
面对池水变浑,应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是因为浮游动物暴发性繁殖,大量摄食藻类,而导致池水变浑,此时,应换水5-10厘米,同时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杀灭浮游动物,3-5天后再使用金硅藻配速效生物肥进行水色培育,以保证在短时间内将藻类培养起来;如是因为蟹池野杂鱼较多而致池水浑浊,此时应用茶子饼清除池中野杂鱼;如是因为饵料投喂不足,则要加强投喂,必须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如小鱼、小虾、全价饲料等;如是因为水位较浅,透明度大,河蟹活动频繁,导致池水浑浊,应进水10厘米左右以增加池水深度,同时用生物速效肥及金硅藻等进行水色培育,降低水体透明度。
2、提前恢复高蛋白饲料育肥。第四壳和第五壳之间间隔较短,需要在第四壳前后就开始育肥,以免时间仓促。通常立秋后把河蟹饲料恢复到36-40%的育肥料,早晚比例由三七开逐渐调整为四六开,足量投喂,为河蟹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顺利脱壳和提高脱壳翻倍率。
为防止冰鱼带来的弧菌和肠道感染风险,后期不建议投喂冰鱼,可以投喂适量螺蛳,补充动物蛋白。发现河蟹大量成熟夜间上岸游爬或在浅水处泅游不吃料时(要区别中毒和应激性上岸),立即降低饲料蛋白含量,并把投喂量调整到早晚各一半。
3、强化补钙和补充维生素抗应激。第五壳时母蟹和公蟹不是同时脱壳,母蟹先脱壳,公蟹晚一点脱壳,因此脱壳期拖拉得很长。
最后一壳也是上市时的甲壳,光洁色泽度直接影响销售价格。因此需要加强补钙和维生素来促进甲壳生长发育,保持甲壳光洁漂亮。
4、保护肝胰腺,预防水瘪子。
据研究发现,当河蟹受到冻伤、农药中毒、水质恶化等恶劣的环境胁迫时,易造成河河肝胰腺白化症,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河蟹白肝花肝。如不及时改善,就容易受到病原侵袭,造成肝胰腺萎缩坏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瘪子。水瘪子会影响河蟹的产量和规格,造成河蟹回捕率低、河蟹规格小,且一旦发病则往往难以治愈,后期如因管理不善,河蟹会陆续出现死亡,即使不死亡,到上市时河蟹也无膘,严重影响河蟹的市场接受程度。
1.副本.jpg
在河蟹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可促进河蟹肝胰腺消化脂肪和清除毒素,减少内毒素对肝胰腺、肠道乃至整个机体的危害,预防水瘪子的发生,提高河蟹成活率。此外,胆汁酸还可促进河蟹蜕壳激素的合成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因而可促进河蟹生长和蜕壳,提升河蟹规格,改善蟹壳光泽度。
5、强化其他管理措施。一是改善底质,防止河蟹铁锈板或者黑底板的产生;二是及时清除过多或腐烂变质的水草;三是预防纤毛虫;四是增加水体溶氧;五是做好防逃工作。
2.副本.jpg
胆汁酸对虾蟹类水产动物的作用:
脊椎动物如鱼类体内胆固醇在肝转化为胆汁酸盐随胆汁排入消化道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但甲壳动物不像一般脊椎动物具有合成胆汁酸盐的能力,而是在肠道内由脂肪cisdodec-5-enoic acid and sarcosyltaurine 形成螯合清洁剂,这种清洁剂在其肠道中具有乳化剂的功效,可以帮助脂肪的消化吸收。
1 、促进油脂及胆固醇的消化吸收,提高油脂和胆固醇的利用率。
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它是动物体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固醇类物质,具有多重生物活性。在脂肪的利用过程中,胆汁酸在脂肪乳化、消化和吸收三个阶段均发挥作用,通过乳化脂肪、激活脂肪酶和与酶解产物形成混合乳糜微粒等方式,促进油脂及胆固醇的消化吸收。
乳化阶段:作为双亲分子,胆汁酸可与脂肪形成乳化脂肪微粒;
消化阶段:胆汁酸与脂肪酶结合,使脂肪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激活脂肪酶;
吸收阶段:胆汁酸与脂肪酸形成融合为微团,携带脂肪酸至肠绒毛表面,然后微团破裂,脂肪酸透膜吸收,胆汁酸进入肝肠循环。
2 、激活脂肪酶。
结构分析表明可以把胰脂肪酶分成两个域,一个是从1-335 氨基酸残基的以β 折叠为核心的球状的N 端域,而C 端则是以β 折叠构成的三明治结构。胰脂肪酶中由cys238 和cys262 形成的二硫键结构是最大的环状结构,该结构覆盖住了催化基团,即所谓的LID 盖子域。两个较小的环由76~80 氨基酸残基构成以及由213~217氨基酸残基形成的β5 折叠也在空间上盖住了催化部位。这些环状结构只有在辅酶和(或)辅基的作用下,使盖子域结构发生变形,将活化部位暴露给底物,胰脂肪酶才能发挥酯解作用。人们一般认为胰脂肪酶的辅酶是辅脂酶,其辅基是胆汁酸(Tsujita 等,1987),在胰脂肪酶的C 端有两个胆汁酸的位点和一个辅脂酶的位点,当胆汁酸和辅脂酶都与胰脂肪酶结合后,它们形成了胆汁酸-辅脂酶-胰脂肪酶三联体,共同发挥水解脂类的作用。十二指肠前脂肪酶则不需要辅酶或辅基参与打开盖子域,而是直接发挥脂肪水解作用。
3、虾蟹类饲料中添加胆汁酸的作用效果
3.1 提高虾蟹类生长性能
马俊霞等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胆汁酸制剂对罗氏沼虾的影响,结果表明,0.1%胆汁酸剂量能比对照组提高罗氏沼虾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成活率分别提高3.3%、8.3%、10.7%和2.1%。表明胆汁酸对罗氏沼虾具有促生长的作用。王恒(2010)研究了饲料中添加0.1%胆汁酸对罗氏沼虾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胆汁酸显著降低了罗氏沼虾的饲料系数(下表)。
3.2 增加蜕皮频率
甲壳类动物的生活史中有多次的蜕皮,使甲壳类的变态和生长呈阶段性进行。其蜕皮活动受内源性因素(神经内分泌和发育期等)和外源性因素(饵料、温度、盐度等)的共同影响。由于甲壳动物的组织生长是在蜕皮后进行的,每次蜕皮后的吸水膨大是体积增大的主要过程,随后是组织生长的过程。因此为加快生长和变态的速度,缩短养殖周期,在实验研究和生产中采用激素进行调节就成为提高甲壳动物蜕皮频率的重要手段(McConaugha,1985;罗日祥和王玉英,1990)。影响甲壳动物蜕皮次数(或频率)的主要内源性因素为体内的蜕皮激素(MIH)水平(朱小明和李少著,2001)。甲壳动物可利用食物中的胆固醇合成蜕皮酮(Teshiman&Kanaz,1987),由于对虾不能合成胆固醇(Teshiman&Kanazawa,1971;Dall&Moriaty,1983),只能从食物中获取。添加胆汁酸增加了饲料中胆固醇的利用率,虾蟹就会利用其中的胆固醇合成蜕皮酮,从而增加了其蜕皮次数,而配合饲料中可能胆固醇含量较少,因此摄食配合饲料后蜕皮次数较少。南美白对虾幼苗阶段于28℃水温时,约30~40小时蜕皮一次,1~5克的幼虾约4~6天蜕皮一次,而15克以上的虾约两周蜕皮一次,河蟹一生可蜕皮18次,锯缘青蟹的一生,要经过13次蜕壳。添加胆汁酸能使蜕皮频率增加30%--50%。
3.3 提高成活率
胆汁酸可促进脂肪的消化和体内毒素的排出,因而对于维护虾蟹的肝胰腺健康可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对虾的肝胰腺坏死和河蟹的水瘪子,从而显著提高虾蟹的成活率。
文章来源于山东龙昌动保官方网站。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3 09:49,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