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88|回复: 0

[饲料] 美国玉米带发展生猪养殖的做法与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0 10: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生猪养殖大国,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较高,玉米种植带和生猪养殖带几乎重叠,种养结合特点突出,粪污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梳理美国玉米带生猪养殖的现状,总结其做法与经验,对我国实现“南猪北上”的绿色着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lp4SaU.png

  美国生猪养殖的现状与特点

  2016年,美国生猪存栏7005万头,出栏12556万头,猪肉产量1131.2万吨,分别占世界的8.8%、10.4%和10.5%,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猪肉生产国。同时,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出口国,2016年猪肉出口237.4万吨。

  美国生猪养殖现代化水平较高,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生猪养殖带与玉米种植带高度重叠。2016年,玉米产量最高的10个州生产了美国近90%的玉米,而生猪存栏量也占到全国存栏总量的70%以上。

  二是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很高。2014年末,美国生猪存栏6600万头,约为中国的14.2%,但全国猪场只有7.1万个,不到中国的1%。当前,美国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占总量的比重高达95%。

  三是订单生产比较成熟。上世纪末,以爱荷华州为代表的传统玉米带生猪养殖区为了缓解世界竞争的压力,开始调整养猪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订单化生产模式,2014年全美订单化生猪养殖场比例已达65%。

  美国玉米带种养结合的经验与做法

  1、通过饲料生产内部化推进种养一体化发展

  美国的生猪产业通过产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大型企业通过与农场主签订生产订单来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场从种植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高度重视种养结合,饲料加工厂也逐渐从利润中心转化为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一个成本环节。2012年美国饲料生产总量达到1.65亿吨,商品饲料只占50%左右,美国排名前10位的饲料公司生产的饲料大多被内部关联的饲养场消耗。此外,美国从事商品饲料生产的企业通常也与养殖企业实行订单生产,通过合约形式将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有效绑定。

  2、通过对种植业的高额补贴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

  2008~2014年间,玉米补贴金额超过8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玉米总产量从3.07亿吨增加到3.61亿吨,始终居于世界首位。美国政府对玉米等农作物的补贴,显著降低了养殖业的饲料成本和肉食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据测算,1997~2005年间,美国前4大生猪企业从饲料补贴中节省的成本总计达42.84亿美元。

  3、立足饲料成本优势合理布局生猪产业

  生猪成长各阶段的成本构成差异较大:繁殖-架子猪阶段,劳动和设备等非饲料成本份额较高;育肥阶段,成本主要来自饲料消耗。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以节约成本为目的区域分工,在非玉米主产区进行仔猪繁育专业化生产;在玉米带边缘区,尤其是玉米带的东南、南、西南部的边缘地带,进行仔猪哺育;断奶的仔猪运输到玉米主产区内部进行育肥。以玉米带生猪产量排名前两位的爱荷华州和明尼苏达州为例,2016年,两地的生猪出栏量分别为4820万头和1961万头,分别调入仔猪2207万头和556万头,而伊利诺伊、密苏里、俄克拉荷马等临近各州则相反,分别调出仔猪115万头、164万头和312万头。

  4、多管齐下加强生猪集中饲养的粪污治理。在粪污治理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通过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推动种养结合。在猪场审批之初,猪场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完整的粪污管理计划,其中包括产粪量(即营养物质产生量)、粪便储存类型、储存量、排放或应用的方法、使用粪便的时间等,并定期监测粪便的存储情况、用水情况、使用或排放记录、每一季作物使用的营养物质量等。截至2012年,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养殖场占到美国畜禽养殖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以中小规模养殖场居多。

  二是通过法律法规做出强制性规定。相继颁布和完善了有关养殖业污染防治的联邦法律。新建猪场在施工前,必须得到联邦一级的环境保护局、陆军工程兵团、州级环境保护部等政府部门或群体的批准,还要通知厂址0.5英里范围内的所有居民。

  三是通过环境质量激励计划(EQ-IP)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农业法案设立的环境质量激励计划(EQIP)对畜禽粪便污染防治给予资金支持,补贴资金可达工程实施成本的75%,而且对社会弱势群体、有限资源地区、初始经营者和复员军人经营者补贴水平可提高到90%。

  启示与建议

  1、借“南猪北上”之机,实现玉米种植和生猪养殖的有效融合

  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发挥玉米主产区饲料原料丰富的先天优势,优化生猪养殖的区域布局。调减生态脆弱区生猪生产,引导生猪产能从南方水网地区向北方玉米主产区有序转移。在稳定华北传统主产区生猪生产的同时,深入发掘东北地区生猪养殖潜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同时,借鉴美国养猪地区的协作经验,强化市场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省际间的分工与协作,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关系,提高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利用能力。

  2、鼓励种养结合和粪污处理同步,实现生猪产能转移的绿色着陆

  推进生猪产能向玉米主产区转移,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优势,充分发掘种植业对养殖业粪污的承载优势,鼓励粪肥还田。同时,还需要统筹考虑当地的饲料供给能力和土地载畜量,不能过度转移。省级主管部门要统筹兼顾,根据本省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制定适合本省的生猪发展产业规划。引导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机肥发展行动计划,对现有的猪场,推广庭园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良性循环。

  3、因地制宜,实现生猪养殖的适度规模化发展

  从美国的生猪养殖经验来看,规模化、标准化是今后生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情有别,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玉米主产区虽有产业发展优势,但也存在资源限制。养猪业要遵循“适度规模”原则,大力发展中小规模养殖,适度发展大规模养殖,构建合理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因地制宜打造规模适度、标准化水平高、管理方式先进的养殖场,并在条件适宜地区推动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实现统一畜舍、统一饲喂、统一防疫、统一社会化服务,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联动,放大规模效应,降低养殖户风险。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3-28 21:01,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