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64|回复: 1

[饲料] [讨论关于有害生物入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02: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寿螺之患”警示生物入侵
http://www.aweb.com.cn 2006年9月4日08:59 新浪网
  暴雨过后,南宁市横县大垌六轭村,村民们在田间、水沟里抓捕福寿螺,不到十分钟就捡满一桶。
  福寿螺,这种给食品安全带来危胁的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又在广西泛滥成灾,受灾面积已达250万亩。
  事实上,福寿螺只是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中的一种。目前,世界上100种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已经约有一半入侵我国。外来生物入侵,每年给我国带来的经济、生态等损失超过1000亿元。
  在生物入侵背后,还存在着一种生物文化的入侵——由于长期引进一些外来高产品种能获得较大的利益,人们渐渐忽略了自己土生土长的优良品种。
  因此,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审慎对待物种引进,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只福寿螺 含有寄生虫至少3000条
  截至8月23日19时,北京因食用凉拌福寿螺肉而得了“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已达87例,引起人们强烈关注。
  福寿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以植物为主食,主要危害水稻、蔬菜、慈菇、紫云英和甘薯等作物。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上世纪70年代末,台湾水产养殖业者将其当美食引进到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也开始养殖福寿螺,后因其肉质太松而失去市场,养殖户纷纷弃养,将其抛进水沟、池塘。
  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福寿螺,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动物。2003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就已将福寿螺列入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黑名单”。
  福寿螺的繁殖能力及繁殖速度惊人。一年可繁殖两代,一次产卵数千粒,孵化后的幼螺生长4个月就可产卵。由此,一只雌螺经一年两代可繁殖32万个后代,繁殖速度比本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危害很大。
  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如果生吃或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极易引起食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
  福寿螺的泛滥成灾,成为外来生物入侵的一个生动写照。据专家初步分析,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已有50余种。
  从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来看,1980年前仅有10种外来病虫,短短20多年已增加到26种,增加160%;外来有害生物每年造成的损失达560亿元,占经济损失总量的70%以上。
  目前,我国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有害生物入侵频次增加,种类增多,成为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最大、造成损失最重的国家。
  生物入侵 是导致物种濒危的第二位因素
  从理论上来说,外来物种成为侵袭物种概率只有1%。。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几率却大大提高了,现在,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生物入侵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的生物类群,它们的入侵已影响到每一个生态系统和各地的生物区系,使成百上千的本地物种陷入灭绝的境地,从而危害农业生产的发展。
  现在生物入侵的途径很多,但都不外乎有意和无意两种。
  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作为一种观赏花卉植物从南美引入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因为它的繁殖力强而且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结果成了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
  由于水葫芦滋生,昆明滇池的水域面积为之缩小,鱼类从68种下降到30种,航道受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法将之捞尽;许多地方也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效果极微。
  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1935年在云南南部就出现了。近年来,紫茎泽兰在我国西南地区蔓延很快,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开始不受节制地疯长起来。
  1996年,四川凉山因为紫茎泽兰成灾,当年6万头羊中毒,畜牧业损失高达2100万元。在云南,紫茎泽兰的发生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它侵占草场、农地、宜林荒山,入侵经济林地,排斥其他植物生长,从而对发生地的农牧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来自南美洲的松材线虫,对马尾松产生严重的危害。由它导致的松林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使大量马尾松林干枯死亡。松材线虫主要是通过天牛传播,沿着天牛在树干上的钻孔进入松树体内引发松树病害。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一带形成了许多疾病中心,仅安徽、浙江两省就造成近5亿元的损失。
  云南大理洱海原产鱼类17种,它们大多为洱海特产,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由于有意无意引入13个外来种与土著种争食、争产卵场所及吞食土著种的鱼卵等,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目前,当地原有土著鱼类中已有5种陷入濒危状态。
  生物入侵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和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消失,经济代价是耕地杂草滋生,作物产量降低,水域入侵者损害渔业的收入,造成每年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构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威胁因素。
  最新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入侵已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绿色革命”的悖论不容忽视的生物文化入侵
  所谓生物入侵,是指物种向其分布区以外的区域进行永久性的扩展和自由繁衍的现象。一些对当地的物种和环境产生危害的引进种被称为入侵种,有一些物种并没有什么危害,甚至还具有相当大的生态或经济价值,就被称为驯化种或归化种。
  有些外来物种在引入的初期生长不错,在短期内得益颇丰,但经过一段时间,当它发展成为入侵种,并造成危害时,要根除或控制它们以减轻其有害的影响就不容易了。
  南半球大量引入北半球的松树,北半球大量引入南半球的桉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特别是采取大面积清除自然植被来种植时危害就更为突出。
  生物入侵之所以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文化入侵所造成,而生物文化入侵的直接原因之一,竟是令现代人引以自豪的“绿色革命”。
  毋庸置疑,“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巨大的,它通过在试验机构培育出来的许多高产品种,并将其推广到各地,大大促进了许多贫困地区农业的发展,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粮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成,缓和了人口迅速增长造成的粮食危机。
  然而,不能不指出,由于它忽略了生态学原则,利用新培育的高产品种替代土生土长的品种,一个多样化低成本的农业生产结构被一个所谓现代化经营的农业生产结构所代替。
  新的作物品种的引入,虽然可望获得高产,但它们的基因单一,在大面积单作的情况下,极易感染病虫害,如果管理跟不上,还会减产,引发病虫害感染。
  当化学文化替代了生物学文化,获利文化替代了需要文化,垄断了种子销售,甚至必须大面积千篇一律种植指定的品种,常常造成丰产不丰收、产量高、质量低,陷入一种得不偿失的困境。文化傲慢和生态忽略结合在一起,可能会形成极强的破坏力,构成了一种生物文化入侵的破坏力。
  慎重对待外来种 是防止生物入侵最“廉价”的方法
  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很容易引起争议。引种驯化和生物入侵常常交织在一起,需要分清情况,予以适当处理。
  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入侵者的生物种类,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重要的财源,也有人认为“生物入侵”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因此,只有客观地从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其风险、代价和得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作出对外来物种是否继续保留、根除或控制的决策。
  首先,要弄清入侵种的实质,在生物学和自然保护领域上把生物入侵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开展研究。根据广泛的信息资料和总结实际的经验教训,弄清入侵种的实质,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要从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开展宣传教育,使有关部门和广大公众对利害关系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防止或减少无意引入和传播的危险;同时,要加强检疫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现代先进的技术,防止外来生物漏网过关。
  生物入侵有的是有意引入造成,有的却是无意引入和传播发展起来的。前者主要由于利益的驱使,没有想到或不顾其后果,还有的是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利大于弊所作出的决定,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类似的例子;后者是在不知不觉或不关心的情况下造成的。国际贸易和旅游是最主要的两种途径,每艘轮船、每架飞机、每辆卡车都可能是潜在的携带者,农业、林业、园艺、养殖、渔业、建设项目、宠物、娱乐物种等的交流等,都是难以确定和防止的。
  慎重地对待外来种的引入,是防止生物入侵最方便、廉价的方法,应作为优先选择的措施。
  外来种的有意引入只有在证实引入确有必要,得益超过其实际和潜在的不利影响,而且本地种缺乏这种作用的情况下才能被允许。
  如果出现无意的引入,应立即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来根除或控制。轮船压舱水的排出已经导致许多有害的水生生物,包括病菌和病毒引入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大工程项目,例如跨越生物地理区的运河、隧道、道路等,可能导致原先是隔离的生物区系混在一起并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安全。对这样一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特别注意生物入侵这一因素。
  生物入侵的控制和根除可采用的方法很多,诸如机械防治(最简单的就是人工清除)、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和物种相互影响的办法等)、化学防治(喷洒化学药剂)或综合防治等都可利用。要根据地区和根除对象的差异选择经济有效、对环境和其他物种不产生危害的方法,事前要进行全面评估来确定。最重要的还是要及早发现,在其入侵的早期迅速予以根除。   (综合《文汇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
  延 伸 阅 读 :
  福寿螺为何能连连闯关
  福寿螺因为在北京闯下大祸,成了大家讨伐的对象。当人们追查福寿螺的历史时才发现,福寿螺在让87位北京市民痛苦不堪之前,已经连闯危害生物进口、食品安全检疫等关口,它能持续危害到今天,说明保护我们食品安全的防线千疮百孔。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早就有人指出它对生态会造成危害。但是,因为福寿螺可以食用,养殖成本低,上世纪末,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大量引进养殖福寿螺,这是福寿螺第一次越过我们布设的危险生物进口防线。
  后来,因为人为疏忽,福寿螺又开始了大规模野外繁殖,从199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造成了巨大危害,今年,它又在广西对250万亩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这是福寿螺第二次越过危险防线,造成大面积生物危害。
  接下来,福寿螺又接连顺利越过食品检疫、食品烹调、食品安全抽检等一道道防线,直到几十位北京人躺在医院里痛苦呻吟,我们才发现这个本来繁衍在遥远巴西的小东西竟然对我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其实,除了福寿螺之外,还有一些动物性食品在威胁着我们的安全,比如说传播非典病毒的果子狸,传染肺吸虫的小龙虾,更早些时候还有传染甲肝的毛蚶,这些威胁在提醒着我们要管好自己的嘴,同时也在提醒监管部门,要睁大自己的眼睛。

刺桐姬小蜂——我国最新发现的外来有害生物
http://www.aweb.com.cn 2005年10月25日08:5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董峻)最近,广东、海南、福建一些地方,首次发现外来有害生物——刺桐姬小蜂。据国家林业局专家介绍,这是一种对刺桐属植物具有很大危害的昆虫。
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刺桐姬小蜂目前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留尼汪、美国夏威夷、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台湾南部2003年发现后,现已传遍全岛,造成台南和台东地区刺桐大量死亡。
刺桐姬小蜂是2004年定名的新种害虫,在我国大陆是新记录,在我国台湾被认为是继红火蚁之后的又一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刺桐姬小蜂在我国的发生至少有2-3年的时间。近年来在新栽植的植株上发生和危害严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
刺桐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我国广东等一些省份从境外大量引进了一些能开花的刺桐属植物,用于园林绿化。调查发现,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引进植株。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0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蜗牛泛滥成灾 威胁人类健康http...

大蜗牛泛滥成灾 威胁人类健康
http://www.aweb.com.cn 2005年7月7日07:29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最近,南美国家巴西境内非洲大蜗牛泛滥成灾。日前,当地动物及卫生事务管理人员在圣保罗州东南部小城里贝朗普雷图市进行的一次搜捕活动中,就抓捕到了50公斤非洲大蜗牛。由于这种软体动物身上携带着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因此科学家们担心,随处可见的非洲大蜗牛可能会增加人体感染各种致命疾病的几率。
  据俄塔社7月5日报道,目前,巴西出现的非洲大蜗牛每只普遍达到了半公斤,身长大约为25厘米。由于它们生活在潮湿的地方,身上携带着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因此科学家们担心,蜗牛身上的病菌传染给人体并导致人体患病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最初,巴西人是想用非洲大蜗牛做出美味佳肴才将这种软体动物引入本国的。由于法国大蜗牛市场价格较高,用法国大蜗牛做出的菜肴售价普遍很高,因此巴西餐厅老板们就想尝试用非洲大蜗牛肉替换法国大蜗牛肉,从而达到降低蜗牛肉菜肴价格的目的。但实际情况是,巴西民众普遍不接受用非洲大蜗牛做出菜肴的口味。这样一来餐厅老板们最终选择了将非洲大蜗牛“放生”的举措。
  非洲大蜗牛对于南美洲自然环境而言是外来动物,它们在巴西没有任何天敌,在南美洲的野外环境中它们繁衍得特别快。生态学家认为,它们不仅会很容易向人体传播疾病,而且还威胁着南美洲许多禾本植物的生存情况(非洲大蜗牛主要以禾本植物为食)。
  巴西政府卫生部门已经向民众发出警告,如果见到非洲大蜗牛不要轻易用手接触它们,以免自己身体感染上疾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0 21:1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