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该病因鸡的品种、年龄、抵抗力及病菌的致病力、感染途径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鸡常出现败血症、肉芽肿、喉头综合征、气囊炎、腹膜炎、输卵管炎、卵黄囊炎、滑膜炎、眼球炎和脐炎等,其中以出现急性败血症和卵黄性腹膜炎为多。
* D# N9 t: Y2 L) f& L1 t% E3 f% l
7 C- Z1 {6 X+ d9 p2 P发病情况
, B6 \ \: b4 O$ \+ b* h9 x% u 某鸡场购进 3 000 只肉鸡苗进行饲养, 购入 的鸡苗精神状况良好, 并接种了鸡新城疫疫苗。鸡苗饲养到 30 日龄时出现发病,发病第 2 d 死亡20 只,第 6 d 达到死亡高峰,共死鸡 210 只。 D8 O6 u0 c* A" k7 x
6 u* o) e4 \/ E3 w* g9 W* a
2 B& U) g1 Q$ z! @ j& F* r
临床症状6 r6 u3 O3 n3 z* h- b% |& w
病鸡精神沉郁、不爱活动、两翅下垂、羽毛松乱、闭目呆立、呼吸困难、少食或不食、体温升高,鸡冠萎缩、发白,腹泻,排灰白色的水样粪便,肛门周围被粪便沾染,有的鸡泄殖腔红肿、外翻,腹部膨胀,眼球凹陷,且眼角处有干酪样渗出物,部分病鸡衰竭而亡。
' ^. O$ `) |$ P% M
X" ]" m6 }; y6 H
5 u3 H% {( Q( j药物治疗
' t2 J: v) \- Z0 F 采用敏感药物对病鸡进行治疗,可用壮观霉素混饮,1~2 g/L 水,连用 3~5 d,丁胺卡那霉素,5~7.5 mg/kg 体重肌肉注射, 连用3~5 d。 鸡场应加强通风,并淘汰症状严重的病鸡。
& o: J! g" N- Z: R# r. b# x+ w% Y6 Y! \4 a/ i
6 z3 Y7 ^) l7 v/ p T1 w4 ?: W( o消毒
5 P$ ^0 P0 k1 F. a! V0 y4 @ 病鸡由专人饲养,彻底清除舍内的粪便、垫草和垃圾。 加强鸡舍消毒,舍内用 0.5%百毒杀和0.3%过氧乙酸交替消毒,每天消毒一次,连续消毒 7 d,以后每隔 2 d 消毒一次。 饲槽、饮水器和用具用 2%的烧碱溶液彻底洗刷后,用清水冲洗,最后在太阳下晒 2 h 以上再用。, M& F# d7 z; S
+ w7 r# Q+ I+ W/ @. k3 w( w# H7 y: [" d2 D6 ^. t# O T3 O% R
加强饲养管理
, s3 P: Y8 K4 i' `4 p9 L% A 改善饲养环境,避免鸡发生应激。 合理搭配饲料,保持饲料、饮水清洁,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降低舍内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
& O( J) R1 U n5 G+ Q+ m 降低饲养密度,降低湿度,避免骤冷骤热,减少各种有害刺激。 对患鸡进行隔离治疗,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 a1 P! \' R) l+ G3 Z- S
% V0 d3 R# \& E& q- m& |) Q9 S+ v$ F- b. N6 Q
禽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复杂,各地不同时间分离的菌株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 尽管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但用药仍是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8 [: B ]2 Q0 o1 y 防治本病应遵循以下原则:选用高度敏感药物治疗本病,避免盲目用药,无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鸡场,应选择平时不常用的药物或新药对本病进行治疗,同时避免选用单一的原粉,而尽量选用复合性药物治疗本病;治疗本病时,用药剂量和疗程应足够, 并应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法,但应避免用药量过大,以防引发中毒。# `$ d8 O; s0 X! {! t5 H5 C. a
大肠杆菌病常常会导致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故治疗时要注意对原发病或混合感染的防治。) e# H0 g' a' W) S+ i6 d- V: k) d
0 v) N/ D) P) S! u$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