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8-30 19: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制的研究进...
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及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 张海花’,梅祥院2,童富淡’,朱家新3 (1.浙江人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29, 2.浙江人学基建部;3.浙江省畜牧兽医局)
中图分类号:5858 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7307( 2005) OS- 0013- 03中图分类号:5858 28文献标识码:A: 1910年,Glasser首先描述了以纤维蛋白性一多
发性浆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
征的猪病,即猪Glassers病。Schermer和Ehrlich于
1922年首先分离到G lasse r‘病病原体一副猪嗜血杆
菌(Haemo- philus parasui} Hps),也称副猪嗜血杆
菌病,其生民需要V因子(NAD )。近年来,世界各
地均报道了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率呈卜升趋势,可
与其它猪病原体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较人的经
济损失(Olive i。等,2004),国内多个省市也有该病
的报道(尹秀风等,2004),本文综述了副猪嗜血杆菌
病的流行病学和综合防制进展。
1流行病学的新特点 人多数的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按
血清型进行,传统血清型分类以耐热可溶性抗原和
琼脂沉淀试验(AGPT)为依据,副猪嗜血杆菌可分为
巧个血清型。当前流行病学的特点之一是非分型
分离菌株普遍流行,占15. X70一41%。由于AGPT方
法的局限性,间接血凝反应(IH A)和协同凝集(CA)试
验用于血清学分类鉴定;CA试验出现较多的交义反
应,而IH A特异性较高,仅少数例外。IH A可将9}/0
的分离菌株鉴定为某一血清型,而AGPT只能将6}0
的分离菌株鉴定为某一血清型(De 1R io等,2003)。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克服了副猪嗜血杆菌传染
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病原血清学分类的局限性。
Sm a rt等(1993)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指纹( REF)
技术研究副猪嗜血杆菌在SPF猪和普通猪卜的分
布。在69个分离菌株中,其中24个有特异的REF
图谱,其余45个分离菌株形成13个有交义的REF
图谱。Blackall等(1997)用多位点酶电泳(MEE)分析了来自呼吸道和全身其它组织的40个菌株的同
工酶,发现这些菌株及同一血清型的不同分离株之
间都存在着较人的差异,并确定了两个主要的MEE
图谱,菌株分离部位与MEE图谱无明显的相关性。
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ERIC) ,重复回文序列
C REP)和BOXY列等重复序列PCR} rep- PCR)技
术也己用于研究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差异性及猪
群内和猪群间的副猪嗜血杆菌传染病流行病学特性
(Rafiee等,2000)。 PCR一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RFLP)试验是副
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分型的另一种方法(Redondo
等,2003)。用PCR- RFLP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的tb-
pA基因(一种编码转铁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副猪
嗜血杆菌的15个标准血清型形成12种不同的标准
RFLP图谱,其中血清型5. 12. 14和15形成同一个
限制性酶切图谱。101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显
示33种RFLP图谱,其中有10种与卜述标准图谱一
致。经免疫扩散试验鉴定血清型的66个分离菌株
显示25个PFLP图谱,同一血清型菌株形成多种
RFLP图谱,表明同一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具有遗传
多样性;而27个非分型分离株可形成14个不同的
RFLP图谱;血清型和RFLP型之间无对应关系。
PCR- RFLP V型流行最少“泛(占所研究分离群的
20. 8%),包括血清型4.5.13和150
2.综合防制的新进展
2. 1饲养管理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可降低副猪
嗜血杆菌的发病率。7日龄的仔猪中能检测到副猪
嗜血杆菌,早期断奶不能完全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
感染,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猪群转运和应激反应,如
合理的饲养密度,防}卜产房和保育室的贼风,加强保
温和通风,防}卜饲料霉菌毒素的感染;隔离引进种
猪,种猪入群和小猪合群前用疫苗免疫或用药物净化体内细菌性病原体;及时隔离出现临床症状的病
猪,进行抗菌素治疗等。
2. 2免疫接种商品苗和自家苗可以防制副猪嗜
血杆菌传染病。然而,多种血清型和一定量非分型
菌株的存在,影响了有效交义保护疫苗的发展。
M in is is等(1991)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免疫猪的体
液反应与抗原、保护作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只有
针对外膜蛋白(OMP)的抗体与攻毒试验的保护作用
有关,完全获得免疫保护的动物无针对脂多糖
(LPS)和荚膜多聚糖的抗体。 Rapp- Gab rie lson等(1997)报道了2. 4. 5. 12.
13和14之间的交义保护反应,结果证实不同血清
型之间具有不同的交义保护作用。血清4型对同源
及血清5型的攻击都有保护作用,然而血清5型只
对同源菌株的攻击有保护作用;包含血清4型和5
型的二价菌苗降低了血清13和14型攻击猪的损伤
率和死亡率,而对血清2.12型及非分型毒株的攻击
没有保护作用;包含血清2型和12型的二价菌苗对
同源菌的攻击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根据补体结合
试验(CF)中的交义反应,l} 7血清型具有相同的抗
原物质,而这些抗原物质与同源菌株攻毒的保护作
用无关。包含3个野生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灭活
疫苗免疫4周龄猪,试验猪能抵抗同源菌株的攻击;
类似的试验进一步证明3个野生分离株免疫的SPF
猪可获得同源保护。试验猪临床病料的分离菌株具有相同的REF基因型,但与商用菌苗的菌株不同,
使用包含临床分离菌株的自家菌苗人人降低了SPF
试验猪的死亡率。 免疫时间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另一个因素,也涉
及母源抗体对免疫猪主动免疫作用的影响。免疫母
猪所产的仔猪被免疫后,攻毒时不产生临床症状或
全身性的损害;相反,未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免疫
后,攻毒时表现出中枢神经症状和跋行。免疫母猪
及其免疫小猪都能防御多发性关节炎,母源抗体并
不十扰1周龄和3周龄仔猪的免疫接种作用。免疫
母猪所产的仔猪很少患肺炎和关节炎,仔猪平均日
增重人于非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也不受额外免疫
的影响(Baum ann和B ilke } 2002)。 近年来,控制仔猪接触低剂量的活性、强毒副猪
嗜血杆菌是另一种降低仔猪死亡率的方法;曾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并导致仔猪高死亡率猪群的自然感染
试验中,用ERIC- PCR指纹图谱技术分析鉴定猪群
的流行副猪嗜血杆菌菌株,试验猪接触含感染猪胸
膜分离菌株的菌苗,并以7 X 103 CFU/ml的活性、强
毒副猪嗜血杆菌的悬浮细胞经口腔攻毒,与隔离组
比较,接触组的死亡率降低了2. 8 X70 ;虽然控制接
触副猪嗜血杆菌在降低仔猪死亡率方面是成功的,
但存在使用活性强毒菌株是否安全等问题,故在母
猪繁殖一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感染期不推荐
使用此方法(Olive i。等,2001) o2. 3药物防治药敏试验显示人多数副猪嗜血杆
菌对氟苯尼考、氨节青霉素、氟哇诺酮类、头抱菌素、氟甲飒霉素及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红霉
素、氨基糖贰类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梁人明等,2004。但副猪嗜血杆菌对这些药物很快就会产生
耐药性,最好轮换使用。各猪场可根据平时的用药
清况,在养猪生产的各个环节投以敏感药物进行综
合防治(表y。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感染猪的采食
量、饮水量降低,吸收困难,最好采用注射给药。
3小结 目前,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引起猪场仔猪高死
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流行增强原因尚不清楚;早
期断奶和三点生产系统等生产方式,强毒副猪嗜血
杆菌在猪体内早期定居和猪群中的传播,改变了猪
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副猪嗜血杆菌
的诊断和防制等研究己有重人进展,而潜在毒力因
素、免疫机制、从全身感染中鉴定菌株的血清学方法
和广谱疫苗等重要领域仍需进行深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