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引起猪皮肤疾病的原因有很多, 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及蚊虫叮咬、过敏反应等都会在猪的皮肤上出现病变。现将常见的以皮肤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猪皮肤疾病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供大家参考。 1 渗出性皮炎 引起猪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这种菌可以产生热敏感性表皮脱落毒素,同时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会促使渗出性皮炎的发生。渗出性皮炎主要发生于1~4 周龄的哺乳仔猪, 首先在眼周围、耳后皮肤出现红褐色斑点;然后斑点迅速变大发展为水疱或脓疱。由于皮肤、汗液和水疱液相互混合形成的油状渗出物使皮肤很快变得潮湿、油腻,并向全身蔓延;最后红斑覆盖全身, 皮肤结痂(见图1)。6~10周龄的断奶仔猪多呈慢性和散发性,在头面部或躯干部可见散在的圆形红褐色丘疹。 仔猪全身皮肤变得潮湿、油腻并结痂为渗出性皮炎的诊断要点。该病目前尚无商品化菌苗用于预防,鉴于圆环病毒2型促使了渗出性皮炎的发生,应该做好猪场圆环病毒2 型的免疫。在经常发生渗出性皮炎的猪场, 可以使用对猪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进行保健预防, 如在仔猪7日龄和21日龄分别注射“头孢氨苄注射液”。病猪的治疗除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外,还可在皮肤上涂抹干粉消毒剂( 如密斯妥等)。 2 猪丹毒 引起猪丹毒的病原是丹毒杆菌,这种细菌对外界不利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腐败的尸体及鱼粉中能长期存活;并且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带菌,构成了广泛的疫源。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引起的隐性中毒可增加猪对丹毒杆菌的易感性。该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至3岁的猪。在发病猪群除了部分病猪呈现急性败血症、无特征性病变外,一般都会有部分病猪出现皮肤病变。猪丹毒的特异性皮肤病变为: 在病猪背部、腹侧部出现菱形、隆起、坚硬易触摸到的斑块(见图2)。在预防方面,可接种有商品化的弱毒菌苗,青霉素类抗菌素仍然是丹毒杆菌最敏感的药物,注射“油剂青霉素”、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可以迅速控制疫情。 3 溃疡性皮炎 溃疡性皮炎是皮肤出现外伤后被感染,常为多种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其中主要是猪疏螺旋体、猪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本病常见于成年猪,皮肤外伤常与母猪肩胛部皮肤被定位栏擦伤或注射油剂疫苗不当形成的脓疱有关( 见图3), 早期病变的特征为红斑、水肿,后坏死、溃疡, 形成瘘管, 瘘管内流出灰褐色黏稠浓汁。浙江某大型养猪公司,在2012 年由于没有对本病作出确诊,导致死亡和淘汰了1000 多头生产母猪,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生产管理方面应注意母猪定位栏的质量和免疫接种的操作,尽量避免皮肤外伤。治疗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但应持续治疗5d以上。 4 疥螨病 疥螨病是猪最常见的寄生虫性皮肤病,营养不良、卫生差的猪群更易发病。本病的主要危害是影响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体重18~68kg的猪发病后可使饲料转化率降低10%以上。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开始出现病变,首先在耳、眼、鼻周围出现小痂片,然后再臀部、肋腹部出现红斑丘疹,并伴有瘙痒。成年猪的病变主要集中在猪耳的内表面、颈部周围, 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 常伴有大量的掉毛(见图4)。病猪有瘙痒症状、经常会在猪栏或猪舍墙壁上磨蹭。确诊的方法是将皮肤鳞屑或病变皮肤刮取物浸泡于10%NaOH 溶液中24 h, 离心浓缩,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 用低倍显微镜检查,找到螨虫。预防疥螨病常用伊维菌素类药物皮下注射或口服, 这种药物对螨虫的成虫杀灭效果较好,但对虫卵无效, 所以应间隔1 ~2 周后重复治疗1次。由于许多仔猪是从母猪身上感染到了螨虫, 所以建议在仔猪断奶转入保育舍时、注射1次驱虫药物,结合猪舍严格清洗消毒和全进全出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切断螨虫从母猪群向保育猪和育肥猪的传播。 5 皮炎肾病综合征 皮炎肾病综合征常与感染圆环病毒2型有关。本病多发于20~65kg 的育肥猪, 在猪体的后躯部出现成片的出血性丘疹、逐渐发展成深褐色至黑色的厚痂( 见图5)。病变主要出现在猪体的后躯部,极少见到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或厚痂的现象。仔猪接种圆环病毒2 型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鉴于其发病机理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异常沉积于肾脏和皮肤毛细血管所致,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中药制剂对病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养殖疾病或是养殖技术方面有问题的可以私信我 或是在应用市场下载 畜牧兽医软件 一起交流 360应用市场均可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