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防治猪只热应激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特种心里或管理的条件等的变化,猪场的工作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给猪只生产和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最大程度的挖掘猪只生产潜力,在多种制约因素中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降低猪舍小环境的温度
最大限度地增加通风与对流(机械、自然),加快体表散热速度,在实践中,增加地窗数量是增加自然通风对流的好办法;搞好猪场绿化,调节小环境,减少热辐射,猪舍东、南、西三面种植冬天落叶的树木(青桐、法桐、泡桐或速生杨树等),树叶遮阳可以减少约60%的太阳热辐射;舍顶增设防晒网或搭建遮阳棚,可避免阳光直射,有效降低室温;种公猪舍可安装空调与水浴;猪虽然没有汗腺,但可以通过将其体表弄湿,而到达蒸发散热的目的,建议在一天最热的时间,可采用喷淋降温(生长育肥猪、妊娠母猪);采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所有猪种),可降低栏舍内温度4~7℃(平均4.8℃),并可改善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增加冲洗地坪(重胎母猪与哺乳母猪除外)次数,辅助降温。
改进管理,避免人为热应激
降低中大猪密度(降低20%以上);保证猪只干净、充足的饮水,且水温尽量保持凉快,饮水充足,体温就会在水的调节下不升高,猪还可以通过急促呼吸,将肺部的呼吸道水气排出体外,以水气带走体内多余热量;把干料改为湿料,调整饲喂时间(早上提前喂料、下午推后喂料,尽量避开天气炎热时投料),增加饲喂次数(夜间加喂1次),可增加猪采食量,但要保证饲料质量,防止发生霉变,因为高温高湿易使饲料发生霉变;合理使用公、母猪,适当减少公猪的使用次数:使用间隔不低于4d,尽可能地避开高温时段配种,敞开环境下配种应在早上8时前,傍晚6时后进行配种在早晚进行;经常检查精液品质,及早发现有问题的精液,对发现精液稀少、畸形率高的问题公猪应改善饲养,停止配种(但要每周采精1次),在5周后再检查,如无改善应及时淘汰,因为公猪正常精子的发生周期需要5~7周的时间;注射疫苗和猪只转群,应安排在早晚进行;经常保持舍内清洁卫生,加强栏舍冲洗消毒。因为高温高湿、卫生差的环境下病原微生物繁殖很快,容易导致母猪产后MMA发病率上升、子宫内膜炎增加。同时由于卫生差,大量蚊蝇滋生,造成细小病毒、乙脑、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流行加剧;长途运输要在晚上进行,注意装车密度,定时淋水降温。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浓度
高温条件下,猪为了减少体增热,减少散热负担,势必会减少采食量,造成猪能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从而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对饲料配方做必要的调整,已成为克服热应激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营养物质的体增热越多,越加重猪的散热负担,热应激也越严重,因此选择适口性好、新鲜质优的原料配合饲粮,适当降低高纤维原料配比,控制饲粮粗纤维水平,以减少体增热的产生。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是猪的主要能量来源,但是碳水化合物的体增热大于脂肪,因此,应适当降低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油脂容积小,净能值高,体增热少,是高温条件下猪理想的能量来源,可在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热应激状态下猪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因此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减轻高温季节猪的散热负担(也有报道认为平衡氨基酸,降低粗蛋白摄入量是缓解猪热应激的重要措施)。饲料中添加200~500毫克/公斤维生素C和200毫克/公斤维生素E,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增加采食量和日增重。在夏季对公母猪每天投放一定量的青饲料,可以提高猪群的食欲和抗应激能力。
添加给它抗应激剂,增强适应性和抵抗热应激的能力
饲料添加或饮水投与电解质,为体内缓冲系统提供“原料”,加强体内缓冲系统的平衡能力,稳定血液PH值,维持细胞渗透压等,以恢复原有的动态平衡;添加应激生理调控剂,提高应激阈值,降低机体对应激原的敏感性,提高抵抗热应激的能力;添加具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保护肠道健康、促进消化功能的饲料添加剂,提高采食量,促进消化吸收。
该贴已经同步到 geita的微博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