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8|回复: 0

鸭病毒性肝炎对雏鸭的严重危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0 10:2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剖检肝
鸭病毒性肝炎表现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为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肝脏的病变特征是体积增大和有出血斑点,开始发病时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很大损失。
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的雏鸭,4周龄以上尚未见到发病报道,对成年鸭没有影响,鸡和鹅也都有抵抗力。有人发现用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人工感染日龄和1周龄的雏火鸡、雏鹅及珠鸡,能够产生本病的症状、病理变化和血清中和抗体,并从雏火鸡的肝脏中分离到病毒。本病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上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愈康复鸭的粪便中能够连续排毒1~2个月。目前还投有事实证明病毒能够通过鸭蛋传递。


一、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Ⅰ型只发生于雏鸭,雏鹅亦可感染。主要是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成鸭呈隐性感染。近年来,发病日龄有增大趋向,偶见1月龄的鸭发病。病鸭群常在发病的第2~3天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90%以上。本病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无垂直传播。病鸭及隐性带毒成鸭是主要传染来源。有研究表明,直到感染后第8周,康复鸭仍然可从粪便中排毒,说明粪便对环境污染,在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鸭肝炎Ⅱ型、Ⅲ型的死亡率较低,其他流行情况类似于Ⅰ型。


二、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4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7天。
发病急,死亡快。病初表现为精神委顿,不能随群走动,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迷状态,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
鸭病毒性肝炎皮肤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出现神经症状,不安,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腿痉挛性后踢,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数小时后发生死亡。死前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姿态。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人工感染大约24小时。雏鸭均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睛半闭,打嗑睡。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倒,呈角弓反姿态。通常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广。人工感染的病鸭一般都在接种后第4天死广。鸭群感染后在3?4天内全部死亡,绝大多数在第二天死亡。有些发病很急的病鸭往往突然倒毙,常看不到任何症状。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1周龄以的雏鸭的死亡率可高达95%;1-3周龄的雏鸭的死亡率50%左右。  病毒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死鸭肝脏涂片、固定,滴加鸭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镜检,肝细胞内有颗粒状荧光,证明病死鸭肝脏被鸭肝炎病毒感染。为进一步确诊,用病死鸭的肝组织悬液,加青霉素钾处理后,接种在9日龄鸡胚的尿囊腔内,鸡胚5~6天死亡,死亡鸡胚表现为腿部和腹部水肿,尿囊液呈淡绿色,卵黄囊内容物黏稠,肝脏淡绿色,表面有淡黄白色的坏死斑点。
镜检  取病死鸭肝、脾等组织涂片,用瑞氏染色法染色后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鸭肝、脾等病变组织,接种于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恒温37℃培养24小时,可见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透明、直径约0.5~1毫米的菌落,逆光观察菌落呈蓝绿色。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无菌落生长,说明无大肠杆菌。






三、预防措施

(1)综合措施
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孵化、育雏、育成、肥育均应严格划分,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治疗:用奥邦生物“瘟清”,肌肉注射。治疗量:0.5ml每公斤,预防量:0.2-0.3ml每公斤。流行初期或孵坊被污染后出壳的雏鸭,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或康复鸭的血清,每只0.3~0.5毫升,可以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死。
(2)预防接种
在收集种蛋前2~4周给种鸭肌肉注射鸡胚弱毒疫苗,可以保护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鸭不受感染,具体方法是给母鸭间隔2周胸肌注射2次疫苗,每次1毫升。雏鸭也可用肌注、足噗皮内刺种或气溶胶喷雾等方法接种,均能有效地预防本病。


对鸭肝炎一型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健康鸡群引进种苗,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2)免疫防治:用鸭病毒性肝炎I型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成鸭于产蛋前半个月,肌注1-2头份/只,产蛋中期,肌注2-4头份/只。雏鸭出壳后1日龄或7日龄皮下注射1头份/只。在疫区对雏鸡也可于1-2日龄皮下注射DVH-1高免卵黄液或高免血清作被动免疫预防。
(3)一旦暴发本病,立即隔离病鸭,并对鸭舍或水域进行彻底消毒。对发病雏鸭群用标准DVH-1高免卵黄抗体注射治疗,1-1.5头份/只,同时注意控制继发感染。
(4)对采用标准DVH-1弱毒疫苗或抗体控制不良的病鸭群,在排除该疫苗与抗体质量不良和合并感染等前提下,应分离鉴定病毒,探讨有关DVH-II型、III型感染及DVH-1型变异株感染的情况,尝试使用本地毒株制备疫苗与抗体,用于防治。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14 19:17,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