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北京市某规模化养殖场仔猪陆续发病,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发热、喘气、腹泻、黄疸等症状。死亡日龄大多集中在出生后到60日龄,60日龄以后的仔猪发病率逐渐减少。并且有母猪发病,母猪流产、死胎。所产出的仔猪消瘦,皮肤发白,生长缓慢,并且一直生长缓慢。成窝发生,有的每窝发病率达100%,死亡率为90%。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检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定为猪圆环病毒病与猪瘟混合感染。
1 临床症状
主要发生于0~12周龄的仔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伏卧嗜睡,后肢无力,生长缓慢。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猪体温变化明显,迅速上升到41 ℃~42 ℃,稽留不退。先便秘后腹泻,以后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黏液或血丝。后期部分病猪有尿血、气喘等症状。急性结膜炎流出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有些猪上、下眼睑黏在一起。拨开眼睛,结膜苍白,有贫血表现。在耳、四肢内侧、腹下有出血斑和出血点,指压不褪色。个别猪有神经症状:磨牙、痉挛、脚交叉、站立不稳。 怀孕流产、木乃伊胎、畸形、死胎、有震颤症状的弱仔猪出生,全身性出血,皮肤、黏膜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淋巴结增生,有的触摸有鹅蛋大小。
2 病理变化
全身性出血,皮肤、黏膜、实质器官都有充血和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下颌淋巴结肿大到原来大小的2~5倍,有时可达到10倍以上。淋巴结切面硬度增大,呈均匀的苍白色,集合淋巴小结也发生肿大,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点或出血斑点。此病变在剖检中占90%淋巴结外观充血肿胀,切面周边出血,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脾脏不肿大,边缘发现楔状梗死区。肾皮质色泽变淡,有点状出血。膀胱黏膜表现不同程度的充血,黏膜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肺脏淤血、肿大,有散在、大而隆起橡皮状的硬块,出现黄褐色斑点散布于肺表面。严重的病例出现出血,部分病例 尖叶和心叶萎缩或固质化。此病例占相当大比例。扁桃体出现梗死,随着细菌侵入发生化脓性炎症。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回盲瓣、回肠、结肠可见轮层状溃疡即“扣状肿”。公猪包皮积尿。
3 实验室检测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病理剖检变化,我们开展了猪瘟、圆环病毒2型感染、蓝耳病、伪狂犬病等实验室检测:
3.1 猪瘟免疫荧光抗体试验(HC-FA) 取有病变的肾脏组织块修切出1 cm×1 cm的面,不经任何固定处理,直接冻贴于冰冻切片托上(组织块太小时,如活摘的扁桃体可用冰冻切片机专用的包埋剂或化学浆糊包埋),进行切片。切片厚度要求5~7 μm。将切片展贴于0.8~1 mm厚的洁净载玻片上。将切片置纯丙酮中固定15 min,取出立即放入0.01 mol/L,pH 7.2的磷酸缓冲盐水中,轻轻漂洗3~4次。取出,自然干燥后,尽快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将猪瘟荧光抗体滴加于切片表面,置湿盒内于37 ℃作用30 min。取出后放入磷酸缓冲盐水中充分漂洗,再用0.5 mol/L,pH9.0~9.5碳酸盐缓冲甘油封固盖片(0.17 mm厚)。染色后应尽快镜检。于荧光显微镜视野中,见扁桃体隐窝上皮细胞或肾曲小管上皮细胞浆内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判为猪瘟病毒感染阳性。
3.2 圆环病毒-PCR试验(PCV2-PCR) 圆环病毒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采用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的圆环病毒PCR检测试剂盒。取病变部位肺脏,淋巴结、肝脏,研磨碎后,经蛋白酶、RNA酶等55 ℃消化过夜后,提取病毒模板DNA,进行多重PCR扩增,PCR结束后,取 15 μL反应产物于10 g/L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在紫外透射仪中观察结果。结果显示,在对照试验成立条件下,圆环病毒(PCV-2型)阳性。
3.3 蓝耳病-ELISA、伪狂犬病-ELISA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 综合判定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发现有猪瘟和圆环病毒病的特征,实验室检测猪瘟和圆环病毒呈阳性反应,其他检测呈阴性,综合以上因素,确诊此次疾病为猪瘟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发病。
5 分析总结
圆环病毒2型是断奶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病原;破坏免疫系统,使蓝耳病、细小病毒病、猪瘟等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不是引种检疫项目,没有有效的疫苗,其他人为干预,PCV-2感染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个养猪地区,目前通过检测发现有的地区阳性率达70%以上。猪圆环病毒可以诱导淋巴系统中B细胞凋亡,严重侵害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致PMWS,并诱发其他疫病感染。
猪瘟病毒可以直接损害猪的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胸腺。导致免疫细胞发生坏死,使病猪免疫系统遭到破坏,产生免疫障碍。病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同时猪瘟病毒也可直接导致病猪大批死亡。
北京市兽医实验诊断所对近年来猪病进行统计发现,目前猪瘟的发生率占全部猪病(802例)的60%以上。圆环病毒阳性率也很高,检测44次,阳性次数29次,检测阳性率占65.9%以上,其中圆环病毒猪瘟病毒混合感染的有12次,占圆环病毒阳性检出数的40%左右,说明目前圆环病毒2型感染和猪瘟混合感染情况很广泛。许多猪群都处于猪瘟病毒和圆环病毒2型亚临床感染状态,临床上不表现出症状。只有在断奶、冷热应激因素作用下发病。并且危害巨大,有的全群仔猪死亡率达80%以上。
6 防控措施
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及其相关的疾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与流行,国内有人调查猪群带毒率为40%~60%,单独存在情况下不发病。其他因素如病原体感染,环境因素,免疫刺激等都可以诱导发生。它属于一种免疫抑制性的疾病,可以降低猪的免疫应答能力。可以引起发生短暂的继发性免疫缺陷,使感染猪不能激发对其他病原体的有效免疫应答。圆环病毒2型有其独特的致病作用,近期内不可能研制出有效的疫苗。所以近期控制其发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各阶段猪全进全出的方式,减少不同群之间的感染。2)加强饲养管理,降低猪群的应激因素,特别是其他传染性疫病感染。3)提高猪群营养水平,增强抗病能力。4)作好其他疾病的疫苗和药物预防工作。
定期监测猪群猪瘟免疫抗体效价,对新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哺乳前进行猪瘟疫苗免疫,注射疫苗后2~3 h进行哺乳。对发烧病猪进行猪瘟紧急接种,采用多头份多点注射。由于猪圆环病毒2感染是近几年来所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病,还没有研制生产出相应有效的疫苗或治疗药物。目前主要以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防止发生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调整猪群的营养水平,增加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的水平,注射抗病毒的干扰素,黄芪多糖。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对种猪群进行猪瘟和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原学检测,对检测为阴性的猪进行单独隔离饲养,建立自己不携带猪瘟和圆环病毒的健康猪群。此种方法需多次检疫净化,费用较大,但对以后健康意义深远,经济实力较充足的可以尝试。
中国养猪催肥网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