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水泡病概述
猪水泡病,俗称“猪烂脚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猪蹄部间或鼻端皮肤和口腔、舌面粘膜形成水泡或烂斑,临床症状上与猪口蹄疫难于鉴别,是由猪水泡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的病毒病,流行无季节性,潮湿闷热季节多发,养猪户应做好猪病防治工作。
猪水泡病临床症状
1、常见水泡性疾病有口蹄疫、猪水疱病、猪水疱性疹及水疱性口炎等,均以口、蹄等部位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
2、早期皮肤苍白肿胀,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首先见到。
2.1、水疱明显凸出,充满水疱液,很快破裂,也可维持数天;
2.2、水疱破后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常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
2.3、严重时蹄壳脱落,有的病变部因继发细菌感染而成化脓性溃疡,蹄部痛感而出现跛行;
2.4、有的呈犬坐式或躺卧,严重者膝部爬行;
2.5、有的病猪在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的周围同时出现水疱,经10天可自愈。
临床特征
临床特征是在蹄、鼻、口腔粘膜和母猪的乳头周围出现水泡。
临床上很难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疱疹区别开,易发生误诊。此病在70年以后相继在国内不同省区屡有发生。
病变流程
1、猪水泡病的潜伏期2至7天,取决于感染材料的量及感染方式。首先在一个或几个蹄冠边缘上出现个别的原发的小水泡,随即在鼻上出现。然后发展一至二天,在趾问、蹄边和脚掌观察到继发的水泡。水泡继续延续至角壁并在此引起乳头体出血,往往导致角壁松弛及脱落。 除四肢外,发生水泡的有鼻、鼻梁、舌、唇、齿龈、腭。个别的在乳头可观察到水泡。
猪群中个别猪发生跛行,而在硬质地面上行走则较明显,并且常弓背行走,有疼痛反应,或卧地不起,体格越大的猪越明显。
体温一般上升2-4℃。损伤一般发生在蹄冠部、蹄叉间,可能是单蹄发病,也可能多蹄都发病。皮肤出现水泡与破溃,并可扩展到蹄底部,有的伴有蹄壳松动,甚至脱壳。
水泡及继发性溃疡也可能发生在鼻镜部、口腔上皮、舌及乳头上。一般接触感染经2-4天的潜伏期出现原发性水泡,5-6天出现继发性水泡。接种感染2天之内即可发病。
猪一般3周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
猪水泡病影响
此猪病死亡率一般很低;
对哺乳母猪进行实验感染,其哺育的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
有临诊症状的感染猪和与其接触的猪都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且至少可维持4个月之久。
诊断注意事项:临床症状易与口蹄疫混淆,应注意辨别,猪水泡病病猪体温升高2~4℃,水泡破溃后即降至正常体温。蹄冠、蹄叉、鼻盘出现水泡,口腔、舌及乳头上皮很少有水泡;水泡破溃后形成糜烂,蹄壳松动或脱落;通常发病后1周内恢复,最长不超过3周;
结论提醒:猪若出现上述症状并不能完全定为水泡病,还可能是口蹄疫或水泡性口炎或猪水疱性疹,请兽医及养猪户及时加以辨别。
猪水泡病治疗防治、预防措施
1、禁用未经煮沸的泔水喂猪
2、接种疫苗口蹄特灵,口蹄特灵是经过知名专家研制而成的高尖端产品,用A型和O型口蹄疫病毒弱毒株高度免疫健康青年猪后,采取血液,分离血清,经加工处理制成,含有高效价抗体,能够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猪口鼻足水泡病,提高猪群免疫力,增强体质。
3、猪口鼻足部水泡病发病严重的猪群肌肉注射口蹄特灵,对于仔猪和怀孕母猪,每瓶口蹄特灵用于150kg体重治疗,对于育肥猪和后备母猪每套口蹄特灵用于200kg体重。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