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5|回复: 0

[供应] 羊小反刍兽疫治疗措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4 16: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羊小反刍兽疫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野生动物偶尔感染,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属我国规定的一类动物疫病。
    一、病原简介
    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主要侵害淋巴组织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以突然发热、眼鼻排出分泌物、口腔溃疡、呼吸失调、咳嗽、恶臭的腹泻和死亡为特征。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组织,或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
    2、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病畜急性期自分泌物、排泄物及呼气等排出病毒,成为传染源。同地区之动物,以直接接触方式或经由咳嗽而行短距离飞沫传染,不同地区因以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须管制感染区羊只及相关物品的移出。一般认为羊只恢复後不会成为慢性带原者,但感染後潜伏期间,可能传播本病。
    病毒发现于精液及胚胎,故可能会经人工授精或胚移植传染。
    感染母羊发病前1天起至发病後45天期间,乳汁含病毒,故可经乳汁传染。
    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故各种病媒的传播机率低。病媒虫亦不认为会传播本病。
    3、易感动物。山羊及绵羊为主要的感受性动物,山羊较绵羊感染性高且临床症状较严重。不同品种的山羊或同品种不同个体的感受性亦有不同
    4、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首次入侵时,所有感受性羊群即大爆发本病,但一旦常在後,变为散发,随季节性羊羔的出生而病例增加。
    三、临床症状
    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兽的一种以发热,眼、鼻分泌物,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病毒病,该病临床症状和牛瘟相似,但只有山羊和绵羊感染后才出现症状,本病潜伏期多为4-6天,发病急,高热可达41℃以上,持续3-5天,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鼻镜干燥,口鼻腔分泌物逐渐变成浓性黏液,如果病畜不死,这种症状可以持续14天。发热开始的4天内,口腔黏膜先是轻微充血及出现表面糜烂,大量流涎,小区坏死通常首发于牙床下方黏膜,其後坏死现象,迅速向牙龈、硬颚、颊、口腔乳突、舌等黏膜蔓延。坏死组织脱落,出现不规则且浅的糜烂斑。部分羊的口腔病变者,2 天内痊愈,这些羊可能恢复。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怀孕羊可能流产。随之体温下降,因二次细菌性感染出现咳嗽、呼吸异常,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100%。
    四.预防治疗:
    1.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2.使用国浩高科药业小反刍血清配合刀豆素肌肉注射,0.1-0.2ml/kg体重,1次/天,连用2天。重症可酌情加量,预防剂量减半或遵医嘱。
    3.针对怀孕的母羊按照治疗量每天分两次注射。两天后化脓的部位出现结痂,结痂后完全恢复正常。
    4.预防措施 对于未发病羊群,应及时使用血清抗体进行接种免疫,北京国浩高科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小反刍血清含有高效价羊小反刍兽疫同源精制血清抗体,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山羊绵羊小反刍兽疫疾病,提高羊群免疫力,增强羊群体质。预防按照0.1ml/kg体重1次/天,连用2天;小反刍血清注射后可快速被机体吸收(1个小时可达到最高血浓度),与病原体结合后能够迅速中和病毒彻底清除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迅速控制羊场疫情,同时,诱导机体产生内源性干扰素,促进抗体形成,阻止病毒性细胞的复制,从而起到抗感染抗病毒杀菌的作用。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4 19:40,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