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3|回复: 0

猪瘟的诊断和防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4 15: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高传染性疾病,各种年龄猪皆可发病,发

病率和死亡率高。猪瘟病毒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强,有效消毒药为1~2%的火碱热溶液、20~30%热草木灰

水、5~10%的漂白粉液。

1.诊断要点: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未做免疫的猪场一旦发病,短期广泛流行,发病和死亡率

都很高。防疫密度低、疫苗效价低及免疫程序不合理的猪场,可呈散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低,临

床症状缓和,病变不典型。

临诊症状:按病程长短分为最急性型、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前三种类型的病猪体温升高至40.5~42

℃,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斑,指压不褪色。慢性型表现轻度发

热、贫血、消瘦、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

现在最常见的为非典型猪瘟或称温和型猪瘟,潜伏期2~3周,病程也较长,临诊仅见低热,有呼吸和神

经症状,发病和死亡率都较低,但仔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常能耐过。

猪瘟还有一种类型称为繁殖障碍型,是由于怀孕母猪感染温和型或强毒力毒株所致。母猪食欲和精神状

况往往未见异常,但多数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存活下来的仔猪被毛无光泽,皮肤色淡、发干,发育不

良,并且出生后对猪瘟病毒可形成天然免疫耐受,接种猪瘟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幸存仔猪靠从母猪初

乳中获得母源抗体获得部分保护或因流行毒株毒力较低而得以存活,存活时间长短不一,都表现不同程

度的生长障碍,有的甚至出现肌肉震颤或犬坐姿势或很快死亡。这种仔猪向环境中大量排毒,成为重要

的传染源,应及时清除。

病理剖检变化:三种急性型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淋肥结肿大,呈暗红色,

切面周边出血;喉头黏膜、膀胱黏膜、心外膜等有出血。慢性型的则在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黏膜上形

成扣状溃疡。

2.防治:以预防为主,根据本场种母猪、仔猪的免疫抗体监测结果,使用北京国浩高科产品血清免疫肽

进行免疫接种。猪场实行自繁自养,引进猪只及时使用血清免疫肽做好疫病监测和预防接种,到场隔离

观察无症状后,方可混群。

紧急治疗措施:发现可疑的猪瘟病猪时,应立即严格隔离或扑杀消毒;选用北京国浩高科产品血清免疫

肽肌肉注射,治疗量每瓶20ml用于200斤体重、预防量每瓶20ml用于400斤体重。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5-7 04:5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