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3O日龄以内雏鹅的一种以小肠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传染病,其病原已被鉴定为一种雏鹅新的腺病毒。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教授等国内学者对该病进行了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观察、病原特性分析、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形态学发展规律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对该病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2002年6月份,在黑龙江省孙吴县鹅群中发生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而且形成地方流行。现将本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2年6~ 7月份,黑龙江省孙吴县有些养殖户从外省购入鹅种蛋孵化后,共有12个鹅群相继发生了鹅新型病素性肠炎,而且形成地方流行。大至32日龄的鹅,小至5日龄的雏鹅,无论日龄大小都有发病。但日龄越小对雏鹅新型病素性肠炎越敏感,且死亡率相对较高。12个鹅群总共约1.5万只鹅,发病率为75%,死亡率为89.5%。鹅群发病后,分别采用各种抗生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抗小鹅瘟血清治疗均无效。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沉郁、食欲降低、饮水量增加。发病初期排白色粪便,后期拉呈水样黄色或绿色粪便,病鹅蹲伏甚至瘫痪,食欲降低或废绝,重症则出现死亡。有的病鹅一出现瘫痪现象不久即死亡。最急性型见于3~ 7
日龄雏鹅,一发病即昏睡死亡:急性型多于8~ 15日龄发病,临床症状为嗜睡、腹泻、呼吸困难、喙端色暗,濒死进而腿瘫抽搐、以喙端触地、昏睡而死,病程3~ 5 d:慢性型15日龄以上者多发,临床症状为精神不振、衰弱消瘦、间歇性腹泻、衰竭死亡,幸存者发育不良。
3 病理变化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消化道。病变特点,最急性者主要可见肠粘膜严重出血:急性者主要可见尸体脱水、心肌松弛、小肠段出现纤维素性环死性肠炎的“香肠样”病理变化,触之坚实(与小鹅瘟极其相似),最长达10 cm以上。皮下充血出血,胸肌腿肌出血呈暗红色,胆囊膨满肿胀,肝肾淤血呈暗红色。脾脏肿大,胰腺肿大,盲肠、扁桃体出血。有的病例,腺圈 蔓!塑胃乳头、十二指肠和腺胃交接处出血。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
无菌取发病鹅肝、脾、心血,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和5%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置37℃ 恒温箱中培养24 h,均未见细菌生长。
4.2 病毒分离
无菌取病鹅肝、脾组织,置灭菌研钵中,剪碎、研磨至匀浆后按1:10加入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按每毫升生理盐水中加入20001U庆大霉素),置冰箱中反复冻融2~3次,取其上清液接种于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上作为实验组,接种后置37~C恒温箱中培养。同时设不加入分离毒素的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继续培养。实验组在接种后36~48h出现细胞病变,
无菌收取死亡细胞培养液,待检。对照组继续培养置96h细胞无变化。
4.3 中和实验
在长满单层的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上, 取培养36~48h出现细胞病变的细胞培养液,用已知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阳性血清(由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提供)做中和实验(实验组),并设置不加入阳性血清的细胞培养组为对照组继续培养。结果实验组不出现细胞病变, 对照组出现细胞病变。康复鹅血清与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阳性血清同样具有特异
性抑制作用。证明此分离物是腺病毒。
5 防治措施
目前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尚无有效的治疗用化学药物。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种鹅或种蛋,有该病存在的地区主要是使用疫苗进行免疫以及使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
5.1 疫苗免疫
5.1.1 种鹅免疫 在种鹅开产前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一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由黑龙江省兽医卫生防疫站提供)进行2次免疫,在5~6个月内能够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预防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最为有效的方法。
5.1.2 雏鹅免疫 对刚孵出的1日龄雏鹅,使用“雏鹅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