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6|回复: 0

猪拉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4 09: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猪拉稀的原因和防治
(哈尔滨中科  吴迪)
猪腹泻的发病机理较复杂,有单一因素也有多因素联合作用发病。它涉及到疾病、饲养管理及营养、环境和遗传等方面。但总的来说,猪的腹泻可分成两大类: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传染性因素主要是指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或神经调节机能不健全,导致猪对日粮抗原过敏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引起的腹泻;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营养元素缺乏、应激因素以及由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一、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或神经调节机能不健全引发的腹泻
  基于仔猪的生理特点,其胃酸及各种消化酶类分泌不足,将影响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引发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由于其神经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可引起应激性腹泻。此外由于其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易引发或继发其他疾病,导致腹泻。
  预防措施:饲料中添加第四代益生素--活菌中药发酵制剂。    ①可以降低胃肠道pH值,提高消化酶活性。
  ②杀菌抑菌。
  ③调控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平衡。
④降低猪舍内的氨气浓度。
  要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应激。仔猪断奶时采取去母留仔的方法,仔猪留在原圈饲养一周;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等。
  二、营养过敏性腹泻
  由于仔猪饲料多为玉米+豆粕型日粮,其中含有能引起仔猪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大豆球蛋白、大豆半球蛋白等。这些物质当仔猪首次采食后,刺激免疫系统处于待发的非耐受状态,当第二次接受同样抗原时,机体马上产生超敏反应(即迟发性过敏反应),造成肠道绒毛高度降低,绒毛萎缩脱落,消化酶的活性与浓度降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导致腹泻的发生。
  营养过敏性腹泻预防:①在仔猪断奶前的诱食补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使仔猪提前对大豆蛋白产生适应性(但这种豆粕必须是膨化过的),②在日粮中添加活菌微生态中药发酵制剂,预防小肠绒毛萎缩或脱落。
  三、抗营养因子性腹泻
  因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脲酶,其中前者在小肠中与胰蛋白酶结合成不可逆性的非活性复合体,使胰蛋白酶失去分解蛋白质的作用,导致蛋白质进入大肠后未被消化吸收而腐败发酵,引起仔猪腹泻;后者在小肠中把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尿素水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使得尿素循环中的氨浓度增高,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肠道内渗透压升高引起仔猪腹泻。
  抗营养因子性腹泻的预防:将生大豆用膨化挤压产生的高温“煮熟”,不破坏抗营养因子和过敏物质,但提高了香味和适口性。
  四、营养缺乏性腹泻
  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时,会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营养缺乏性腹泻的预防: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硒,7日龄的诱食补料要用营养均衡的全价料。
  五、微生物区系变化引起的腹泻
  仔猪在哺乳期间建立了良好的微生物区系,有利于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紊乱与腹泻,这主要是乳酸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作用。乳酸菌的生长最适宜于酸性环境。仔猪断奶后,乳糖来源终止,乳酸生成减少。此时的盐酸分泌仍很少,而饲料中的蛋白质、无机盐阳离子与之结合,失去一部分原来就不足的盐酸,使胃内PH值升高,乳酸菌逐渐减少,大肠杆菌等大量增殖,导致胃肠内微生物平衡发生变化,引起腹泻发生。
  微生物区系变化引起腹泻的预防:饲料中添加第四代益生素--活菌中药发酵微生态制剂,给猪的肠道补充大量的活性乳酸菌,乳酸菌进入肠道后会大量繁殖,并产酸大量的乳酸,形成了肠道的酸性环境,由于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杆菌都不易在酸性环境中繁殖和滋生,因此达到了抑制病原菌繁殖和滋生的目的。  六、仔猪黄痢、白痢
  仔猪黄痢又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国外叫新生仔猪腹泻,是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以腹泻、排出黄色黏液状的粪便为特征。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0日龄~30日龄仔猪的一种常发病、多发病。
  黄痢的诊断:被污染的环境、母猪的乳头和感染的仔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经消化道传播,最早见于生后8小时~12小时,3日龄以内感染的病情较重,1周龄以后感染的病情较缓和,2周龄~3周龄的仔猪也有发生本病的。
  临床症状:急性发病仔猪精神沉郁,全身衰弱,迅速死亡,继之其他仔猪相继腹泻,排出水样粪,呈黄色或黄白色,混有凝乳状小片和小气泡,带腥臭味,肛门失禁,捕捉时由于仔猪挣扎、鸣叫,常从肛门冒出黄色稀粪。
  剖检病变:病猪尸体被毛粗乱,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黏膜、肌肉和皮肤苍白。胃内充满黄色凝乳块,有酸臭味,胃黏膜水肿,胃底呈暗红色,小肠各段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肿,尤以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严重。心脏扩张,心肌松弛,肺显著水肿,切面流出泡沫状液体。
  白痢的诊断 本病通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最多见。
  临床症状:发病前吮奶不积极,拉出粒状的兔子屎,经半天至1天出现典型症状,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糨糊状粪便为特征,有腥臭味。
  剖检:结肠内食物呈灰白色的糨糊状或油膏状,胃内有大量气体,肠黏膜充血、出血,有的肠壁薄而透明。本病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很低。
  黄痢、白痢的预防:
①加强产房的卫生工作,粪便立即清理,上床母猪必须消毒洗澡,给母猪喂优质原料生产的饲料,临产时擦拭母猪乳头,并挤掉每个乳头中少许乳汁。冬季提高产房温度,接产工具必须消毒。
②日粮中添加活菌中药发酵制剂,控制大肠杆菌的生存环境,抑制其繁殖和滋生。
  ③给母猪接种大肠杆菌疫苗。
  ④在仔猪出生时口服益生素,连续7天。
  ⑤加强产房的饲养管理,防止母猪高烧、便秘。
  ⑥全进全出,产房工作人员不要随意流动,职工不吃外购猪肉食品。
  黄痢、白痢的治疗:
①一旦发生本病,首要关键是添加活菌发酵中药制剂,迅速调整肠道的PH值,抑制大肠杆菌的活力。
②其次是补液,补液处方:生理盐水150ml,5%葡萄糖100ml,5%碳酸氢钠30m1,青霉素80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
  常用药:猪源康、清瘟猪肽、肠速康、痢菌净、氟呱酸、口服链霉素、泻痢停、庆大霉素、黄连素。
  七、红痢
  猪梭菌性肠炎,又名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仔猪肠毒血症,俗称仔猪红痢。
  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以排出红色带血的稀粪和病程短、死亡率高为特征。
  本病的病原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或称C型魏氏梭菌)。
  诊断要点:本病多发生于1日龄~3日龄的新生仔猪,4日龄~7日龄的仔猪即使发病,症状也较轻微。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剖检变化:主要发生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空肠病变部分的绒毛坏死。
  预防:同仔猪黄痢、白痢,要搞好卫生工作,定期消毒。接生时给母猪擦拭乳头并消毒,可减少本病的发生与传播。
  疫苗接种:在母猪分娩前一个月注射一次红痢菌苗。
  治疗:药物治疗意义不大,抗猪梭菌性肠炎高免血清有一定的效果。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qq咨询:759509052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6-6 01:02,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