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42|回复: 2

[资料] 鸡球虫病(Coccidiosis in Chicken)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 23: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鸡球虫病(Coccidiosis in Chicken)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据统计,美国在19511960年因禽球虫病损失4700万美元;英国每年在养鸡业上至少要花费550万英镑(其中大约有一半系用防治球虫病的药费)。从世界范围来看,鸡球虫病每年能造成6000万至1.2亿美元的损失。我国虽无精确的统计,但从局部零散的资料来看,每年因鸡球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目也是相当可观的。尽管现代在防治、营养、管理和遗传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鸡球虫病仍然是最普遍的鸡病之一。因而,目前用于药物预防的费用,在美国已超过9000万美元,全世界将超过3亿美元。
(一)、病原
鸡球虫是一种原虫,分类学上隶属于原生动物亚界,顶器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即1.堆型艾美耳球虫(Eirneria acervulina),2.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3.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4.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5.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6.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7.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8.早熟艾美耳球虫( E.praecor)9.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10.E.beachi11.E.johnsoni12.E.tyzzeri13.E.sporadica。前述19种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1013种的独立性不少学者认为是可疑的。我国何承德、张朝聘(1959)报道西安市发现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和缓艾美耳球虫;甘肃(1960)记载兰州市有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及和缓艾美耳球虫;熊大仕、林昆华(1965)报告北京存在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哈氏艾美耳球虫6种;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寄生虫学教研组(1977)报道北京地区除上述6种外,还有毒害艾美耳球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1978)报告上海市危害鸡较严重的有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4种;陈淑玉等(1978)报道华南地区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最为常见;白启(1981)报道广州地区鸡球虫有9个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哈氏艾美耳球虫,作者还报道兰州除上述9种外,还存在等孢属球虫;任熙宇等(1990)报道江苏省鸡球虫种类有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9种。
1989年史天卫等对上海地区鸡球虫的初步调查,结果发现有以下6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
王善志(1980)报道了乌鲁本齐地区鸡球虫种类,作者以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收集鸡球虫卵囊,对未孢子发育和孢子发育完成的卵囊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量度。结果发现乌鲁术齐地区鸡存在有7种艾美耳球虫,即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及堆型艾美耳球虫。
白启(1981)对兰州地区鸡球虫虫种调查,采用混合卵囊感染法及纯种卵囊感染法。用下列5项指标进行仔细观测:卵囊特征(包括卵囊形状、大小及颜色,极体数目、位置和形状,孢子囊的形状及大小,内、外残体的有无);潜隐期(纯种确定到小时);卵囊孢子化时间(即卵囊具有感染性的最短时间,纯种系在28℃±1℃温度下,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培养不同时间,用感染雏鸡所测定);寄生部位(刮取死亡和扑杀试验鸡各肠段的粘膜镜检);肠管的肉眼病变(把死亡和扑杀试验雏鸡与未感染对照雏鸡进行剖检对比)。
通过混合卯囊感染试验,共鉴定出球虫210个种:堆型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和Isospora sp.
世界上大多数学者新公认的艾美耳属的9个种,除哈氏及毒害2个种外,其他7个种均分离出了单一种,对每一个种都作了反复感染试验和上述5项指标的仔细观测。等孢属Isospora一个种的分离和传递试验尚未成功,仅作了形态学方面的观测。
王世钧等(1980)报道了齐齐哈尔市郊区和富裕县城区鸡球虫种类有早熟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柔嫩艾美耳球虫和等孢属球虫未定种(IsospOra sp.)。
左仰贤等(1986)对云南省不同地理条件的8个地、州的8个县、市的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9种球虫:即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鸡等孢球虫Isospora gallinac)。鸡等孢球虫,调查结果发现有1.6%的感染率。虽然Levine (1973)Pelferdy (1974)等怀疑此种不是鸡的真寄生虫.而是麻雀等野鸟的拉氏等孢球虫,我们经过与I.laeazei卵囊初步测量比较观察,认为两者卵囊是有差别的。
张宝祥等(1986)从陕西省8个县(市)采集了400份粪样,在实验室对每种均进行单卵囊感染分离出纯种卵囊,经形态学、孢子化时间、潜隐期、寄生部位和病理学观察等几项指标测定后,认定陕西省的家鸡共有28种球虫,它们是: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和拉氏等孢子球虫(Isospora lacazei)。
杨春生(1986)报道了银川地区鸡球虫虫种有以下7:柔嫩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等孢属球虫(Isospora sp.)。
陈刚等(1990)报道了于198935月,用粪检法对西宁地区成年鸡进行了球虫种类的调查,共查到艾美耳属球虫6种,即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和布氏艾美耳球虫,一种艾美耳属未定种及一个等孢属卵囊。
根据现有虫种调查资料的初步汇总,9种鸡的艾美耳属球虫在我国均存在,其中6种分布较广,虫种和分布情况如下。
1.堆型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山东、广西、昆明、陕西、福州、银川、上海、云南。
2.布氏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兰州、广州、广西、云南。
3.哈氏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山东。
4.巨型艾黄耳球虫分布于北京、山西、乌鲁木齐、兰州、广州、黑龙江、山东、广西、昆明、陕西、福州、云南、银川、上海。
5.和缓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山西、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黑龙江、山东、广西、昆明、陕西、福州、云南、银川。
6.变位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兰州、广州、广西、陕西、云南、上海。
7.毒害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黑龙江、山东、广西、昆明、陕西、云南、银川、上海。
8.早熟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黑龙江、广西、昆明、陕西、云南、银川、上海。
9.柔嫩艾美耳球虫分布于北京、乌鲁木齐、兰州、广州、江苏、黑龙江、山东、广西、昆明、陕西、福州、云南、银川、上海。
另外,在兰州、广州、齐齐哈尔、陕西、云南、银川等地的鸡粪中查出等孢属球虫,少数作者定名为拉氏等孢球虫(Isospora lacazei),到目前还没有可靠证据能证明其为鸡的寄生性球虫(黄兵,1990年)。
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和国际间来往的频繁,尤其是鸡及其产品作为重要的家畜品种和贸易对象,这就会使任何一种鸡球虫都可能成为世界性的。现把我国发现的9种球虫的形态特点分述如下。
1.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 Tyzzer1929
寄生部位:通常寄生于于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皮细胞内,个别情况下可延及小肠后部。
形态:卵囊中等大小,卵圆形,其量度最大的为22.5um×16.75um,最小的为15um×12.5um,平均大小为18.8um×14.5um。卵囊无色。卵囊壁呈淡绿黄色,厚度为1.0um。卵囊窄端的内膜变薄,比周围部分稍低陷,与之相应的外膜亦下陷,构成浅碟状。初排出的卵囊,原生质团为圆形,边缘平整。卵囊内空隙较小。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圆形细胞的时间,最早和大多数为15h左右,最晚为18h。极体出现在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圆形细胞时,位于卵囊的窄端,多为圆形,少数为浅碟状;多为1个(占75%左右),少数为2个,并列配置,析光性强。孢子形成最早时间为19.5h.最晚和大多数是24h。孢了囊的大小为7.510.5um×4.55.0um,平均为9.7um×5.0um。无内外残体。潜隐期为4天。
2.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 Levine1942
寄生部位:小肠后段和直肠的上皮细胞内。
形态:较大型的卵囊,仅次于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圆形,量度最大的为28um×21um,最小的为17.5um×15.75um,平均大小为22.6um×18.5um。卵囊壁光滑,无卵膜孔,有一极体。孢子囊呈长卵圆形,有斯氏体,并有内残体,无外残体(白启1981)。完成孢子发育的最早时间为19h
3.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 Levine1938
寄生部位:小肠前段上皮细胞内。
形态:卵囊中等大小,呈宽卵圆形,大小为15.520um×14.518.5um,平均为17.68um×15.78um。无色,卵囊壁呈淡黄绿色,厚l.0um。原生质团呈圆形,边缘平整。卵囊内空隙比堆型艾美耳球虫的小。但比和缓艾美耳球虫的大。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的时间最早为14.5h,最晚为17.5h。细胞初为圆形,边缘平整。有一个圆形极体,位于孢于囊之间或卵囊侧面,少数位于卵囊窄端偏下方,其出现时间大多数卵囊是在其中的圆形细胞变为椭圆形时,少数出现在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圆形细胞时。孢子形成的最早时间为23.5h,最晚和多数是在27h.,孢子囊的量度为7.510.5un×5urn,平均为9.1um×5um。潜隐期为6天。
4.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 Tyzzer1929
寄生部位:小肠中段上皮细胞内。
形态:大型卵囊,宽卵圆形,一端圆钝,一端较窄。其量度最大的达40um×33um,最小的为21.75um ×17.5um,平均为30.76um×23.9um,常见的为30um×22.5um。卵囊呈黄褐色,卵囊壁淡黄色,厚度为0.75um。初排出的卵囊,其原生质团为圆形,边缘整齐。卵囊内空隙大,卵囊窄端的虑膜变薄,比周围稍低陷,与之相对应的外膜亦稍下陷,呈浅碟状。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的时间,最早为23.5h.,最晚为32.5h,细胞初为圆形,周缘平滑,极体出现在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时,折光性强,呈圆形,位于卵囊窄端,大多数为1个(约占50%),2个的较少,3个的最少;出现2个或3个极体时,其排列不规律。孢子发育完成的时间最早为28.5h,最晚为48.5h,多数在48h左右。孢子囊的量度最大为17.5um×7.5um,最小的11.75um×5.75um,平均为15.6um×7.0urn。未见有内外残体。卵囊经15.5h培养和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之前,卵囊内外膜呈现波浪状皱曲,外膜尤明显;初期在钝端较明显,逐渐向窄端发展。潜隐期为6天。
5.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 Edgar et Siebold1964
寄生部位:小肠前段和中段的上皮细胞内。
形态:为小型卵囊,大多呈卵圆形,也有呈椭圆形的。少数卵囊窄端囊壁变薄,变薄部位的边缘稍稍隆起,中间凹陷若缺口。量度最大为19.25um×14.87um,最小为10.5um×9.62um,平均为14.33um×11.75um。极体12个,偶见有3个的,排列在卵囊窄端的边缘。少数卵囊内有1个不规则的或呈圆形的外残体,偶尔也有2个的。孢子囊为长椭圆形。有斯氏体,并且有1个不太清晰的内残体。完成孢子发育的时间最早为11.5h。潜隐期为93h
6.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 Tyzzer.1929
寄生部位:小肠前半部上皮细胞内。
形态:为小型卵囊,近圆形,量度最大的为19.5um×17.0um,最小的为12. 75um×12.5um,平均大小为15.34um×14.3um。卵囊无色,卵囊壁淡绿黄色,厚度为1.0um,少数卵囊壁较厚,可达1.25um。初排出的卵囊,其原生质团成球形,边缘平滑,充满卵囊内,几乎不留空隙。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的时间,最早为15h左右,最晚和大多数为18.5h。细胞初为圆形,周边平整。极体出现在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圆形细胞时,由于4个细胞几乎填满卵囊内,极体常不易发现。极体为1个,折光性强,多为圆形,少数呈浅碟状,位于卵囊的一端。孢子发育完成的最早时间为23.5h,最晚为26h.大多数是在2424.5h。孢子囊量度最大的为10um×5um,最小的为7um×5um,平均为8.72urn×5um。无内外残体。潜隐期为5天。
7.毒害艾美耳珠虫E.necatrix Johnson1930
寄生部位:裂殖生殖主要在卵黄蒂前后的小肠段上皮细胞内,配子生殖则在盲肠上皮细胞内。
形态:卵囊为中等大小,卵圆形+量度最大的为21.0um×17.5um,最小的为14.0um×10.25um,平均天小为16.59um×13.5um。卵囊壁光滑,卵囊内空隙小。极体1个,少数有2个的。孢子囊为长卵圆形,有一斯氏体。无内外残体。完成抱子发育的时间约18h。潜隐期为6天。
8.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 Johnsn1930
寄生部位:小肠前1/3部分上皮细胞内。
形态:卵囊较大,大多数为椭圆形,其次为卵圆形。少数近圆形,量度最大为25um×18.25um,最小为20um×17. 5um,平均21.75um×17.73um。卵囊无色,卵囊壁淡绿黄色,厚度为1.0um。厚生质团圆形,边缘平整。卵囊内的空隙小,但比E.mitis如球虫的稍大。厚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的时间,最早为17.5h,最晚为23.5h,多数在17. 5h左右。4个细胞初为圆形,周缘光滑。极体1个,圆形,折光性强,出现在厚生质团分裂为4个圆形细胞时,大多位于孢子囊之间,少数在卵囊一端偏下方。完成孢子发育的时间,最早为23.5h,最晚为38.5h,大多数在27h左右。孢子囊的大小为1015um×5.257.5um,平均为11.8um×6.4um。无内外残体。潜隐期为4天。
9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 Railliet et Lucet1891Fantham1909
寄生部位:盲肠及其附近肠道上皮细胞内。
形态:卵囊较大,多数为宽卵圆形,一端稍窄,步数呈椭圆形,其量度最大为25un×20um,最小为20um×15um,平均大小为22.62um×18.05um。卵囊原生质团呈淡褐色,卵囊壁为溃黄绿色,厚度为1.0um。初排出的卵囊,原生质团膜边缘凹凸不平,卵囊内空隙较大。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细胞的昂早时间为15h,最晚为19.5h,大多数为18.5h。细胞初为多边形,边缘不平整。极体出现在原生质团分裂为4个多边形细胞时,位于卵囊的窄端,一般呈圆形,少数为浅碟状,多为1个,少数为2个,3个的最少。出现2个极体时,其在卵囊内呈并列方式排列;3个时则成三角形排列。极体折光性强。完成孢子发育的时间,最早为19.5h,最晚为30.5h,大多数在27h。孢子囊的量度,最大选12.75um×6.75um,最小的为7.5um×upm,平均为11.47urn×6.23um。无内外残体。潜隐期为7天。
国外有些学者对哈氏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的独立性有怀疑。我国未见有对该两种球虫作深入研究的报道。
(二)、病原生物学特性
我国对致病力强的几种鸡球虫(如柔嫩艾美耳球空、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生物学特性做了一些较深入的研究工作,如在鸡胚培养,细胞培养,早熟虫株的选育,超徽结构等;同时,在鸡球虫病防治方面进行了不少的工作;在鸡球虫病免疫和虫苗的研制和应用方面,近几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
柔嫩艾美耳球虫
韩志华等进行了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细胞培养的观察。作者在鸡肾细胞内培养结果发现:子孢了接种后第2天已全部钻进细胞呈现出轻微收缩运动,表面折光透明。第34天,被侵害的细胞部分明显膨胀。第5天观察到第1代裂殖体,排列成菜花状,并释放大量裂殖子,裂殖子呈放射状排列。第6天出现第2代裂殖体。第7天已形成大小配子体。第9天见到卵圆形的卵囊。3次试验结果相同。子孢子发育成卵囊后,肾细胞开始衰老变形,部分细胞脱落,有些形成空泡。
细胞培养中发育成的卵囊,孢子化后接种1日龄来航鸡。接种后第6天,雏鸡排血便。第7天进行粪检,发现柔嫩艾羹耳球虫卵囊。
另外作者还指出,经41℃培养9天的孢子化卵囊不能感染雏鸡。
吕文顺等(1984),用体外脱囊的球虫子孢子5×l0410×l04个接种911日龄鸡胚的尿囊腔中,进行柔嫩艾美耳球虫在鸡胚培养中内生性发育史的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球虫在绒毛尿囊膜(CAM)细胞内完成了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个发育阶段,出现第123代裂殖体和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以及卵囊,像在鸡肠黏膜上皮细胞内一样完成全部内生发育史。成熟的卵囊最早出现于144h,然后逐渐增多,到192h不仅在CAM上可见到密集的大量卵囊,在尿囊液和尿酸盐沉淀物中也可以获得集聚成堆的卵囊。培养获得的卵囊在形态学上完全符合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特征。卵囊经孢子发育完成后仍具有感染雏鸡的能力,并可经鸡胚连续传代。
李泳等(1985)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的全过程,描述了雄配予体和雌配子体生殖过程超微结构的变化。雄配子体经过核分裂,细胞质膜内陷切割细胞质,细胞核迁移,支链淀粉粒形成,鞭毛体突起,配子躯干和鞭毛形成,最后雄配子成熟,离开雄配子体残余。雌配子体经过内质网折叠,形成大量的内质网池,产生壁形成体Ⅰ和Ⅱ,雌配子从不规则的椭圆形发展到卵圆形,受精后,卵囊壁形成,壁形成体消失。
张振岚等(1990)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发现裂殖生殖过程是裂殖子或滋养体的核经多次分裂后彤戚多核体或称新生裂殖体。新形成的核被有双层膜,每个核具有一个明显的核仁。初生裂殖体从切面上看,有许多由单个限制膜构成的裂缝或裂隙,似乎把多核体分成许多块;有些裂隙或裂缝与裂殖体表面的限制膜相连,似乎由表面的限制膜内陷而形成。在这些裂隙处和在多核体的表面一样也可形成囊状突起,并逐渐延长而形成裂殖子。新生裂殖子脱离母体时,其后端形成一电子密度增强的环,谓之后极环。成熟的裂殖子的形态有细条形到矮胖形,日不同代之间无明显差异。它们均被有一层由外膜和内膜复合体构成的表皮,以及类锥体、极环、微线粒、棒状体和膜下微管构成的顶端复合体。配子生殖过程是小配子细胞较大配子细胞小,被一层限制性单位膜,细胞核经多次分裂后形成多核体与裂殖生殖过程中形成的多核体的区别在于这些新形成的核均定位于配予细胞的周边,无核仁,有多个染色质团块,核质在边缘区域较浓,随后染色质向外侧集结,周边核延长并向表面隆起而形成小配子的“芽体”。在核不断向外延伸过程中,可能有一线粒体也伴随外移,因在成熟的小配子前部有一个长椭圆形而内多嵴的线粒体紧靠着核。一个成熟的小配子主要由一个长条形而电子致密的核和一个长椭圆形的线粒体构成。在其前端或顶器附着有3根鞭毛,而胞质含量很少。初生大配子细胞有一个大的核和一个呈颗粒状的浓染的核仁,被有一层限制性单位膜,胞浆内有大量内质网和线粒体,但很少或几乎没有脂肪颗粒和多糖颗粒,这两种成分在随后的发育中逐渐增多起来。大配子细胞进一步发育,胞浆中出现许多成囊颗粒Ⅱ(WFB ),高倍镜下,这些颗粒呈明暗交替的条带状结构。每个WFBⅡ颗粒均位于一围膜泡内,散布在胞浆基质中,据此很容易与新生裂殖体及小配子细胞相区别。随着大配子细胞进一步发育,除大量卵圆形的多糖颗粒增加外,另一特征就是在胞浆的边缘区域出现多个圆形致密而均匀的,但大小不等的成囊颗粒I (WFBI),它的出现标志大配子的成熟。当合子的外层限制膜分离开来,形成一环绕的胚膜,其本身又被覆一层新的限制膜时,标志卵囊形成的开始。WFBⅠ颗粒物质可能被输送到膜I和胰Ⅱ之间的区域内,随着此外层的逐渐形成胞浆内WFBⅠ逐渐减少或消失,原先所在的部位有时留下空泡。在外层形成的同时,可观察到合子的限制膜又经多次复制而形成膜Ⅲ、膜Ⅳ和本身的限制膜Ⅴ。WFBⅡ颗粒物质就可能被输送到膜Ⅲ和膜Ⅳ之间的区域内。WFBⅠ和WFBⅡ分别构成卵囊壁的内外层最初在形态上呈现不均匀状态,且厚度上也不一致,后经进一步融合、浓缩而构成电子致密度高的外层和电子致密度稍低的内层。
翁亚彪等(1992)进行了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形成阶段的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发现,小配子体的发育是在盲肠上皮细胞核上方进行。发育早期,核经多次分裂成数个小核,小核无核仁,染色质边聚,并移至小配子体边缘,延长并向带虫空泡突起,成为小配子的核。同时,中心粒变为基体,鞭毛从基体发出。小配子具有3根鞭毛。大配子体的发育则是在盲肠上皮细胞核的下方进行。早期大配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外被限制膜,膜周围有许多细丝状的微绒毛物。这些微绒毛状物横切面呈小点状,纵切面呈丝状,并与大配子相连。大配子内有两种成囊颗粒,成囊颗粒Ⅰ质地均匀致密,强嗜饿酸性;成囊颗粒Ⅱ由细丝状物盘曲、折叠而成。成熟的大配子内含多量的多糖颗粒、一些小管、酯类包含体和半透明空泡,核位于中央。
朱彦鹏、华兰英(1991)报道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早熟培育及其免疫原性试验。作者从我国河北省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虫株中发现了132144h成熟的早熟虫株,随后进行了早熟虫株的培养,并对其致病力和免疫原性作了研究。结果发现:1)在整个早熟培育过程中,感染250030000个卵囊的鸡均来呈现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任何临诊症状,剖检时除个别鸡的盲肠特膜上出现极轻微的粘膜肥厚和偶见小点出血外,未发现其他病理变化。(2)分别接种第22代和第23代早熟培育虫株卵囊2×104个的试验鸡,接种后既未出现任何临诊症状,亦未发生死亡。而分别接种原始虫株卵囊5×103l×l04个的试验鸡,在接种后第5和第6天分别死亡2只和4只。剖检见盲肠病变记分均达到4分。说明早熟培育的虫株的致病力远比原始虫株低。(3)早熟培育的虫株免疫接种的鸡,于接种后的第17天,口服攻击感染原始虫株的孢子化卵囊5×104个,根据免疫接种后和攻击感染后试验鸡的死亡和盲肠病变记分来评价,证明早熟培育虫株已完全丧失了免疫原性。作者认为采用旱熟培育达到使球虫株的潜隐期逐渐缩短或使其致病力减弱的目的并非十分困难,但为保持早熟虫株原来的免疫原性却不是很容易的,尚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翁亚彪等(1992)应用单卵囊分离技术获得纯种柔嫩艾美耳球虫纯种(广州株)卵囊,进行柔嫩艾美耳球虫早熟虫株的选育。试验结果表明,对该虫株进行8代的早熟选育,获得了一个潜隐期为120h的早熟虫株。以此早熟虫株感染雏鸡,感染量为每只10万个孢子化卵囊,临诊上不出现症状和病变;感染量提高到20万个时,也仅见盲肠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这表明该早熟虫株的致病力已明显降低。每只雏鸡经口免疫接种该虫株5000个孢子化卵囊,7天后用8万个原代孢子化卵囊攻击,免疫鸡不发病,剖检见盲肠不呈现病变。说明该早熟虫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谢明权等(1992)12种脱囊液进行厂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脱囊比较试验,脱囊温度均为40℃。结果说明:0.25%胰酶加0.75%,胆盐脱囊4560min,子孢子脱囊率达85%97%0.25%胰酶加5%鸡胆汁脱囊7590rnin,脱囊率达65%95%0.25%胰酶加5%猪胆汁,脱囊7590rmn,脱囊率为91%96%0.25%胰酶加5%猪胆汁,脱囊90min105min,脱囊率达51%75%0.25%胰酶加10%猪肝汁,脱囊90min,脱囊率达89%97%。其余的脱囊液如0.25%胰酶加5% OP-100.25%胰酶加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5%胰酶加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5%胰酶加10%土耳其红油等7种均无脱囊效果。经上述5种脱囊液脱囊的子孢子接种,鸡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接种后24h用甲醇固定,子孢子染色法快速染色,再在高倍镜下(400倍)计算各组子孢子穿入细胞的数量,结果平均每个视野数分别为34.6533.6232.6533.3234.1条,无显著差异。证明上述5种脱囊液脱囊的子饱子具有很好的活性。上述结果还说明,在子孢子脱囊液中,胰酶是不可缺少的成分。胰酶加胆盐,脱囊力量强。猪胆汁和鸡胆汁与胰酶合用也有很好的脱囊效果,但消化时间需延长,而且高浓度的猪、鸡胆汁(10%)优于低浓度的猪、鸡胆汁(5%)。pH(6.7)的脱囊液优于pH高的脱囊液。
陈淑玉等(1980)报道了一个简便易行的鸡球虫的单卵囊分离和感染法及其在种的鉴定上的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球虫单卵囊的分离方法,即用干净的滴管,吸取在2%重铬酸钾溶液中已培养47天的孢子化卵囊1小滴于载玻片上,并加l滴生理盐水稀释,使在低倍镜下观察时,一个视野中只有12个卵囊,以便于分离。然后在显微镜下,右手持玻璃毛细吸管,当毛细喷管的尖端正对视野中一个卵囊时,将吸管向卵囊伸过去。由于毛细管现象,卵囊随水分上升到毛细管内。随后把毛细吸管中的液体,吹落到铺有琼脂薄膜的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观察,确认是1个卵囊时,单卵囊分离即告完毕。用细的解剖针在含有单卵囊的小液滴玻片上的琼脂薄膜周围划出,以小液滴为中心,将前后左右的琼脂薄膜折叠覆盖起来,喂给1日龄鸡。感染后的雏鸡隔离饲养,并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每天检查粪便,观察结果。试验感染14只雏鸡,结果有9只雏鸡于感染后58天,在粪检中找到卵囊,成功率为64.3%
对所分离出的单一种,进行了重复感染试验,观测了卵囊特征、潜隐期、孢子化时间、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就可用于球虫种类的鉴定。
殷佩云等(1980)也报道了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其操作方法与陈淑玉等(1980)基本相似,也取得好的结果。
白启(1980)报道鸡艾美耳球虫单一种分离方法的探讨。文中提出鸡球虫种的鉴定需分离感单一种,再结合其他的几项生物学特性方能准确可靠。这几项生物学特性包括(l)潜隐期(preparent perid);(2)孢子化时间;(3)寄生部位、特殊病变及其形态特征。
近年来,有许多试验证明艾美耳属的几种鸡球虫可以体外培养,把人工脱囊的球虫子孢子接种于鸡胚尿囊腔中或鸡肾细胞培养物上,能够完成整个内生性发育。这种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抗球虫药物的评价、免疫学和球虫发育形态的研究等方面。
赵开元等(1985)报道了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体外脱囊试验及其对鸡胚感染力的观察。作者用离心洗净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用4%的次氯酸钠液杀菌30min,然后,加少许PBS液,倒入玻璃乳钵中轻轻研磨。经研磨20min,卵囊破碎率可达88.8%90%30min可达90%96%以上。
游离出来的孢子囊用1%胰酶加5%鸡胆汁溶液,在40℃水溶中孵育2h,子孢予脱囊率可达92.6%。鉴于鸡胆汁产量小,曾用牛、羊胆汁进行试验,结果证明,子孢子脱囊率分别达70.6%65.4%,还不如鸡胆汁效果。
1%胰酶加5%鸡胆汁脱囊的子孢子对鸡有感染力。将子孢子接种于鸡胚尿囊腔中,在40℃下孵化7天,子孢子在绒毛尿囊膜细胞中完成了全部内生性发育,最后形成第2代卵囊。经检查,卵囊形成后不仅局限在绒毛尿囊膜细胞内,也可游离到尿囊液中。
张勤等(1980)应用柔嫩艾美耳球虫(保定株)进行了鸡胚传代致弱培育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包括(1)鸡胚内的发育;(2)鸡胚传代株的建立和第35代鸡胚传代株的致病力;(3)免疫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保定株)经鸡胚传38代后,又通过小鸡繁殖了一次,接着连续通过鸡胚传到47代。在传代过程中观察了柔嫩艾美耳球虫在鸡胚内发育的各阶段,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柔嫩艾美耳球虫在鸡胚内的卵囊产量和回收卵囊的孢子形成率随传代经过逐渐增高,终于显示出对鸡胚的良好“适应”。
在鸡胚内传了35代的柔嫩艾美耳球虫鸡胚传代株跟未经传代的原始虫株比较,传代株对鸡胚和小鸡的致病力,尤其是对小鸡的致病力显著地降低了。投给104个鸡胚传代株卵囊的小鸡经3周后以6 ×104个未经传代的原始虫株攻击,显示出有高度的保护作用。
Long (1965)首次完成用脱囊的柔嫩艾羹耳球虫子孢子,感染鸡胚成功之后,国内外的学者相继用他的方法或略加改进,成功地进行了多种鸡艾美耳球虫的鸡胚培养。但Long的方法获得的子孢子悬浮液中,粪渣等杂质较多,虽然对鸡胚的感染影响不大,但不适于进行球虫免疫学、组织培养和生化分析。因此提纯有活力的球虫子孢子,是进行上述试验研究的基础。
田广孚、田增义(1989)进行了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提纯试验。作者崩DEAE纤维素(DF52)柱层析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的粗提悬浮液,纤维素柱高5cm,直径2cmpH8.0甘氨酸缓冲液作为洗脱液。流速为4ml/min,每个集份10ml16集份以后再未观察到子抱子。子孢子回收率为62.94%。纯化后的子孢子悬浮液杂质极少,达到了纯化的目的。显微镜下可看到纯化后的子孢子蠕动。
蒋建林等(1994)用改进的DEAE-Cellulose 52柱层法纯化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纤维素柱高5cm,管的直径1.6cm,洗脱液为pH8.0 Tris-Hel等渗缓冲液,流速为1ml/min,得到了极纯的子孢子,且子孢子运动性好,回收率在63%以上。作者认为子孢子之所以能用DEAE-Cellulose 52来纯化,是因为子孢子的运动和电荷差异摆脱了DE-52的离子交换吸附,并且体积小,能通过纤维素形成的筛网,而卵囊、卵囊壁、孢子囊、孢子囊壁及其他一些有机物却被纤维素网挡住和离子交换吸附上去了,于是只有子孢子被洗脱下来。
翁亚彪等(1992)通过经口感染的方法,使每只鸡感染10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然后观察感染鸡的血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感染鸡的红细胞数于感染后第4天开始降低,第5天降到147.35/mm3(感染前为296.09/mm3),笫6天后逐渐回升,第10天时恢复到感染前的水平。凝血细胞数在感染前为2.60/mm3,感染后第56天有所减少,分别为2.06/mm32.19/mm3。白细胞总数感染前为3.38/mm3,感染后第4天开始升高,第8天高达4.05/mm3,第10天后逐日回降。在白细胞分类中,异嗜性白细胞的比例感染前为24.6%,感染后第5天增至31.7%;而淋巴细胞感染前为64.4%.感染后第5天则下降到54.5%;嗜酸性白细胞感染前为0.2%,感染后第4天开始增加,第10天时增至7.7%;嗜碱性白细胞为l.5%,单核细胞为5.9%,感染前后没有明显的变化。
濒死鸡的红细胞数为82/mm3,与感染前相比,降低了72.3%,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病鸡的致死原因主要是失血过多。濒死期白细胞总数为3.85/mm3,显著高于存活鸡的2.75/mm3,这与在许多疾病中,动物在濑死时白细胞数通常下降的现象有所不同。
谢明权等(1993)用纯化的孢子化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威斯康星株)和裂殖子,经用C-50超声波粉碎机处理后,进行了水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发现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有6种游离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和异亮氨酸),其中以异亮氨酸含量较高,为0.072;检出l5种水解氨基酸,其中异亮氨酸含量较高,为0.688。柔嫩艾美耳球虫第2代裂殖子检出11种游离氨基酸,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13;检出17种水解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较高为1.397
谢明权等(1992)在“不同血清在细胞培养中对球虫子孢子的活力及发育相关试验”一文中指出:采用鸡血清、小牛血清、兔血清及猪血清作球虫细胞培养的培养基成分,然后比较这4种血清(各有2种浓度:5%10%)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子孢子活力及其在细胞中发育的作用。检测指标为(a)接种后l481224h,细胞内子孢子数量差异。(b)第Ⅰ代成熟裂殖子数量变化。(c)第Ⅱ代成熟裂殖体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鸡血清培养蒸在113种指标上均高于另外3种血清,而猪血清培养基均低于别的血清;(2)5%血清与10%血清培养基在这3个指标上无显著差异;(3)予孢子在接种后4h,穿透细胞的数目达到高峰,此后有所下降。作者认为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作抗球虫药筛选,可首先选用鸡血清作培养基成分。
段嘉树、张秀云(1992)报道了次氯酸钠处理对柔搬艾美耳球虫卵囊活力的影响,用10%20%的次氯酸钠溶液对收集的新鲜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液,分别处理10min20min.然后用常规方法彻底清洗后放在2.5%重铬酸钾溶液中,置29℃温度下培养48h,观察卵囊孢子发育率。以生物统计结果表明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
有人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进行过研究,如黄兵等(1994)从现场采集分离获得的纯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后,分别以每只鸡感染1万、5万、10万和20万个的不同剂量,人工感染1013日龄的伊莎公鸡,感染后7天结束试验,最后以平均增重、死亡率和病变记分作致病力的判定指标。试验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力很强,感染10万个孢子化卵囊的死亡率为50%;感染20万个的死亡率达75%;感染5万个孢子化卵囊的平均增重极显著低于不感染对照组(P0.01)4个不同感染剂量的肠道病变记分为2.753.92
汪明等(1994)也报道了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力的试验。作者采用单卵囊分离技术从鸡场的混合卵囊中提纯出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孢子化后,按每只5万、7.5万、10.5万和20万个的不同感染量人工感染14日龄的AA肉鸡。结果致死率分别为10%20%40%50%。试验说明柔嫩艾美耳球虫是致病力很强的一种球虫。
有人研究抗球虫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影响,如张振岚等(1991)报道了尾卡巴嗪l.25×10-4能引起柔嫩艾美耳球虫裂殖生殖阶段的滋养体或初生裂殖体及裂殖子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膜结构系统和核异常变化。1.68×10-4磺胺喹啉对裂殖生殖阶段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核膜的增生复制等一系列核的异常变化;对配子生殖阶段的影响表现为Ⅰ型和Ⅱ型卵囊壁形成颗粒(WFBⅠ,WFB)的异常变化。8×10-5盐霉素对上皮内淋巴细胞(IEL)中的子孢子及黏膜中成熟裂殖子的影响表现为表皮的分离或破裂及胞浆内微线粒和多糖颗粒等的轮廓模糊。
谢明权等(1994)应用3种聚醚类抗生素和7种化学合成的抗球虫剂作用于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裂殖子30min,然后用Hank's平衡盐溶液洗去药物再接种1011日龄的鸡胚。2.5天后收集鸡胚中的卵囊,以卵囊生成数判断药物的效果。结果证明,除氨丙啉外,其余的抗球虫剂对裂殖子是有效的。各种药物的最低浓度,拉沙菌素、盐霉素、莫能霉素、杀球灵 (Diclazuril)、常山酮为10ug/ml;氯苯胍、乙羟喹酯(Decoquinate)为l00ug/ml;氯吡醇(Clopidol)500ug/ml和尼卡巴嗪为1000ug/ml可以降低裂殖子的活力,但不明显。当拉沙菌素、盐霉素、莫能霉素、杀球灵、常山酮、氯苯胍的剂量分别提高到350150120200500700ug/ml时,可以杀死裂殖子。作者还进行了药物作用方式的比较,一种是如前述的药物直接作用于裂殖子,然后接种于鸡胚;另一种是先将子孢子接种于鸡胚后3天,当柔嫩艾美耳球虫第2代裂殖体发育时,从尿囊腔注入药物。结果发现10ug/ml的常山酮对上述两种方法均有很好的抗球虫效果。10ug/ml的杀球灵或100ug/ml的氯苯胍直接作用于裂殖子时,显示出很好的效果,但在第二种方法中则未显示抗球虫效力。尼卡巴嗪在以上两种投药方法均无效。作者提出鸡胚是球虫进行体外培养的模型,然而有些药物需在鸡体内转化后方能发挥作用,故鸡胚模型作为筛选抗球虫药是有一定价值的,但真正确定药物剂量和最终确定弃留,最好在鸡体中作鉴别。
球虫的抗药性是生产中的课题,国内外不少的寄生虫学者都很注意。我国对这问题近年来也有些研究资料。
秦泽云等(1992)应用国内不同地区分离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进行了对氯苯胍和克球粉的抗药性检测。每只2周龄雏鸡感染6×104个孢子化卵囊,以美国默克公司的抗球虫指数(ACI)作为判断标准。ACI大干160,判为无抗药性;介于160120之间的,判为有部分抗药性;小于120的则判为具有抗药性。结果表明,克球粉1.25×10-43株柔嫩艾美耳球史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82141l83,说明克球多对其中一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已具有部分抗药性。氯苯胍6.6×l0-5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2068193,这表明其中2株已对氯苯胍产生抗药性,比推荐用量3.3×l0-5高出一倍已无抗球虫作用。试验结果说明国内存在球虫抗药性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调查。
孔繁瑶等(1994)对我国12个省、区的15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5种抗球虫药的抗药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 POAA)、病变记分减少率(RLS)和相对盲肠卵囊产量(ROP)3项参数指标为综合判定球虫对药物的抗药性(或敏感性),具体判定标准为,+:轻度抗药;++:中度抗药;+++:严重抗药;-:敏感。(1) POAA=(感染用药组GSR-感染不用药对照组CSR/(不感染不用药对照组GSR-感染不用药对照组CSR)×100%GSR=笼末重/笼初重。POAA50%:有抗药性;>50%:无抗药性。(2) RLS=(感染不用药对照组平均病变记分-感染用药组平均病变记分)/(感染不用药对照组平均病变记分)×100%RLS50%:无抗药性;<50%:有抗药性。(3)ROP=感染用药组平均卵囊百万数/感染不用药组平均卵囊百万数×100%ROP15%:有抗药性;<15%:无抗药性。
作者通过15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5种抗球虫药的敏感性检测,首次实验证实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抗药性在我国12个省、区普遍存在。试验提出的结论是:(1)实验证实柔嫩艾美耳球虫对莫能霉素、氨丙啉、克球粉和氯苯胍(均用推荐剂量)的抗药性在我国l2个省、区普遍存在。(2)不用地区虫株的抗药谱不同,抗性程度亦不同。多数虫株对2种或2种以上的抗球虫药有复合抗药性。(3)8株柔嫩艾美耳球虫对杀球灵(Diclazuril)均无抗药性。(4)研究制订了比较适用的检测球虫抗药性的判定方法和标准,即以POAARLSROP 3项参数指标综合判定球虫对药物的抗药性(或敏感性)。
作者在讨论中提到,对于现场鸡球虫的抗药性,币同研究者所采用的抗药性划定指标和标准不尽相同。国外采用的判定标准包括(1)卵囊产量:用药组的每克粪便的卵囊数≥50000,判为有抗药性;或用药组的卵囊总数大于或等于感染不用药对照组的5%,判为有抗药性;或当使用2倍推荐量药物时仍有卵囊产生者判为有抗药性。(2)病变评分:用药组的病变计分比感染不用药对照组减少不足50%者为有抗药性。(3)增重:用药组增重低于不感染不用药对照组增重的75%,划为有抗药性;或用药组增重不显著高于感染不用药对照组为有抗药性,高于感染不用药对照组但低于不感染不用药对照组为有部分抗药性。(4)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小于或等于50%,判为有抗药性。(5)粪便评分:用药组平均粪便计分大于或等于感染不用药对照组50%,判为有抗药性。(6)抗球虫指数:如果抗球虫指数小于120,判为有抗药性;介于121159之间,判为有部分抗药性。
由于药物在实用条件下不可能完全排除卵囊产生,且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除杀球灵外)在养禽场按规定浓度使用时能完全阻止卵囊产生,所以,若以卵囊产量为标准判定球虫的抗药性,很可能产生抗药性虫株比率增高的后果。试验观察,某些虫株在用药情况下虽仍有一定量的卵囊产生,但不影响增重,且有少量虫体的存在还会有益于鸡免疫力的产生,所以,如固有卵囊排放而判为有抗药性并否定药物效用似亦欠妥;但另一方面,如用药后虽增重正常,但有大量卵囊产生,则存在着病原散播、污染环境的潜在威胁,故增重与卵囊产量二者应作为两个药效指标综合评定。有鉴于此,作者建议以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相对卵囊产量和病变记分减少率3项指标综合判定球虫的抗药性,并拟制了判定标准。
李渌等(1986)报道了蒽环类抗生素80334对柔嫩艾美耳球虫作用后裂殖体阶段超微结构的观察。作者观察到用药后,药物对球虫裂殖体起作用,导致裂殖体的自身裂解。同时,在后期大量的白细胞位于盲肠的固有膜层,寄生有虫体的宿主细胞破裂死亡,巨噬细胞向虫体逼近并吞噬。证明80334对球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照组,观察到的是密集的,正在发育过程中的裂殖体,大而清晰,巨噬细胞没机会同裂殖体接触,所以就没有上述情况出现。
曾明华、沈咏舟(1991)对疑似对氨丙啉和氯甲吡啶酚产生耐药性的柔嫩艾美耳球虫虫株(安徽株)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用的敏感虫株是由上海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球虫病组提供,试验用药物氨丙啉(上海红卫兽药厂),氯甲吡啶酚(南京农业大学药理组提供),以球虫引起的死亡率、病变记分、盲肠内容物中的卵囊数、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和抗球虫指数为药效判定指标。试验结果可见,在使用推荐剂量的药物时,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敏感株和疑似耐药株,其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从而说明作者从鸡场分离的柔嫩美耳球虫株对氨丙啉和氯甲吡啶酚都产生了耐药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该鸡场应用该两种抗球虫药已有5年以上,由于球虫长期接触这些低浓度药物而产生了耐药性。所以尽管在饲料中添加上述抗球虫药,仍然会因球虫病而造成大批雏鸡发病和死产。
(三)、流行情况
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鸡球虫病发生,可以说,只要有鸡,就有球虫存在(邹莹,1988)。鸡球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有鸡球虫存在,每年都有球虫病爆发的报道,只有程度上的不同。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随各地兽医技术力量的不同而不同,可惜我国无全面精确的统计。
我国公开报道的文献,鸡球虫病几乎皆集中在柔嫩艾美耳球虫病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病。诚然这两种艾美耳球虫病确是鸡的9种艾美耳球虫中致病力最强的,常引起显著的临诊症状,并导致大批鸡只发生死亡,易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巨型艾美耳球虫病和堆型艾美耳球虫病临诊表现较轻微,死亡率不如上述两种球虫病高,在生产中容易被忽视。据调查,我国华北地区雏鸡爆发柔嫩艾美耳球虫病大多是在36周龄,少数是在2周龄或95日龄(张守发等,1990)。毒害艾美耳球虫病发生在6周龄以上的鸡。曾在北京地区发现110日龄的大中雏发生毒害艾美耳球虫病,死亡率高达10%15%
球虫病的发生季节,一般在每年的49月,而以67月最为严重。我国地域跨度大,球虫病的发生季节,南北方会有所不同。密闭式大规模集约化鸡舍,则长年都可发生。但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季节发病较厉害。
鸡球虫的感染率有人作过调查,如左仰贤等(1986)对云南的312只鸡进行球虫调查时,发现有252只鸡感染球虫,总的感染率为80.8%,其中2060日龄鸡感染率为84.1%90120日龄鸡感染率为83.9%11.5年的鸡感染率为57.6%
张宝祥等(1986)报道,陕西省400份鸡粪样检查结果,发现感染率为74.75%,感染强度平均为37600个卵囊/1g粪便,范围在1001440000/1g粪便。调查还发现2月龄以下的雏鸡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比成年鸡要高得多。从上可见,鸡球虫在我国的鸡群中的感染率是很高的。
(四)、防治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靠药物。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和抗生素两大类,从1936年首次出现专用抗球虫药以来,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邹莹,1988),现今广泛使用的不下20种左右。我国养鸡生产上使用的抗球虫药品种,包括进口和国产的,估计也有10余种,介绍如下。
张勤等(1986)进行了速丹(Stenorol)对鸡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的抗球虫效力笼饲试验和田间试验。以可爱丹和氯苯胍做了比较。笼饲试验结果表明:于人工感染前2天日粮中投给3×10-6的速丹,直到感染后l4天结束,完全防止了由球虫病引起的死亡,同饲喂1.25×10-4可爱丹和3×10-5氯苯胍的组和感染不给药组比较,不论是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还是肠道病变程度的减轻都是明显的,唯有感染后第511天期间的卵囊排出总数高于可爱丹和氯苯胍组。
2000只白来航雏鸡进行田间试验的结果是在48周期喂3×10-6速丹的组比可爱丹和氯苯胍组救果更好。
张勤等(1986)报道了速丹和盐霉素对笼饲肉鸡混合球虫感染的疗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速丹的抗球虫效果比盐霉素好。3×l0-66×10-6的速丹完全有效地防止了4种球虫(Eimeria tenellaE.necatrixE.acervulinaE.maxima)混合感染引起的死亡,3×10-6在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方面优于6×10-6,但在消除卵囊产生和控制病变发生上不如6×10-6。盐霉素(5×10-51×10-4)都没有完全控制球虫病引起的死亡。5×10-5不论是对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提高,还是病变记分和卵囊产量的降低都不如1×10-4l×10-4的盐霉素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水平和3×10-6速丹组的接近,说明1×10-4的盐霉素是防治鸡球虫病的最有效的剂量。
孙浴东等(1986)用常山酮(4×10-6)、可爱丹(0.05%)和氯苯胍(3.3×10-5)对自然感染的鸡球虫病进行了疗效试验。药物混入饲料中喂服,连喂1个月。试验结果表明:3个喂药组鸡的药前球虫感染率分别为50%60%40%,用药后下降到0,其疗效均显著。而不喂药组球虫感染率保持在80%。常山酮、可爱丹、氯苯胍组平均增重分别为735g630g705g,而不喂药组平均增重为540g。以上3种抗球虫药防治鸡球虫病的效果显著。以常山酮效果最好,可爱丹、氯苯胍次之。
孙浴东等(1986)报道了常山酮、可爱丹、沙氏三球粉(Unistat3种抗球虫药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预防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喂服8天含5×10-6常山酮的15只鸡,仅在感染后第4天发现3堆血粪。试验鸡精神、食欲、增重均正常。感染后第9天剖检7只鸡,肠道均无病变,肠内容物和排出的粪便中均查不到卵囊。余下的8只鸡,放养于污染的环境中,仍连续喂药22天后剖检,肠道均无病变,粪便中查不到卵囊。可爱丹与常山酮的疗效对比试验的结果大体相似,唯在感染后第4天发现血便比常山酮多1倍,并有1只鸡的粪便中有少量球虫的卵囊。沙氏三球粉组中,少数鸡既有临诊症状,又有较重的病变,体重略有降低,并有个别鸡死亡,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史天卫等(1985)对国产尼卡巴嗪防治鸡球虫病进行了二批笼饲试验,以抗球虫指数(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卵囊值)作为疗效标准,结果表明,国产尼卡巴嗪属高效抗球虫药物。其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91.25190.56。从试验结果看,该药物l.25:10-4的剂量不但不影响鸡只增重,还能促进生长。作者曾以1.5×10-4的剂量作试验,发现鸡只增重更明显,其抗球虫指数超过200,达到210.47。但文中指出,根据对该药物进行安全试验结果看,加大剂量亦会出现体重下降,1.25×l0-4足以对付球虫病对鸡的危害。
林盂初等(1986)对江苏省江都合成兽药厂生产的数种抗球虫药。进行抗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效果试验。试验证明,所试药物中具有十分满意效果的药物依次为:强效氨丙啉预混剂(0.5g/kg饲料),常山酮预混剂(0.5mg/kg饲料),强效氨丙啉预混剂(0.5g/kg饲料)。磺胺喹5+ DVD 1份(0.12g/kg饲料)4种。单用磺胺喹 (0.12g/kg饲料)不易控制雏鸡盲肠球虫病。
史天卫等(1986)报道了国产尼卡巴嚷(Nicarbazin)防治鸡球虫病的田间试验与对鸡的安全试验研究。作者通过10967只鸡的田间试验证明,在饲料中添加1. 25×10-4的尼卡巴嗪,存活率比可爱丹、球虫宁、痢特灵、盐霉素组增加1.19%;相对增重每只增加达100g左右。饲料利用率尼卡巴嗪组与可爱丹、球虫宁、痢特灵、盐霉素组差异不明显。
饲料中尼卡巴嚷,以含量分别为1.25×10-42.5×l0-46. 25×10-41.25×10-3任鸡自由采食60天,临诊上未发现各组鸡有中毒症状。各组鸡只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未发现肌胃、肠、肾有任何明显的中毒性病变。1.25×10-3组,有肠绒毛断裂,肠腔内有浆液性渗出物,集合管上皮也见脱落。
史天卫等(1986)进行了球虫酯(Ethopabate)防治鸡球虫病的舍饲试验、药物比较试验、对鸡的安全试验。舍饲试验表明:氨丙啉(1.25×10-4)加球虫酯(4×10-6)的抗球虫结果与可爱丹(2.5×l0-4)相近似或略强一些。药物比较试验,以抗球虫指数(Anticoccidial IndexACI)作为判定标准,结果以氨丙啉+球虫酯(1.25×10-4+4×10-6)为最高,达239。球虫宁的ACI仅为105.33。安全试验结果是1×10-42×10-4的球虫酯对鸡是安全的,4×10-4,鸡的体重有所减轻。组织切片观察,肌胃、肝、脾、肺、肾、腺胃、肠、脑、腔上囊,均未发现各组器官有任何中毒性病变,只有轻度出血,淋巴细胞漫润。
殷佩云等(1986)报道了盐霉素对球虫病的疗效。5×10-57×10-59×10-5的盐霉素混于饲料中皆有预防鸡球虫病(柔嫩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效果,能控制或降低死亡率,减轻或不产生病变,使排出的卵囊数目减少,并有促进增重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作用。其中以7×10-5效果最好,其次为9×10-55×10-5
试验结果证明使用低剂量的盐霉素知5×10-5,其增重数值与不感染不给药组几乎相等,相当于不感染不给药组的92%99%。反之,高剂量时则影响增重,如使用9××10-5,则相当于不感染不给药组的82%89%。所以使用盐霉素剂量不能高于9×10-5
林昆华等(1990)进行了盐霉素预防肉鸡球虫病的田间试验。试验鸡为罗曼肉鸡,第一组给予5×10-5盐霉素,第二组投予7×10-5盐霉素。两组鸡均从1日龄开始到51日龄止,连续投药。各组试验鸡均于014284256日龄时各抽样(100只)称重;l4284256日龄各进行粪检卵囊一次。试验过程中死亡的鸡均进行剖检,以确定死因。试验所得数据,以统计学方法处理。试验结果是:
1.5×10-57×10-5组的试验鸡均未见因球虫病死亡的,亦未见因药物中毒死亡的。
2.每只鸡的平均增重和料肉比,不论是5×10-5或是7×10-5组,在16周龄时,无显著差异。78周龄时,7×10-5组比5×10-5组试验鸡每只平均增重和料肉比差异显著。
3.142842日龄3次粪检结果,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但在56日龄粪检时,5×10-5组每克粪便卵囊数却比7×10-5组明显增多,且有10%的粪样有不同程度带血。
殷佩云等(1986)进行了莫能霉素对人工引发的鸡球虫病的疗效观察。试验以盐霉素和氨丙啉作对比。结果证明:莫能霉素接1×10-41.1×10-411×10-42×10-4混于饲料中给予,皆有预防鸡混合型球虫病的效果。其中以1.1×10-4效果最好。从相对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结果来看,莫能霉素的适宜剂量为l ×10-41.1×10-4
林昆华等(1990)报道了国产莫能霉素预防肉鸡球虫病的田间试验。试验以克球粉(1.25×10-4)为对比,莫能霉素剂量为1.1×10-4。试验鸡从1751日龄连续投药。克球粉组鸡在4周龄时,由于某些原因停药7天,导致发生了急性球虫病,经治疗,死亡86只。
试验结果以统计学方法处理。得出的结果:
1.4周龄前两组鸡在增重上无显著差异,56周龄时差异极显著,78同龄时其差异又趋不显著。56天试验期间,莫能霉素组比克球粉组增重率高13%
2.整个试验期间,两组的料肉比值间差异极显著。
3. 2149日龄检查,克球粉组试验鸡的粪便性状有变化的堆数比莫能霉素组高。
殷佩云等(1986)报道了国产球痢灵(Zoalene)中试产品对鸡球虫病的疗效试验,试验分预防和治疗两项,无论预防或治疗试验,试验鸡(除不感染不给药组外)皆采用人工感染卵囊的方法。
试验结果证明1.25×10-41.5×10-42×10-4的球痢灵混于饲料中喂服,对单一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l×105个或感染混合卵囊3×l05个引起的鸡球虫病均有良好的预防作用,但l.5×10-42×10-4对增重有些影响,因此生产上应用以l.25×10-4为适宜剂量。
试验结果还证明,球痢灵的服药时间以在感染卵囊前或感染当天为宜。随着服药时间的推后,其发病程度、相对增重率和排出卵囊数量即随之加重、降低和增多,所以在生产中球痢灵用于鸡球虫病的预防为最好。
杨振中等(1986)报道了国产尼卡巴嗪对鸡球虫病的防治研究。作者以1×10-44×10-4剂量分批进行笼饲试验,结果表明l.25×10-4的剂量对盲肠球虫和小肠球虫都有效。田间试验以克球粉为对照。结果是以1.25×10-4连续投服50天,鸡群因球虫病死亡6只,为试验鸡的0.3%,平均增重为1400g。对照组因球虫病死亡21只,死亡率为2.3%,平均增重为1175克。
作者还以小鼠、鸡对国产尼卡巴嗪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说明: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每公斤体重2400mg4800mg是安全的;鸡的急性毒性试验,每公斤体重2400mg3000mg4800mg9600mg也是安全的。鸡的慢性毒性试验,药的剂量为2×10-44×10-48×10-4,连续投服40天,无中毒死亡,生长发育与不给药对照鸡相似。至于肉鸡体内尼卡巴嚓的残留测定,采用紫外分光方法测定结果,除了腹脂在停药0天和1天有残留外,停药2天后各组织内的残留量已全部消失。
据现有抗鸡球虫药研究的资料表明,各种抗球虫药,均有在球虫生活史的特定时期发挥最大作用的活性峰期。樊生超(1990)用鸡胚感染球虫子孢子作为实验模型,探讨了其用于测定抗球虫药活性峰期的可能性。作者将孵化至10日龄的鸡胚、蛋壳用碘酊消毒后,给每一鸡胚无菌注入2000个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子孢子和青霉素、链霉素各2000单位于尿囊腔内,然后分别在感染的当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注入抗球虫药,放入40℃温度孵化箱内培养。在感染后第8天。将不同注药时间的各组鸡胚逐只剖检,回收并计卵囊数,以感染不给药组的卵囊产量为100%,最后根据不同注药时间的鸡胚卵囊抑制率来判定药物作用的活性蜂期。作者共测试了8种抗球虫药。结果如下:氯甲吡啶酚和丁氧喹啉的作用峰期在球虫生活史的第1天,卵囊抑制率分别为100%99.97%;奠能霉素和盐霉素的活性峰期为第2天,卵囊抑制率分别为100%99.97%;氨丙啉和四环素的峰期是第3天,卵囊抑制率均为100%;尼卡巴嗪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活性峰期在第4天,其卵囊抑制率分别为99.98%98.68%。试验结果与Reid (1975)报道的用其他方法测得的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本方法的可用性。
是薛患等(1990)进行了水溶性氨丙啉治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笼饲试验。试验以抗球虫指数为判定药效标准。试验结果表明20%水溶性氨丙啉的抗球虫指数为188. 01,达到高效水平。从试验组和对照组饮水量测定,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水溶性氨丙啉溶于水后不产生异味。
蒋金书等(1991)报道了杀球灵(Diclazuril,商品名Clinacox,刻利禽)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笼饲试验结果表明:杀球灵l×10-6混于饲料,连续喂服,可完全有效地控制鸡盲肠球虫病和堆型艾美耳球虫病的发生和死亡。5批试验的抗球虫指数为195.7~207.9,比同时试验的对照药物莫能霉素(1.2×10-4),氨丙啉(l.25 ×10-4),腐霉素(1.8×10-4),拉抄洛菌素(1×10-4),拉那菌素(8×10-5),尼卡巴囔(1.25 ×10-4)的效果好。
平养肉鸡的田间试验表明:1×10-6的杀球灵混入饲料中,连续服用,可完全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其饲料报酬、病变记分和粪便中的卵囊数,均较对照药物克球粉(1.25×10-4)的效果好。
黄兵等(1990)用杀球灵在两个鸡场进行了防治鸡球虫病的田间试验。试验组用杀球灵1×10-6,对照组两组,一组用克球粉(2.5×10-4),二组用尼卡巴嗪(1.3×10-4)。试验组和对照组鸡均从1日龄开始投药,随到56日龄试验结束。以鸡只体重、死亡率、肠道病变记分、每克粪便的卵囊数和料肉比作为效果判定指标。结果为:1.系球灵组平均体重超过克球粉组;死亡率和料肉比则分别低于克球粉组0.6%0.278;肠道病变记分和每克粪便卵囊数皆明显低于克球粉组。2.杀球灵组平均体重比尼卡巴嗪组高;死亡率比尼卡巴嗪组高1.231%;肠道均未发现球虫引起的病变;杀球灵组粪检未查到卵囊,尼卡巴唪组有少量卵囊。两药组的料肉比几乎无差异。试验结果证明杀球灵防治鸡球虫病的效果接近或超过所用对照药物的水平。
俞海等(1991)就杀球灵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杀灭作用,作用峰期及停药后持续时间作了试验观察。以1×10-6浓度混入饲科,于感染前2天和感染当天开始给药组,临诊和盲肠病变检查未发现异常,盲肠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任何发育阶段的球虫。感染后l天开始喂药组,盲肠组织学检查发现变性和发育不良的裂殖体,可认为杀球灵抗球虫作用峰期在子孢子和第一代裂殖体早期阶段,对其呈杀灭作用。试验鸡在给药期和停药后始终未检出卵囊,说明其杀灭作用极强。本药持效时间短,停药l天明显减弱,停药2天即基本消失,提示此药在用药期间不可间断。
陈淑玉等(1992)对杀球灵进行了抗鸡球虫病的笼饲试验和围栏试验。笼饲试验结果表明:杀球灵组对每只鸡感染5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保护率为100%,而感染不给药组死亡率达45%;与不感染不给药组相比,杀球灵组感染后第7天的相对增重率为95%,而感染不给药组相对增重率仅68.7%;杀球灵组感染后第7天的盲肠病变值和卵囊值均为零,感染不给药组盲肠病变值为34.5,卵囊值为20。杀球灵组的抗球虫指数为195.6,表明有显著抗球虫效力。围栏试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每只鸡混合感染孢子化卵囊(柔嫩艾美耳球虫5万个,堆型艾美耳球虫10万个和巨型艾美耳球虫5万个)时,杀球灵组的平均增重和饲料报酬明显高于速丹组和感染不给药组;杀球灵组在感染后第7天和第14天的病变记分为零,而速丹组分别为41.0,感染不给药组为41.3;杀球灵组的死亡率为零,速丹组为40.83W,感染不给药组为62.08%;杀球灵组在整个饲养期间都无卵囊排出,而速丹组和感染不给药组在感染后的第7天均有大量卵囊排出,第14天仍有不少卵囊排出。以上结果表明,杀球灵防治鸡球虫病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刘毅等(1990)报道了湖南省化工研究所研制的阿克洛胺(Aklomide)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鸡每只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3万个(除不感染不给药组外),感染卵囊前2天在饲料中拌入0.1%0.05%0.025%的阿克洛胺,以氯苯胍组(3.3×10-5)作药物对照。试验以平均只增重、血粪记分、病变记分、饲抖报酬等作疗效判定指标。结果表明:不感染不给药组的平均只增重为86克,饲料报酬为3.950.05%0.l%的阿克洛胺组无血粪,盲肠无肉眼可见球虫病变,平均其增重分别为70.982.9,饲料报酬分别为5.44.02,比0.025%组及氯苯胍组为优。作者认为该药以0.05%浓度加入饲料中对于防治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有良效。
张勤等(1990)报道了菌必灭对鸡的试验性盲肠球虫病的治疗效果。菌必灭为磺胺二甲基嘧啶制剂,配制成浓度为0.15%的溶液,饮水给药,连饮7天。结果证明从感染前l天开始给药直到感染后72h开始给药,都能有效地消除血粪排出和防止球虫病引起的死亡。
孙浴东等(1990)报道了盐霉素、康乐安对内用仔鸡防治球虫病的试验。饲喂时间49天,7日龄开始投药,上市前5天停药。从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增重及屠宰测定看,盐霉素组比康乐安组要好。
孙宝贵荨(1990)报道了二甲硫胺与其他抗球虫药对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疗效对比试验。作者采用人工感染卵囊的方法,试验鸡于感染前l天投药。试验结果证明,二甲硫胺6.2×10-5,氯苯胍3.3×10-5,氨丙啉l××10-4,对5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攻击的雏鸡,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种药物组鸡的增重率均比不感染不给药组为高,说明这3种药物不仅能预防鸡球虫病,并有增重效果。试验结果说明呋喃唑酮2×10-4、复方敌苗净2×10-4拌饲,不能使感染雏鸡得到完全保护。随明这两种药物长期应用,产生了抗药性虫株。
孙宝贵、何新民(1990)应用二甲硫胺6.2×10-5进行对自然感染鸡球虫病的预防试验。以氯苯胍3.3×10-5作药物对照,另设不用药对照组。药效判定按死亡率、增重、卵囊数3项指标进行考核。试验结果证明,6.2×10-5二甲硫胺拌饲,完全可以控制生产现场鸡球虫病的发生,而且安全。
童村等(1984)报道了蒽环类抗生素防治鸡球虫病的初步研究。文中介绍80334菌种是从我国湖北省襄樊地区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的一株链霉素菌,它产生红色蒽环类抗生素80334(相似于1-羟基阿克拉霉素)。经初步试验表明:抗生素80334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史天卫等(1984)进行了蒽环类抗生素防治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笼饲试验。试验“盐霉素(7.5×10-5)为药对组。试验结果表明,80334菌丝体组的临诊血便、死亡率与盐霉素组无显著差异。盲肠病变80334菌丝体组略好于盐霉素组,增重80334菌丝体组则比盐霉素组差。为了弥补80334菌丝体减重的缺点,作者在试验组里又增加了其他抗生素(青霉素与洁霉素),将以上两种抗生素混合于80334菌丝体中进行药物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临诊血便、死亡率、盲肠病变记分均与以前未加青霉素、洁霉素的试验结果相同,但其增重则超过了盐霉素组15.2%19.45%
李扬等(1986)以常山酮、可爱丹和上海兽药厂生产的强效氨丙啉对雏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进行了药效对比试验。药效以抗球虫指数为判定标准。试验结果,常山酮的抗球虫指数为205.59,可爱丹为169.6,强效氨丙啉为160.14(每公斤饲料0.5g药饲)。作者文中提到另一试验中,每公斤饲料加1g强效氨丙啉药饲,则有十分满意的抗球虫效果。
杨振中等(1980)对国产氨丙啉进行了抗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舍饲试验。试验用21日龄来航雏鸡,分国产氨丙啉1×10-4组和不用药对照组两个组,每组100只鸡,每组鸡群都挂有一铁丝笼,笼内饲养3只鸡,每只经人工感染4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的“种子鸡”,感染卵囊后第5天挂入,连续挂笼25天。“种子鸡”笼下鸡舍地面木屑上每天喷洒适量的水,以保持有利于卵囊发育的湿度。“种子鸡”挂入后的第1015202530天每次分别剖检5-10只鸡,作病变观察和卵囊检查,试验开始和结束时以群体称重各一次。
通过试验表明:1.氨丙啉1×10-4混入饲料内进行1个月的喂鸡试验,因球虫病引起死亡的为1%,不用药对照组因球虫病致死为1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2.解剖鸡的盲肠病变与卵囊检出相符合;氨丙啉组剖检40只鸡中观察到有轻微病变,又在盲肠内容物中查到卵囊的仅1例,占2.5%。对照组剖检的40只鸡中盲肠病变严重的有38例(同时都查到多量的球虫卵囊),占抽杀剖检鸡的85%。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3.试验结束时两组的实际增重数值也有明显的差别。不用药对照组平均增重142.5克作为100%,氨丙啉组平均增重165克,为对照组增重116.2%
吕文顺等(1981)对进口的强力氨丙啉作了抗球虫病效力和毒性试验。强力氨丙啉分6.3×10-51.25×10-42.5×10-4、,5×10-4、和l×10-3(以Amprolium计算)5个组,以氯苯胍3×10-5、和6×10-5为对照组。药物均匀混于饲料中喂服,人工感染球虫卵囊前2日投喂,直到试验结束。除不感染不给药组外,各组鸡均经口感染孢子化的混合种球虫卵囊(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早熟艾美耳球虫)10万个。试验结果:感染不给药组于人工感染卵囊后第5天全部发病,死亡8/10,剖检证实皆死于盲肠球虫和小肠球虫病。强力氨丙啉6.3×10-5、组保护5/51.25×10-4、组保护10/102.5×10-4、、5×10-41×10-3组各保护5/5,氯苯胍3×10-5、和6×10-5组保护10/10。各试验组感染后第57天的增重率,强力氨丙啉6.3×10-5组为68.1%1.25×10-4组平均为96.8%2.5×10-4组为113.6%5×10-41×10-3组为102.2%;氯苯胍3×10-56×10-5组平均为97.8%。试验证明,强力氨丙啉是一种较好的抗鸡球虫病药物,1.25×10-4以上浓度拌料饲喂,可抗大量艾美耳球虫混合种卵囊的感染,防止球虫病的发生。本药安全幅度大,1×10-3连续饲喂16天,2.5×10-4连续喂18日龄小鸡40天未见有毒性反应。
张毅强等(1980)报道了国产氯苯胍对雏鸡球虫病的疗效和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l.国产氯苯胍对人工感染引发的雏鸡球虫病以3.3×10-5的剂量混饲、饮服和混饲加饮服3个治疗组的防病率分别为92%100%95.5%;保护率分别为96%100%100%,证明国产氯苯胍对鸡球虫有满意的抑制作用,其中饮服效果更为满意。增重方面,试验结束后3个治疗组每雏平均增重率分别为24.1%24.1%14.5%,与不感染不给药组(增重率为31.9%)相比稍差,但与感染不给药组(增重率为5.3%)相比就好多了。2.自然感染试验中,以3.3×10-5剂量混饲,防病率为92%,保护率为96%,增重率为31.6%,与对照组(发病率81.1%,死亡率24.3%,减重率5.9%)相比,效果显著。这证明国产氯苯胍对鸡球虫病有很高的预防作用。3.毒性试验以治疗量的4倍、6倍、8倍和10倍的剂量连续服用10天,各组受试鸡在整个试验期间食欲正常,耐受良好,除发现3.3×10-4组在试验后期体重降低外。其余各组鸡生长发育良好,未发病任何中毒和死亡现象,与不用药对照组相比无差别。证明国产氯苯胍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接3.3×10-4剂量混饲防治鸡球虫病是安全的。
张绍昌(1988)进行了磷酸伯氨喹对笼养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疗效试验。试验以氯苯胍为对照药物。结果在发病率、死亡率、病变记分方面与氯苯胍组无差异,而相对增重率、饲料利用率均优于氯苯胍组,接近不感染不给药组,但排出球虫卵囊数较高。
吴薛忠等(1994)用我国研制成功的代号为AC-Ⅰ的抗球虫药,作了防治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笼饲试验,试验共进行了4批。一、二批的试验单用AC-Ⅰ感染卵囊前24h开始服药,直至感染后第7天结束,每只鸡人工感染5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除白对照组鸡外),疗效评定以抗球虫指数(ACI)为标准。试验结果显示12AC-Ⅰ的抗球虫指数为191.6196 67,而感染不用药组为113.6140. 91。第34批试验,以同患产品Diclazuril进行对比,结果AC-Ⅰ的抗球虫指数为194.36194.25Diclazuril的抗球虫指数为193 .88194. 12,感染不用药组仅为77.5458.07。结果表明我国合成的AC-Ⅰ性能稳定,效果可靠,与国外同类产品Diclazuril的抗球虫水平完全一致。
吴薛忠等(1994)报道了我国自行研制的抗球虫新药-海南霉素预混剂(商品名为鸡球素)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笼饲试验研究。海南霉素用了两种剂量,一为5×10-6另一为7.5×10-6,以盐霉素6×10-5作药物对照。感染卵囊前l天开始服药,喂至感染后78天试验结束。疗效评定以抗球虫指数(ACI)为标准。试验结果见表4-!

4-1海南霉素疗效评定结果
药物
剂量
感染球虫种类和剂量 个/只
抗球虫指数
海南霉素
5×10-6
柔嫩艾美耳球虫8万
182.8
海南霉素
5×10-6
毒害艾美耳球虫5万
186.1
海南霉素
5×10-6
巨型艾美耳球虫10万
182.2
海南霉素
5×10-6
堆型艾美耳球虫15万
193.2
海南霉素
5×10-6
变位艾美耳球虫12万
196.8
海南霉素
7.5×10-6
柔嫩艾美耳球虫8万
179.6
海南霉素
7.5×10-6
毒害艾美耳球虫5万
185.3
海南霉素
7.5×10-6
巨型艾美耳球虫10万
180.8
海南霉素
7.5×10-6
堆型艾美耳球虫15万
185.0
海南霉素
7.5×10-6
变位艾美耳球虫12万
189.6
盐霉素
6×10-6
柔嫩艾美耳球虫8万
181.7
盐霉素
6×10-6
毒害艾美耳球虫5万
155.1
盐霉素
6×10-6
巨型艾美耳球虫10万
195.4
盐霉素
6×10-6
堆型艾美耳球虫15万
189.8
盐霉素
6×10-6
变位艾美耳球虫12万
205.2
感染不用药
 
柔嫩艾美耳球虫8万
105.7
感染不用药
 
毒害艾美耳球虫5万
82.6
感染不用药
 
巨型艾美耳球虫10万
77.9
感染不用药
 
堆型艾美耳球虫15万
113.7
感染不用药
 
变位艾美耳球虫12万
140.6
整个试验结果表明海南霉素对鸡的主要5种球虫都有明显的抗球虫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低量的抗球虫药物。
聂奎等(1994)报道丁海南霉素对鸡球虫病治疗和预防效果。作者对发病鸡群施用海南霉素7.5×10-6拌料喂服,用药后第1天鸡死亡率下降,第3天后停止死亡。用药后共死7只(药前3天已死亡38只)。对饲喂在同一鸡场的l200只伊莎雏鸡(10日龄)及200只雅康雏鸡(7日龄)给予海南霉素5×10-6,拌饲喂服,结果无一死亡,存活率100%
聂奎等(1994)用海南霉素进行预防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疗效试验。l5日龄无球虫鸡每只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于化卵囊10万个,给予5×10-6的海南霉素拌饲,有很好的预防效果,其存活率为100%,血便记分0.44,病变记分1.13,抗球虫指数为172.75。与感染不给药组抗球虫指数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作者将海南霉素与氯苯胍联合使用,显示出很好的相加作用,病变记分0.38,血便记分0.13,比海南霉素单用为低;抗球虫指数为180.25,比海南霉素单用时为高。而氯苯胍因长期单一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对它已产生耐药性,单用氯苯胍死亡率高达62.5%,血便记分l.59。病变记分3.63,抗球虫指数仅达28.25
黄兵等(1994)在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下,对杀球灵、常山酮、氯羟吡啶、马杜拉霉素和盐霉素5种抗球虫药,进行了3批防治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疗效对比试验。疗效评定以抗球虫指数为标准。试验结果显示上述5种抗球虫药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杀球灵195.52195.29192.74;常山酮为200.60199.04187.45;氯羟吡啶为179. 64174.42167.93;马杜拉霉素为194.23194.23198.89;盐霉素为167.32170.95164.82。用之为对照的感染不给药组的抗球虫指数分126.50130.9793.31。杀球灵、常山酮和马杜拉霉素的抗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非常好,抗球虫指数超过190;氯羟吡啶和盐霉素的效果次之,其抗球虫指数在160180之间。
吴兆敏(1990)报道了短小棒状杆菌菌苗(CPV)预防雏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研究。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4715天)小鸡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测定,显示出CPV对小鸡腹腔巨噬细胞有明显的激活作用。通过试验组,腹腔注射40亿CPV/只,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平均为18. 00±0.43。对照组腹腔注射同量的生理盐水,血清溶菌酶的含量平均为10.20±0.11。溶菌酶含量的显著增高尤以注射CPV后第4天最为明显。到2周仍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试验设两组,每组20只鸡,同时口服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1.5/只)。试验组于接种后1天腹腔注射40亿CPV/只,7天后计算死亡率。对照组不注射CPV。试验结果对照组死亡率达80%,并伴有大量血便,而试验组无一死亡,也未见血便。在初次感染后2周,每只鸡用15万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攻击,试验结果说明试验鸡对再感染具有100%保护率,而健康对照组鸡95%死亡,仅有5%虽未死亡,但大量排血便,奄奄一息。说明CPV对小鸡腹腔巨噬细胞有明显激活作用,从而增强了小鸡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抵抗能力。这一结果与Eng-Hong-Lee等研究的Carragenan有破坏和杀伤鸡腹腔巨噬细胞的功能,以致使球虫感染大大增强的报道是一致的。
陈国庆等(1992)进行了不同饲料营养成分抗球虫效力对比试验。试验选用塔特姆(Tatum)品种商品代同一批雏鸡50只,雌雄各半,发育良好,初生重均在0.0410.042kg。按雌雄各半,随机将50只雏鸡分为5个组,即对照l组,对照2组,试验123组,每组10只,均饲养在经消毒处理后的铁丝笼中。试验1组喂饲鱼粉蛋白型饲料配方组合的日粮,试验2组喂饲植物蛋白型(大豆饼)饲料配方组合的日粮,试验3组喂饲酵母蛋白型饲料配方组合的日粮。试验123组的饲料中,按等量递加法加入同一种代号为E的高效添加剂(内含超标多维,矿微及限制性氨基酸,促进生长的药物和抗球虫药物)。饲养管理及免疫程序按肉用仔鸡生产常规进行。
雏鸡喂至14日龄时,除对照1组外,其余各组鸡每只均经口感染10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试验结果:对照1组,对照2组,试验123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0043.310879.482.3;存活率分别为1005010010090;病变值分别为03.915.55.0;卵囊值分别为04055;抗球虫指数分别为20085.4207.6168.9162.3。由此可见同一种具有高效抗球虫药添加到不同饲料营养成分所组成的肉用仔鸡日粮中,通过喂饲之后,肉鸡所获得的抗球虫效力是不同的。
林昆华等(1993)对国产马杜拉霉素的纯结晶体、马杜拉霉素菌丝体、马杜拉霉素粗提液进行了预防肉用仔鸡球虫病的疗效试验,共进行两个试验,试验一,每只雏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7万个,试验二的感染卵囊量提高高10万个。试验以进口的同类产品“加福”为药物对照。疗效评定以抗球虫指数(ACI)为标准。服药组鸡于人工感染卵囊前2天开始喂药,直到试验结束,即感染卵囊后第8天。
试验一3批鸡试验结果表明,国产马杜拉霉素纯结晶体5×10-6。和马杜拉霉素菌丝体5×10-6的抗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效力可与“加福”相媲美。马杜拉霉素纯结晶体的ACI分别为199.5197.1199.8,马杜拉霉素纯结晶体的ACI分别为198.2199.2199.6,加福ACI分别由199.4195.1197.0,均属高效抗球虫药物。马杜拉霉素粗提液5×10-6混饲,所得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89.2191.2189.2,不如马杜拉霉素纯结晶体和菌丝体,相对增重率较低。
试验二试验结果显示,国产马杜拉霉素纯结晶体和菌丝体1%预混剂,按5×10-6剂量混饲,对人工感染10万个/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雏鸡,可有效地防止球虫病的发生,盲肠不产生病变,粪便中不出现卵囊,对增重无不良影响,抗球虫指数达到或超过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加福。马杜拉霉素粗提液1%预馄剂,按5×10-6饲,可预防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发生,但盲肠出现轻微病变,粪便中出现少量卵囊,适口性稍差,对增重有一定影响。
林昆华等(1994)报道,在笼饲试验中,曾应用国产马杜拉霉素(商品名抗球王)和加福各3×10-64×10-67×10-69×10-61.5×10-5的剂量进行试验,取得满意的结果,唯9×10-61.54×10-5的结果与美国氰胺公司报告的材料不一致,可能是笼饲试验用药时间短的缘故。为了解释这一问题,作者做了不同剂量的国产马杜拉霉素在肉鸡生产全程应用的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以鸡增重率、相对增重率(以推荐剂量5×10-6作基础算)有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呈下降趋势。与5×10-6组相比,使用9×10-6剂量的相对增重率要损失12个百分点。抗球王1.5×10-5组、加福1.5×10-5组的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与5×10-67×10-69×10-6组相比,差异甚大,但抗球王组比加福组显得要好些。从临诊表现来看,抗球王5×10-67×10-69×10-6组鸡只均显示正常;抗球王1.5×10-5和加福l.5×10-5组鸡只的精神、食欲均明显较差。生长缓馒,羽毛无光泽,较零乱,加福1.5×10-5组比抗球土1.5×10-5组显得更为严重,但没有发生死亡。
汪明等(1994)进行了国产马杜拉霉素(抗球王)结晶体5×10-6、菌丝体(5×10-6)预防肉鸡球虫病的田间试验。试验以加福(5×10-6)为对照。试验结果是:1.143日龄7次抽样称重的数据显示,在投药期间,马杜拉霉素结晶体组平均增重1480g、菌丝休组为1475g,加福组为1521g,加福组略高于结晶体和菌丝体组,统计分析表明,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2.粪便卵囊检查结果,3组在1143845日龄,每克粪便卵囊数均为0,说明马杜拉霉素结晶体、菌丝体和加福都有好的抗球虫效果。3.在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毒副反应,也未发现因球虫病死亡的鸡只。
林昆华等(1994)对德国拜耳药厂生产的新抗球虫药百球清(Baycox,为Toltrazuril2.5%溶液)进行了抗球虫效果的验证试验。试验以加福(美国氰胺公司生产的马杜拉霉素1%预混剂)为对照药物。百球清2.5×10-5饮服,于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后第34两天给药,马杜拉霉素5×10-6混饲,于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前2天开始服药,直至试验结束。卵囊感染量为每只8万个。疗效判定以抗球虫指数(ACI)为标准。试验结果:百球清组3批试验所得ACI分别为188.9197.3196.7;马杜拉霉素组的ACI分别为175.7193.1195.7;感染不给药组分别为80.4111.191.5
谢明权等(1989)进行了球安(Avatec)防治鸡球虫病的试验。球安有效成分为拉萨洛菌素( Lasalocid)。以抗球虫指数(ACI)为疗效判定标准。试验结果表明:7.5×10-5球安效果达优秀水平,5批试验的ACI分别为236.5186.9196.6195.1198.9而感染不给药组的ACI分别为108.823.2107553158
田间试验,对照组球虫病死亡率达46.53%55.84%,而球安组则无一例因鸡球虫病死亡的。
黄兵等(1991)对加福(Cygro马杜拉霉素)用3批共15021日龄伊莎公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8万个,进行了抗球虫的笼饲试验,以盐霉素(6×10-5)和克球多(Clopidol1.25×10-4)为药物对照,以抗球虫指数(ACI)为疗效判定标准,3批试验结果:加福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93.51190.05199.23;盐霉素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68.74168.24179.43;克球多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176.84183.05171.26。证明加福能有效预防柔嫩艾美耳球虫病,其效果优于盐霉素和克球多。
史天卫等(1992)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说明,5×10-6的马杜拉霉素混饲,可预防鸡球虫病,对鸡增重、育成率,饲料利用率无不良影响。试验结果比呋喃唑酮预防鸡球虫病的效果更好。
谢明权等(1987)用速丹(3×10-6),球净(Necoxine1.25×10-4),球安( Avatec7.5×10-5,优素精(Salinomycin5×10-5),加强安保乐(1.55×10-4),欲可胖(Cobanl×l0-4),球痢灵(1.25×10-4),敌球素(Doccox3×l0-5),氯苯胍(3.3×10-5)9种抗球虫药对广东省惠阳和湛江两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病进行了实验室和叫间的预防试验。药物疗效以抗球虫指数( ACI)为考核标准。实验室试验结果:速丹、球净,球安3种药物对惠阳、湛江两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均非常好,抗球虫指数均达到优秀水平(180以上)。加强安保乐对湛江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很好,ACI达优秀水平,但对惠阳虫株效果较差,其ACI仅为151。优素精对惠阳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很敏感,ACI196.78,但对湛江虫株则效果较差,其ACI仅这133.3。其他3种药物(欲可胖、球痢灵、氯苯胍)则对惠阳、湛江两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效果均差。
田间试验结果,从增重和饲料报酬比较,各组鸡全期平均日增重以球痢灵、速丹、敌球素、球安为优,而球净则增重较少,但经方差分析,仅球痢灵组与球净组有显著差异,其他均显差异不显著。从料肉比结果看,速丹、敌球素、球痢灵、球安较其他组为低,而球净较高。各组在排血便、球虫病死亡和粪检卵囊数结果,速丹、球净、敌球素、球安组在整个试验期间均无发现球虫病。从粪便卵囊数看,速丹、球净、敌球素、优素精、氯苯胍组数较低。
作者认为,广东省面临港、澳,引入新一代球虫药时间较长,目前为止,国际上常用的球虫药,除极少数以外,如加福,大部分已在省内部分饲料厂和鸡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验证或使用。生产单位对球虫药性能及使用方法不十分了解,故往往出现盲目用药现象。有些鸡场长期使用一种可爱丹或优素精,尽管使用初期效果好,但不久便产生抗药性,疗效迅速下降。在试验中,球痢灵、氯苯胍等的疗效差是由于这个原因引起。克服抗药性产生的主要方法是选择几种较好抗球虫药进行交互使用,但适合大面积使用而抗球虫效果优秀的药物种类并不多,故在交互使用时,可在球虫病低发季节使用抗球虫效果较差的药物,这样既可防止球虫病严重暴发,又可延长球虫药使用的寿命。
为了全面控制鸡球虫病,国外一直在探索鸡球虫病的免疫问题,近十几年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成果。我国对鸡球虫病的免疫研究,起步较晚,但也获得一些可喜的成绩。
王宗仪等(1986)进行了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计划感染免疫的研究。作者以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有计划地感染21日龄来航雏鸡,有3组每鸡分别以500500050000个卵囊一次经口感染;另一组每鸡以500500050000个卵囊每隔10天依次感染。上述3组鸡均于感染10天后以50000个同种孢子化卵囊经口进行攻击,依次感染组于第3次感染后的第10天再以50000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予化卵囊进行攻击,最后于感染后或攻击后观察血便和体重变化,每克粪便卵囊数和盲肠病变记分为免疫效果的评判内容。结果表现了初次投服的卵囊数量越多,耐过的雏鸡所获得的免疫力就越大些,但初次以较大剂量卵囊投服,对机体有不良影晌,甚至可造成死亡。而通过依次增加卵囊的数量反复轻微感染雏鸡对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几乎无不良影响,并且获得的免疫力也较牢固。
田广孚(1986)报道了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接种鸡胚对雏鸡进行免疫的探索。作者用孵化11天的鸡胚,每胚接种2000个子孢子。接种后第7天解剖3只活鸡胚,均在尿囊膜上发现裂殖体、大小配子、合子或未成熟卵囊,证明接种成功。接种的鸡胚和未接种的鸡胚两者孵化率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对接种子孢子后孵出的2周龄雏鸡,每只用80000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的卵囊攻击,与对照鸡比较,其死亡率、盲肠病变、体重、排出的卵囊数和卵囊孢子化率均无显著差异,而只有血便堆数接种的鸡比对照鸡的排出量多。分析试验结果,认为用2000个子孢子接种鸡胚孵出雏鸡,对80000个孢子化卵囊的一次性攻击,和对照鸡比较来看出具有免疫力。
吴兆敏等(1990)应用化学诱变剂N-metheyl-N-nitroso-guanidine(简称NTC)处理鸡柔嫩艾姜耳球虫卵囊,以5ug/ml10ug/ml20ug/ml40ug/ml80ug/ml100ug/ml浓度。处理30min60 min120min240min,处理温度为4℃,37℃两种。处理过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反复漂洗3次以上。然后口服接种2周龄小鸡(5000个卵囊/)1周后再口服接种相同剂量的卵囊。在初次感染后3周,用10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只口服攻击小鸡,观察其保护效果。结果发现,NTG处理浓度在5ug/ml4℃,120min或者5ug/ml37℃,30rnin的两组均具有100%的保护力,而相应对照雏鸡仅有10%保护力。但NTG 20ug/ml浓度处理30min37℃,卵囊已开始出现破损,溶解。随着处理浓度的增高,卵囊破坏数也增高。与此同时,作者对二次口服免疫接种后雏鸡盲肠病变作了观察,发现免疫组盲肠30%未见病变,65%有轻度病变、5%病变略为明显;而对照组鸡盲肠95%严重病变,大量出血,仅5%病变较轻。说明NTG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有明显的致弱效果,但仍保持其抗原性水变,具有对攻击感染极好的保护力。
陈明勇、蒋金书(1990)通过利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及子孢子可溶性抗原,成功地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A),确定了试验最适条件,并用于几种不同的免疫方法免疫鸡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卵囊和子孢子可溶性抗原的最适工作浓度分别为33ug/ml28ug/ml;两种抗原在最适包被浓度工作时检测鸡柔嫩艾美耳球虫血清抗体,效价几乎一致(阳性血清为1:6401:5120)。运用卵囊抗原检测3种免疫方法免疫鸡血清抗体,一次免疫呈现很高的抗体水平(1:1601:2560),二次免疫可以出现再次反应(1:12801:5120),而涓滴免疫血清抗体效价很低(1:80),试验对照组(即药物预防对照和红对照组)只有极弱阳性反应(1:101:20),不免疫不攻击组呈阴性。试验表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需抗原量少,适合于鸡球虫血清抗体水平的检测。
陈明勇等(1990)研究了分别使用一次、二次和涓滴免疫方法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活苗免疫白来航雏鸡的保护性,以两种抗球虫药作为对照,对死亡率、病变、增重、饲料报酬、卵囊排出量、免疫器官重量及白细胞数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涓滴免疫和一次免疫获得了完全的保护性,二者的免疫保护性效果几乎一致,均好于一次免疫。一次免疫只能给予一定程度的保护。免疫剂量,免疫宿主日龄及免疫间隔时间等相关因素均对宿主免疫保护性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各项监测指标比较,所有免疫组较感染对照组呈现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0.01);涓滴免疫、—二次免疫及1250250037505000/只一次免疫剂量组多项指标均优于l.25×10-4克球多( Clopidol)和莫能霉素药物预防组,而100500/只一次免疫组的保护效果优于克球多药物预防组,接近于莫能霉素药物预防组。
试验证明,二次免疫和涓滴免疫方法一样均能刺激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对大剂量卵囊的攻击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对于一次免疫,只要取得合适的相关因素,还是可以给予相当程度乃至完全的免疫保护。
段嘉树等(1990)采用一次多量卵曩(5000个)或初生后1周内每日小量卵囊(总量为210个)的所谓涓滴方法对1日龄或7日龄雏鸡进行免疫。14日龄以10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毒株)攻击,然后根据增重与盲肠病变判断免疫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1日龄和7日龄一次毒株卵囊免疫组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1日龄一次致弱株免疫组和毒株涓滴免疫组可产生部分保护作用。7日龄一次致弱株免疫组和致弱株涓滴免疫组未产生保护作用。
林孟初等(1986)报道15日龄雏鸡以11500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后,不论是自然康复的或以强效氨丙啉药饲康复的鸦,于35日龄时对372000个同种卵囊的再感染均有良好的保护力。药饲康复鸡的增重率略低于自然康复鸡,而排血粪堆数和排卵囊数则略高,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黄希宝等(1990)报道了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几个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性分析及球虫接种免疫反应比较。作者通过SDS-PAGE分析比较了柔嫩艾美耳球虫生活史中成熟卵囊、未成熟卵囊和裂殖子的可溶性抗原的抗原图谱,进而作硝酸纤维素膜转移电泳鉴定其免疫原性。同时用Dot-ELISA方法检测了3种可溶性抗原的存在并对鸡球虫的免疫抗体进行了研究。从电泳图谱和分子量对数及迁移率图看出,其中有12条蛋白带为共同抗原,但未成熟卵囊的蛋白带最多,至少有20条。硝酸纤维素膜转移后,检测到蛋白带中一条分子量为42000D的有效抗原,这是一条主带,并且是共同抗原条带,经Dot-ELISA检测3种可溶性抗原均具有与鸡抗球虫抗体反应的抗原存在,其抗原性强弱的顺序是:成熟卵囊>裂殖子>未成熟卵囊。用ELISA方法对鸡球虫免疫抗体的研究证实:(1)在一定范围内的感染强度,对鸡死亡率有明显影响,而对抗体散价消长无明显差异。(2)在最初12周感染后可引起抗体效价急剧上升,到4周后达高峰,以后即使用高剂量同种球虫卵囊攻击,抗体效价也趋于稳定,有时略有下降,但都已具备对再感染的高度保护力。(3)重铬酸钾保存卵囊的理想时间是不超过3个月,但其抗原性在一年内不受影响。
谷胱甘肽(GlutaihionGSH),它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内,是由γ-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组成的三肽分子。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选择性升高或降低体内谷胱甘肽水平的方法,对GSH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除传统所认为的抗氧化作用外,GSH还具有抗毒、抗痛、抗衰老、抗癌作用,参与DNA的合成,影响酶的活性,在提高细胞防卫功能方面,其作用更为明显。正由于GSH的功能广泛多样,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极大兴趣。金卫东等(1990)进行了谷胱甘肽水平与鸡球虫免疫的相关性研究。试验用2848日龄,5070日龄尼克公雏,共140只,随机分组,给予不同的处理。分别用马拉酸二乙酯(DithylmalealeDEM)Buthionine Sufoximine(BSO)来选择性降低血浆中谷胱甘肽水平,用蛋氨酸添加剂维持谷胱甘肽水平。对比了试验组和对照组因GSH水平的不同,在感染鸡球虫后,对死亡率、增重效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抗球虫药效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采用酶催化法监测血浆中谷胱甘肽的水平,应用火箭免疫电泳技术,ANAE染色法检测抗体IgG水平和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1.本试验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了检测,对鸡球虫感染的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IgG抗体与球虫免疫关系不大,而细胞免疫在抗鸡球虫感染中起主导作用。2.鸡感染球虫时,谷胱甘肽水平的降低,会减弱细胞免疫的效果,二者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3左右,而且呈直线回归,说明谷胱甘肽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力,抵抗球虫感染。3.球虫感染的最初4天,谷胱甘肽消耗最多,此期是影响病情发展的敏感阶段,也是决定免疫保护作用强弱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球虫感染之前预防用药方能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4.含硫氨基酸,在机体感染球虫时,能转化为半胱氨酸来维持GSH的正常水平,它们在减少死亡和促进增重两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球虫易感染期应增加饲料中含硫氨基酸数量,蛋氨酸添加剂效果较好。5.GSH能影响呋哺唑酮药物的抗球虫作用。GSH在正常水平时,呋喃唑酮才有较好的抗球虫效果。
黄兵等(1994)进行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交叉免疫试验。每个虫种设3个免疫组和1个不免疫组,各虫种免疫剂量均为1万个。28日龄进行攻击,每个虫种的3个免疫组各攻击1个虫种,3个不免疫组也各攻击1个虫种,作为免疫攻击组的对照。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的攻击剂量为1000个,变位艾美耳球虫为1万个。攻击后第4天起,每日收集各组粪便,用McMaster's计数法计算每克粪便卵囊数和每日每只鸡排卵囊总量,至攻击后第11天结束试验,以卵囊相对减少率(保护率)作为试验指标。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组抗同种攻击的保护率为92.25%,抗毒害艾美耳球虫攻击的保护率为30.24%,与变位艾美耳球虫攻击不存在交叉保护。毒害艾差耳球虫免疫组抗同种攻击的保护率为86.16%,与变位艾美耳球虫和柔嫩艾美耳球虫攻击的交叉保护率分别为30.37%63.42%。变位艾美耳球虫免疫组对同种攻击的保护率达99.98%,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攻击无交叉保护,对毒害艾美耳球虫攻击的保护率为43.28%。文中还讨论了毒害艾美耳球虫与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变位柔嫩艾美耳球虫存在一些相互交叉保护的原因。
韩谦等(1994)报道了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球虫活苗的实验室免疫效果研究。试验设4组,即不免疫不给药组,活苗免疫组(鸡10日龄时饮水免疫).药物对照组(饲料中添加5×10-6马杜拉霉素),以上3组鸡于52日龄时,用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按每只20万的剂量攻击,另设一对照组(饲料中添加5×10-6马杜拉霉素,不攻击),攻击后第8天剖杀全部试验鸡只,计算各组抗球虫指数,判定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球虫活苗免疫组的鸡只可完全抵抗20万个上进4种球虫混合卵囊的攻击,保护率为100%,未出现临诊症状,肠道病变值低于1分,增重率与药物对照组和不免疫不给药组无明显差异,抗球虫指数达186。本试验还对垫料中球虫卵囊数量进行了监测,活苗免疫组在免疫后第2周达到高峰,每克粪便中卵囊数为20000个,第3周降至5000,以后保持平稳下降。试验证明,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球虫活虫苗接种是成功的,使用是安全的,可以进行田间扩大试验。
孙维东等(1992)介绍了吉林省兽医研究所从国外引进多种球虫混合虫苗技术,试制了一批弱毒虫苗,经实验室初步观察,效果良好。该弱毒虫苗含7种鸡球虫卵囊,定量装入一个特制颗粒中,混入饲料内投给雏鸡,保护率达85%100%。轻度污染的鸡场应用,剂量为每日每只鸡l粒,连喂7天,可控制球虫病的发生;严重污染的鸡场应用,剂量为每日每只鸡1粒,连续投料2周,预防效果可达100%。该虫苗于4℃环境中可保持半年。
陈金伟等(1992)报道了鸡柔嫩艾美耳球虫鸡胚致弱虫苗饮水免疫、灌服免疫和拌料免疫方法的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球虫虫苗饮水免疫方法免疫预防球虫病效果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适用于各养鸡场。
杨振中等(1985)报道了自上海市某鸡场分离到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株,经鸡胚传代培育,然后对培育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测定以及野外免疫试验。安全性测定用鸡胚传代到74代和77代的虫株,免疫原性测定用的虫株是84100代的。试验结果:1.雏鸡安全性测定除74代有1只雏鸡(1/20)由球虫引起死亡外,其余均无临诊血便和盲肠病变,盲肠内容物进行球虫卵囊检查,其指数平均都在7.5左右,而强毒对照组的球虫病死亡数为2/10,临诊上都有大量血便,剖检见盲肠肿大有血芯或血便,卵囊指数都高达16,由此可见74代和77代基本是安全的。2.84代虫株一次免疫接种卵囊数量为4.5万后,以强毒株卵囊攻击后鸡只未出现死亡,血便记分为0,盲肠病变记分为0.2,平均卵囊数为3.5;而强毒株死亡了10%,血便记分为3,盲肠病变记分为3.5,平均卵囊教为14.3。作者在另一试验中,测定了84代虫株用3次免疫(卵囊数量为1500/次)后。强毒株(4.5万的数量)攻击,结果死亡1/20,血便记分为0,盲肠病变记分为0.1,平均卵囊数为5.0。为了世一步确证虫株的免疫性,作者对鸡胚传代传了86100代的虫株各批次虫苗进行了重复试验。免疫鸡于免疫结束后的l4天以强毒株(4.5万)攻击,分714213次剖捡,均取得很好的结果。3.虫苗在野外现场试用,雏鸡从7日龄(隔天1次,3次免疫)开始免疫,直到肉鸡上市。保护率高达99%,从粪便抽样检查球虫卵囊的结果来看,免疫效果显著。
1986年杨振中等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上海株)致弱苗的保存期和免疫期进行了试验。保存期测试选用了85868995代次虫苗,在4℃普通冰箱内分别保存36360天,分别以l500剂量对雏鸡隔日1次,于11日龄内3次口服免疫,进行5批测试,免疫后经14天再行强毒卵囊4.5万攻击(毒害等5种小肠球虫9.5万攻击),结果未发生死亡,亦无病变,具良好的免疫力。免疫期测试,选用91代、95代次虫苗,10001500致弱卵囊,分6批对70只雏鸡进行免疫接种,免疫3175105133150215天后,每鸡以5万~10万强毒卵囊一次攻击,除第一组非球虫死亡1只外,其余各组都存活,临诊无血便,剖检无病变,盲肠内容物也未查到球虫卵囊。根据测试结果,均具有坚强的保护力。
作者指出,通过鸡胚培养传代致弱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弱毒虫苗,保存在4℃普通冰箱内1年,仍具有坚强的免疫力。经6批免疫期测试,免疫有效时间可达7个月。因此,该虫苗适用于肉鸡和产蛋鸡的免疫预防。
杨振中等(1987)对柔嫩艾美珥球虫(上海株)致弱虫苗的最小免疫量和免疫力产生期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上海株)弱毒虫苗最小的免疫量为800个卵囊,以70000个强毒卵囊攻击没有出现病鸡。虫苗剂量加大到5000个也证明是安全的。不经免疫的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的强毒卵囊攻击时,雏鸡全部发病。因此,选用1000个致弱卵囊为免疫剂量是适当的。试验结果证明,雏鸡免疫后第7天已产生免疫力,第14天,免疫鸡经5万个强毒攻击,除1只鸡盲肠有轻微病变外,其余免疫鸡的盲肠均正常。免疫后第21天和28天,用同样剂量强毒卵囊攻击,免疫鸡都能得到保护。由此也可说明,经致弱后的柔嫩艾美耳球虫(上海株)的免疫力是稳定的。
彭德旺、杨廷桂(1990)报道了3群自然暴发鸡球虫病的850其鸡用速丹3×10-6的浓度混饲进行现场治疗试验。以临诊症状、死亡情况、血粪堆数和卵囊数的变化判定疗效。试验结果,投药后第2天血粪和卵囊明显减少;第3天血粪消失,鸡群状况好转,食欲开始恢复,第4天粪中仍有少量卵囊。3群鸡除死亡8只外,余均得到保护。治愈率为89.65%100%
赫怡、张学斌(1986)应用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鸡胚传代致弱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株( P158)进行了免疫试验。供试验1日龄雏鸡400只,分成两组,一为免疫组,另一为对照组。试验鸡饲于无球虫污染的舍内。免疫组鸡于14日龄每只饮水接种3000P158卵囊。接种后l周和3周,每组随机抽取l5只鸡剖检,均未发现盲肠球虫病病变。又从各组捕取12只鸡,分别饲养于单笼中,每只鸡以20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强毒株卵囊进行攻击,于攻击后1周内观察发病和死亡情况,至攻击后第7天将未死亡的试验鸡进行剖检,按盲肠病变程度记分,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免疫组死亡率为8.33%,病变记分为22分;对照组死亡率为41.67%,病变记分36分。接种后3周抽样攻击,免疫组死亡率为0,病变记分为27;对照组死亡率为833%,病变记分为29分。接种后5周进行攻击,免疫组和对照组均无死亡,病变记分免疫组为10分,对照组为l5分。
沈瑞洲等(1988)报道了3种复方药物对雏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病的疗效。供试雏鸡每只人工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5万个。3种复方药物为:1.氨丙啉+磺胺喹啉(各1.8×10-4),饮服,连用7天;2.三甲氧苄胺嘧啶+磺胺喹(1:3.25) 2.5×10-4,混饲,连用7天;3.乙胺嘧啶十磺胺喹啉(1:52×10-4,混饲,连用7天。以抗球虫指数的高低作为判定疗效标准。结果表明3种复方药物均可完全控制因球虫病引起的死亡。增重方面,前两个组与不感染不给药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后一组疗教虽高,但对增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林昆华等(1991)进行了后备种鸡球虫病的预防试验。供试鸡共4组,每组300只鸡。第1l420周龄,连续投服1.25×10-4氨丙啉;第2组鸡412周龄时,连续投服1. 25×10-4氨丙啉,1314周龄,氨丙啉剂量减为8×10-51516周龄药量减至6×10-517周龄停药;第3组鸡410周龄,连续投服1.25×10-4尼卡巴嗪,1120周龄改投1.25×10-4克球粉;第4组鸡不给药。以球虫病控制情况和体重为疗效判定标准。各试验组,20周龄试验结束后,各随机抽取5只,分别饲于笼内,隔3日后,每只鸡人工感染7万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观察停药后有无抗球虫的免疫力。试验结果表明:1.鸡从420周龄,连续或从412周龄,1314周龄,1516周龄逐渐减量投服氨丙啉,均可有效地预防种鸡群在育成期暴发球虫病,且对鸡不产生不良影响。停药后,鸡具有抗球虫感染的免疫力。2.尼卡巴嗪和克球粉“穿梭”用药,有很好的抗球虫感染的作用,可防止种鸡群在育成期暴发球虫病,对鸡无不良影响。停药后,鸡具有抗球虫攻击的足够强的免疫力。
刘群、韩谦(1994)报道了自行研制的球虫苗饮用佐剂的效果。在相同条件下,自制饮用佐剂对卵囊的漂浮效果相当于甚至优于美国产球虫苗稳定剂。在田间试验时,将饮用佐剂用于5000只种鸡的球虫苗的饮水免疫。免疫后2周检查鸡舍各处粪便,结果发觋每克粪便的卵囊数均匀,所有鸡在产蛋前均未发生球虫病。
鸡的其他致病力强的球虫种类的研究,国内也有一些报道,下面仅就收集到的作个介绍。
秦建华等(1992)进行了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减毒株的选育。作者用早熟选育方法对堆型艾美耳球虫保定株进行了12代早熟选育,获得了潜隐期为74h62h两个早熟株。两个早熟株不经选择传递2代,仍保持了早熟的特性。早熟株较其亲代株繁殖能力下降,致病力降低,但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早熟选育改变了虫体的内生性发育过程,引起了潜隐期的缩短。潜隐期为74h的虫株的裂殖生殖为3代,62h的虫株的裂殖生殖为2代。
熊大仕、林昆华(1965)报道了堆型艾美耳球虫和早熟艾美耳球虫孢子形成过程朗初步观察。初排出的卵囊,原生质团内的颗粒是较分散的,培养一定时间后,原生质团内的颗粒就向中间聚缩,细胞核开始分裂。细胞核分裂的同时,原生质团的膜发生横向和纵向的内陷,使原生质团出现4个洼陷。当固定一个观察面观察时,是横向比纵向的内陷的速度更快。当横向洼陷形成裂缝而到达原生质团的中央部时,则使原生质团呈现“四叶状”.4个小团块样。在此基础上原生质团进一步分裂成4个圆形细胞。圆形细胞继而变成椭圆,最后形成孢子囊。与此同时,原生质团内的颗粒也发生变化,粗颗粒逐渐融合成更大的颗粒;细颗粒逐渐减少,以致完全消失。每个孢子囊的尖端顶部均出现一无原生质颗粒的空白明亮部分,即为斯氏体(Stiedai body)。4个孢子囊之间未见有残体存在。根据对这两种球虫孢子形成的坫果来分析,作者认为可能鸡的艾美耳属的各种球虫孢子形成的过程是相似的。但由于各种球虫孢子发育完成所需的时间长短不一,因此在一定时间内的发育进度存在着差异。
汪明等(1994)测定了来自鸡场的堆型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毒力和这3种混合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接种30万、60万、90万、150万堆型艾美耳球虫卵囊给14日龄AA肉鸡雏未引起死亡,小肠病变记分分别为1.41.82.32.9,增重明显下降;接种5万、10万、20万、40万毒害艾美耳球虫卵囊给l4日龄AA肉鸡雏,致死率分别为020%50%60%;接种30万、60万、90万、200万巨型艾美耳球虫卵囊给14日龄AA肉鸡雏,均未引起死亡,小肠病变记分分别为1.52.22.83.2,增重明显下降。混合种卵囊分别按10万、20万、40万、80万个接种14日龄肉鸡,致死率分别为010%30%30%,小肠和盲肠病变综合记分分别为1.52.42.93.3
黄兵等(1994)从现场采集分离获得的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和堆型艾美耳球虫纯种,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分别以每只鸡1万、5万、10万和20万个孢子化卵囊,感染1013日龄伊莎公雏,观察各虫种不同剂量对鸡致病情况。人工感染后7天结束试验,以平均增重、死亡率和肠道病变记分作为试验指标。结果显示毒害艾美耳球虫毒力最强,感染10万死亡率为41.67 %,感染20万死亡率为50%。感染l万个毒害艾美耳球虫的鸡平均增重极明显低于不感染对照组。毒害艾美耳球虫4个感染剂量组的肠道病变记分为1.333.83。巨型艾美耳球虫致病力次之,感染20万组的死亡率为16.67%4个感染剂量组的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的差异为感染1万组显著,5万~20万组极显著,其病变记分为1.333.08。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高剂量感染引起死亡的很少见,但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相比下降明显,5万组减少显著,10万~20万组则极显著。这两个虫种各感染组的肠道病变记分1.253.080.752.07
汪明等(1992)进行了鸡巨型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的研究。作者应用单卵囊接种技术分离出纯种巨型艾美耳球虫,继代收集卵囊后,按30万~60万个卵囊/只剂量接种雏鸡24只,8只不感染作对照。感染后18天定时剖检感染鸡和对照鸡,取肠道组织,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制戚切片,切片以HE染色,光镜下观察发育史。结果发现巨型艾美耳球虫有2代裂殖生殖,多出现在小肠绒毛上皮。第一代裂殖体出现在感染后的第23天,第二代裂殖体出现在感染后的第35天。裂殖体体积较小,大小约8.8um×6.4um。配子体出现在感染后的第58天,主要发生于小肠的固有膜内,少数在肠腺细胞内。大配子体细胞内含有明显的成囊体,小配子体含有许多紫色的小核。在感染后68天,观察到合子和卵囊。
余锐萍等(1992)观察了人工感染纯种巨型艾美耳球虫后不同时间鸡的肠道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巨型艾差耳球虫主要寄生于鸡的十二指肠及空肠中。子孢子主要在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顶端发育,引起粘膜上皮脱落。在裂殖生殖阶段,裂殖子不仅寄生于上皮细胞内,还可穿过粘膜上皮进入固有膜和深部的肠腺上皮细胞内,此时可见固有膜内小血管损伤,呈点状出血,粘膜上皮大量脱落伴随粘膜上皮显著增生及单核细胞浸润。裂殖生殖后虫体继续在上述组织细胞中发育成配子体及配子。此阶段可见肠黏膜绒毛顶部变短宽,固有膜内淋巴管高度扩张,出现明显的炎性水肿。回肠粘膜内未见虫体寄生。盲肠扁桃体内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消失,淋巴细胞排空,并见大量异嗜细胞浸润。
徐镔蕊等(1994)利用组织化学技术对巨型艾美耳球虫内生发育阶段细胞内的多糖、核酸、碱性核蛋白、非特异性酯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布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4-2
4-2
 
多糖
DNA
RNA
碱性核蛋白
非特异性酯酶
碱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滋养体
-
 
 
 
 
 
 
多核体
-
 
 
 
 
 
 
裂殖体
+
+
+
+
+
+
+
大配子
+
+
+
+
+
+
+
小配子体
-
+
+
+
+
+
-
合子
+
 
 
 
 
 
 
卵囊
 
+
+
+
+
+
+
王江青等(1991)进行了巨型艾美耳球虫早熟减毒株的选育试驻。试验结果表明巨型艾美耳球虫(长春株)经20代的早熟选育,其潜隐期由132h缩短到116h,成为早熟株。该早熟株不经选择传递2代,仍保持了早熟的特性。早熟株比其亲代株的繁殖力下降74%,致病力降低,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
赵树英等(1990)报道了杀球灵(Diclazuril)5种药物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的抗球虫效力。供试鸡每只人工感染堆型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37.6万个。以抗球虫指数为药效判定标准。结果表明:l×10-6的杀球灵效力最强,抗球虫指数是203,肠道未发现病变,粪中未检出卵囊。马杜拉霉素、那拉霉素、拉萨洛菌素的抗球虫指数分别为290.2193.5190.5。尼卡巴嗪效力较差,抗球虫指数仅达136.2
段嘉树等(1990)对杀球灵和4种聚醚类抗球虫药物马杜拉霉素、那拉霉素、拉萨洛菌素和莫能霉素的抗巨型艾美耳球虫效力进行了笼饲试验。在重度感染情况下,5×10-6马杜拉霉素,8×10-5那拉菌素,1×10-4拉萨洛菌素和l×10-4莫能霉素均可防止鸡只死亡,改善增重,减弱肠道病变和减少卵囊数量。1×10-6杀球灵组出现10%死亡,但从增重和病变来看,鸡只仍然受到保护,粪便中卵囊少。对肠粘膜涂片的观察显示杀球灵明显抑制了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阶段的发育。
从抗球虫指数来看,以上5种药对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效力依次为:拉萨洛菌素,马杜拉霉素,杀球灵,那拉霉素和莫能霉素。
吴薛忠等(1994)报道了海南霉素(商品名为鸡球素)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变位艾美耳球虫的笼饲试验。海南霉素用5×10-67.5×10-6,以盐霉素6×10-5为药物对照组。人工感染各虫种卵囊的剂量为:毒害艾美耳球虫5万个/只,巨型艾美耳球虫10万个/只,堆型艾美耳球虫15万个/只,变位艾美耳球虫12万个/只。人工感染卵囊前1天开始投服药物,感染后78天结束试验。药效判定以抗球虫指数(ACI)为标准。试验结果:对毒害艾美耳球虫的ACI,海南霉素5×10-6186.17.5×10-6l85.3,盐霉素为155.1;对巨型艾美耳球虫的ACI,海南霉素5×10-6182.27.5×10-6的为180.8,盐霉素195.4;对堆型艾美耳球虫的ACI,海南霉素5×10-6193.27.5×10-6的为185,盐霉素为189.8;对变位艾美耳球虫的ACI,海南霉素5×10-6196.87.5×10-6189.6,盐霉素205.2,整个结果显示海南霉素对上述鸡球虫均有明显的抗球虫效力。
谢明权等(1993)应用人工感染后,定期剖杀试验鸡,取寄生部位肠粘膜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裂殖体成熟程度及密度,确定最适收集时间的方法,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布氏艾美耳球虫裂殖子进行纯化试验。选取材料的位置,毒害艾美耳球虫在小肠中段,堆型艾美耳球虫在小肠前段,布氏艾美耳球虫在小肠后段。感染球虫的肠道用剪刀纵向剪开,弃去肠内容物,用PBS (pH7.2)23次后,以刀片轻刮肠粘膜,置含0.25%胰酶加0.75%胆酸钠消化液中,40℃消化3040min。当大多数裂殖体破裂后即停止消化。消化渣用Hank’s平衡盐溶髓稀释,200rpm离心淘洗23次,每次10min.最后用红细胞计数板计算收获的裂殖子数量。结果是堆型艾美耳球虫裂殖子最适收获时间是人工感染后8084h,毒害艾美耳球虫是在人工感染后120h,布氏艾美耳球虫是95h。作者提出裂殖子的收获量与人工感染的卵囊数量成正相关。供感染的鸡日龄最好是3周龄的。感染卵囊数量,毒害艾美耳球虫40/只,堆型艾美耳球虫是60/只,布氏艾美耳球虫是80/只,便能获得较理想的感染肠道,供分离裂殖子用。
国内有几篇关于药物杀灭鸡球虫卵囊的报告。曾衡秀等(1988)报道了国产消毒剂-“速尔”抑杀微生物和球虫卵囊的试验。报告中提到用国产速尔1%的浓度,可抑杀97.5%的球虫卵囊,用2%的浓度则可100%抑杀球虫卵囊,使之不能进行孢子化,试验结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效力相当。
刘毅等(1990)也对国产消毒剂-“速尔1号”进行抑杀鸡球虫卵囊的试验。试验与农乐、日本产速尔、新浩尔灭、烧碱等(推荐浓度)作了对比。结果证明,递尔1号在2.5%3%的浓度时能抑杀试管内的所有卵囊,0.3%以上的浓度时能使90%的试管内卵囊灭活,2.5%的浓度时能杀灭试验环境及鸡场现场中的球虫卵囊。在60天的试验期内,试验组鸡无球虫感染。速尔l号的抑杀鸡球虫卵囊的效果与农乐和日本产速尔相似。推荐浓度的新洁尔灭及烧碱对鸡球虫卵囊无作用。
汪明等(1994)用英国出品的体外杀灭球虫卵囊的消毒药剂OO-cide(杀卵灵)进行了杀灭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的试验。试验表明:经杀卵灵处理过的未孢子化卵囊的孢子化率为2%,对照卵囊的孢子化率为80%,孢子化减少率为97.6%;用杀卵灵处理过的孢子化卵囊,按10/只剂量接种雏鸡,第8天剖杀试验鸡,计算出抗球虫指数为169,试验鸡无临诊症状,盲肠病变记分不超过1分,对照组ACI121,临诊症状明显。
(林昆华)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发表于 2013-12-2 08: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球虫养鸡很普遍。如果严重的,死鸡也不少的。一般常见的就是盲肠球虫和小肠球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1: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4-29 20:58,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