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54|回复: 0

[最新新闻] 专家称H7N9禽流感为基因重配新病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6 11: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新的病毒,要给科学一点时间”。  4月3日,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说。对于此次发现的人感染的H7N9,存在太多未知。
9 [9 Z, B5 E# O' }  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管轶称它为杂交病毒,他说对这个病毒特征的任何描述都需要进一步的实验。- E0 c5 o5 o/ q0 m/ y9 q
  他甚至没有用禽流感病毒来称呼它。他说,根据目前公布的它的基因序列,与它最接近的病毒都是禽流感。“高度相似”。0 s: }: y+ v, \
  基因重配的新病毒5 L$ `& _  k) }+ j. P5 H5 B$ m
8 m- d2 n7 V# e9 ?7 v
  该病毒的两个基因片段来自禽类H7N9,另外六个来源于H9N2
( i+ m3 u9 z! ^  H7N9,这个从未在人群中出现过的病毒已经导致5人死亡。截至昨日,已经有14人感染,感染者多处于危重状态。
1 C2 ]% g6 G, l0 j8 w  H7N9病毒是禽流感病毒中的一个亚型。但与之前在禽类身上发现的H7N9相比,这次在人身上发现的H7N9的基因序列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基因序列里,该病毒的两个基因片段来自禽类H7N9病毒,另外六个基因片段来源于H9N2病毒。4 L0 m' {2 p0 }
  “病毒发生了重配”。金奇说,重配是流感病毒几率较高的一种变化方式。7 D6 e9 p, Q- _% s! d
  重配通常发生在两个病毒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同一个细胞。“这种情况不会必然发生重配,但会导致这种可能”。
, X* e1 D, S, m& {# ^( V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感防治组的郭姓专家强调,在重配过程中,两个病毒应该同属一个型,比如说都属于禽流感病毒。但金奇认为,“同属于一个型病毒重配的几率高”。
7 K+ M0 a2 [0 a9 ?  简单来说,病毒发生重配是指两个不同病毒之间进行了重新“组装”。对于有8个基因片段的禽流感病毒来说,病毒重组有多种形式。郭姓专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两张桌子拆了之后组装成一张——“可能你用了其中一张桌子的四个桌腿,也可能只用一个;再和另一张桌子的零件组装,但最终还是一个桌子的形状”。, I. R. u  N. k2 {2 H
  重配后的H7N9保留了它的外部形态,也就是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而内部的6个基因片段全部来源于H9N2。
" `( M: O0 E: O, ?7 g( m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r1 N8 f2 d( x1 [" h4 r0 I- ]  在金奇看来,即使是一个基因片段发生改变,都有可能让病毒呈现出新的特性。一个最直接的疑问是,它是否会携带病毒H9N2的特征?
: p9 A3 C* S; o! d( f' y  “这需要时间去判断”。金奇认为,从遗传表型来讲,它会携带H9N2的特征;但对于生物学特征来讲,两个的叠加并不等于一加一等于二。
) k( o  }- H. o+ c# R+ q  “我们现在只能说可能性”,郭姓专家说。H9N2曾在人的身上分离到,这一次H7N9在人群中出现,在他看来,也许是和H9N2的某些特性有关。6 J: e' ?# Z& F1 j; E0 [/ L
  但实际上,H7亚型病毒,并不乏感染人的先例。4 m- y2 y$ J7 y8 N4 D0 Z6 c9 e. J2 H( @
  禽流感家族族谱
) u6 h5 \. U  |
' V3 Y* [4 r/ [- g  禽类H7N9此前没有感染人的状况发生,中国此前也未发现该病毒; }! j( u  X- c6 X; K( q; P; W
  甲型流感病毒是一个大家族。它以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酶)的不同亚型来区分种类。其中H的外观很惹眼,像长矛一样凸起于病毒表面。H和N这两者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病毒进入细胞和最后扩散出细胞的能力。7 V7 t  L' U1 t- N
  通俗地讲,H像是携带了一把钥匙,它通过与活细胞的受体相结合,打开了细胞的生命之锁,进入细胞。而N则在病毒完成复制后,撕裂细胞,让复制后的病毒畅通无阻地离开细胞。
+ z) k7 u& g/ w% R5 z  H有16个亚型,N有9个亚型。将它们相互之间进行数学组合搭配,推测应该有144种搭配结果,但目前并没有都被发现。
; a2 K6 Y$ m8 q$ e# O  s5 R+ `- C  甲型流感中许多亚型的自然宿主是多种禽类和动物。其中对禽类危害大的亚型也被称为禽流感。
2 D! I. o( [% C% z  H7亚型算是甲型流感家族中的古老系列。在1902年,H7N7就曾经在家禽中暴发。2003年,H7N7曾经导致80多人感染。在这个序列里,曾经感染过人的还包括H7N2,H7N3。除了有一人死亡外,其他多为结膜炎等症状较轻的疾病。
! g; _0 |7 d# V  H7N9此前已经发现了25个毒株,但并没有感染人的状况发生。农业部统计,25个毒株均来源于野鸟。H7N9甚至在中国从未被发现,以上25个毒株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外研究机构。
* s1 F8 }% n( ^; m+ D5 t  1977年就开始从事禽流感研究的郭姓专家在国内从未分离过H7N9。据他所知,美国曾经分离出H7N9,并怀疑它能够在雪貂里传播,雪貂是哺乳类的一种,比禽类更接近人类。
! |4 ]" H# ~9 v( Z2 L  m  总体而言,在H7亚型的家族中,禽类H7N9并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破坏力。
; L. |5 y, m/ @& a: k6 G& o9 g8 o  同样,H9N2也没有致人死亡的先例。郭姓专家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H9N2可以直接感染人并让人发病。他认为,H9N2的特征是宿主比较广,在人、猪和鸡身上都曾经分离出过,而且它的受体有点接近于哺乳动物的受体。很多兽医的血清里都可以检测到H9N2抗体。
7 Y, M% N: ~- I; A  今年春天,中国已有14人感染H7N9,5人死亡。更容易让人联想到H5N1,1997年香港报告了全球首个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曾经来势汹汹。在临床表现上,两者有相似之处——发病快,肺部病变死亡率高。但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H5N1和H7N9的关联性。, y2 a2 n# `; E5 l6 g" R
  H7N9能否人际间传染?
$ g4 L" n" {! t2 X/ b- L/ u& {5 k2 r& o& f9 z$ N
  专家认为病毒是否会人传人由病毒基因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 _. x, W: |6 c! L+ M1 T
  对于人感染的H7N9,中国疾控中心表示,由于研究资料有限,目前无法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
, f* k; W' Y8 G# J9 x) d  郭姓专家表示,一个病毒的毒性是由整个基因体决定的,这是基因的星座效应——基因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丰富,每颗星星都会发挥作用——因此无法快速地判断一种新病毒体的毒性和传播能力。4 z* N) u, {9 E0 h- s; k7 b4 a
  病毒重配后毒性变化也没有规律。从病毒学来讲,病毒发生变化是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从进化角度,毒性不应该越来越强。毒性变强,宿主很快死掉,病毒将无法繁殖。通常病毒应该是减弱的一个趋势。但在个别重配里,“增强、减弱都是有可能的”。
* p, r1 h" V0 ]* a/ l  在感染人之前,H7N9是否已经感染禽类或家畜类一直没有确切的说法。此前,中国并未分离出H7N9,农业部也称并未在活禽市场和周边家禽和猪等动物身上检测到H7N9亚型流感病毒。/ I& Y3 d8 a8 \/ \1 d7 k$ Z3 h4 F4 e$ l
  但昨天,农业部发布信息称,已经从上海的鸽子身上找到了这一病毒。基因序列表明,该毒株是低致病力流感病毒,与H7N9禽流感病毒人分离株高度同源。
0 \! L$ n. l. X/ Y! @6 w, K  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Nature)近日发文称,对这种新病毒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它可能在禽类中静悄悄地传播而不产生出严重的疾病,这使得该病毒非常难以监控。
, z! B; u1 p: I2 l2 |, ]  郭认为,H7亚型的病毒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这种致病性是针对禽类来讲的。对于H7N9,初步判断是对禽类低致病性的,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禽或野禽虽然感染但并不发病。7 r1 ^( }7 J( a$ I" s8 l/ {# S
  在郭看来,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主要由HA决定,在HA中存在连接碳,如果连接碳里有一串碱性氨基酸,一般是高致病性的。如果只有一个,则是低致病性的。“它只有一个”。当然他认为这并不绝对。' Z- v7 @0 R9 E+ s  F/ C
  郭还认为现在并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H7N9在人之间传染的状况。! {% |1 B1 T7 u* m) H
  金奇则认为,病毒是否会人传人由病毒基因决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管是否是禽流感病毒,一个病毒能否人际传染,取决于宿主细胞能否允许病毒进入并复制繁殖。
3 f' P$ r: E, t0 F/ t, l. ^9 d/ `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资料称,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
- k( r" u2 ?$ z$ M  对这一说法,郭认为现在还无法判断,这种偶然情况到底是什么?H7N9为什么会突然感染人。他认为目前的病例并不能排除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
) p4 p/ @# t! Y% X' O9 F  病例呈现散状分布,上海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经隔离结束,并未发病。在郭看来,H5N1也曾经感染人,但已经十多年过去,并没有发生人传人的情况。& Q+ M' L2 a. w( M  l8 F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H5N1的被感染者是因为自身免疫系统或者基因有问题”。郭说。. a) {2 d1 ~6 m6 e
  但这一切还仅仅是推测。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个病毒还存在着太多未知。
0 l* m# s* M0 ^) `- k' ~& g  金奇说,对于一个生命体来说,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我们现在拥有的只是一条一条的线索”。7 {; Q3 R; ^0 h2 F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11-2 16:2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