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4月3日,浙江省报告两例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建德38岁洪某已于3月27日去世。另一例危重病人杨某,杭州市人,男,67岁,于4月2日由杭州某医院,转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抢救。目前住在浙大一院传染病病房。
$ } ^$ ~" L( K1 X4 M% j4 W
8 Q, H3 x4 a3 Q( ~ 患者杨某入住防护级别最高的负压病房, N* J4 I2 b; R* v6 {' @ _
每隔4个小时化验一次生化指标
' P1 O8 J5 i( ^$ K3 U 患者杨某入住的是负压病房,是隔离传染病病人最高等级的病房。. t" L( w! Z* u6 B: R! Y" T$ V
) a9 o4 B# C' W$ Y6 X 什么是负压病房?1 ]. j5 [# o1 n
负压病房是世界卫生组织在规定抢救SARS病人时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设置负压病房的医院,才可以救治有严重呼吸系统传染病的病人。负压病房是指在特殊的装置之下,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不会泄露出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及时排放到固定的地方处理。
/ B5 e4 e t4 J* O, p3 N! }5 f, j. }. m' O! b* r
设置负压病房,可以减少病房外家属、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机会。浙大一院的负压病房,是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建设的,当初救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也在这个病房里,从没有发生过医务人员感染的病例。
; ]7 v4 s7 _, G9 U
2 l' B! _( q$ j( X1 t3 O* _2 t# X6 h1 y 感染病区的门外,门的右边有1扇传递窗,病房里有病人的化验标本传送出来,都要通过这个窗口。这个窗口是全自动的,分成3种状态,锁止、打开、全锁止。窗口里外各有一扇玻璃门。里面的窗户打开后,外面的窗户就无法打开。外面开了,里面就自动锁掉。这样可以完全隔离里面和外面的空气,不因为物品传送而有内外空气交换。2 R+ Q: K+ L4 y! ?& c ~
( D0 _; c3 I9 m# F) N9 U
下午4点多,一位医生提了个写有“送检专用”白色塑料的手提箱到感染病区门口,他穿着白色手术衣、头套和两层蓝色外科一次性口罩,他打电话给里面的护士,护士打开传递窗内窗,放入一个标有“H7N9 9-5-5”的罐子,放好后立即关窗。过了1分钟,医生打开外窗,小心地把罐子放入手提箱,仔细盖好盖子,下楼。这位医生是感染科的检验医生,他说,他们每隔4个小时就要为患者杨某化验生化指标,以便随时监测病人身体状态变化。
" W' P" i) S6 M9 F- A
. \$ s$ a% w' e8 i1 f6 i( c( {- g 病人情况比前天有所好转 肺功能没有恶化,正在自己慢慢恢复9 M3 i$ o ?: _! z' z) K( b4 ]0 Y1 s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是患者杨某的主诊医师。! b S# [" S X4 ^
昨天下午,李兰娟院士穿着白大褂,在5楼传染病病房外的会诊办公室接受快报记者采访。6 i% Z- \( |# N9 e* x/ C% [
: G/ P1 r% [. w- T' |4 S
会诊办公室里,有一套高清视频系统,通过设在病房里的摄像头,将图像和声音传送到会诊办公室的投影仪上。这样,多名会诊专家通过大屏幕就能实时监控病人情况,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病房出现交叉感染。. G" j3 D' e* N. k! f
0 `) {+ E3 _% i9 {
李院士打开视频,给快报记者讲述患者的近况。
7 i$ q8 U: w2 |% d: d& x' Q 视频直播中,病人杨某身上盖着蓝色的横条纹床单,面颊消瘦,头发花白。张开嘴巴、插着呼吸机躺在病床上,半睁着眼睛,胸腔起伏缓慢而有节奏。床头墙壁上10个电源插座孔,都被插满了,分别连接着呼吸机、监护仪、呼叫器等。/ |; [9 v* }" b/ u ^
/ z9 X7 Q" A* ?* h& k$ S. @
李兰娟院士说,病人身上插满管子,连接着好几个袋子,心电监护仪的管子、静脉输液管、血管、胃管、尿管、排泄管等,这都是用来监护和维持病人生命体征的救命管。
; {4 v# E. w* g" S' D) B1 v3 q* Z
; J$ G: w; Y) w3 U& A) c 前天,病人的情况是两个肺有严重感染,和广泛渗出性炎症,只能用呼吸机补充氧气,进行氧气交换。. y. h) e9 C( ^) d4 G
“转入浙大一院后,病人经过近两天的抢救,情况进一步好转,通过机器提供的用氧量降低了,这说明病人的肺功能没有恶化,正在自己慢慢地恢复。而且你们看病人插满管子,但他的神志是清醒的。”
7 e0 \6 L0 u4 f7 C5 l& u! _4 y7 C/ N. d) T+ _, F( Q' ~
病人目前神志清醒 但仍处在最危险时期
" K9 Y" M8 Q! r. I. h/ w “不过,目前来说,病人还处于最危险的时期,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当病人真正脱离生命危险了,再找你们通报给公众,让大家放心。”8 X" Z. |2 B ^" r9 x% J
! b$ u0 Y6 q% C7 u 李兰娟院士说,目前对这位病人的救治是给予抗病毒治疗,随时保持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维持他的正常呼吸,一旦发现呼吸道中有痰液,第一时间吸出,保持呼吸畅通。4 l% D7 H. `) h3 R, j& y
! c2 \2 L1 K7 P4 t4 y U8 n
后期的治疗,包括维持电解质和微生态平衡治疗,更远期,还要密切关注病人的感染情况,包括真菌和细菌感染,如果控制不好,病人甚至可能死于感染所致的败血症。- J. |5 N8 X \ Z/ c9 P
0 Y2 p: @5 Y$ b2 K
此时通过视频看到,有两位医生穿着白色防护服进入杨某的病房。他们站在病人病床边,记录监护仪上显示的数据,分别有心律、血压、脉搏和氧饱和度4组数据。医生还仔细查看了病人身上的各种管子。有一位医生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微微点头。' n% K$ c! J. k# ]0 ]
' w6 |/ U% Y& M0 `) f$ K5 D7 | 李兰娟院士说,这位病人的家属也在浙大一院做了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现在都已经回家休息了。因为病房的特殊性,家属也没有在医院陪护。
+ e# O7 L- W4 b, y" d- t4 A+ ^' F `3 q- ^5 a8 A; O
24个医生护士三班倒 24小时监护患者杨某
1 ]1 c" S$ Y5 {& Y V 前天,浙江省卫生厅召开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的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杨敬厅长把浙大一院定为浙江省H7N9禽流感疫情抢救诊疗指导中心,和全省各个医疗机构分享抢救诊疗经验。
, b+ O% r Y% F% V! [% A! b
* t+ Y0 T7 E- a/ V* x* O 今天,省卫生厅还将对各地医疗机构进行网络培训,万一有病人送到地方医院,当地也可以进行有效及时的救治。1 g! J3 ]' D+ S! E) s* ~9 o& W
, K6 w6 S1 r1 k$ ?, l* Q8 \; R “浙大一院作为全省H7N9禽流感疫情抢救诊疗指导中心,将全力救治本院这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李兰娟院士说
$ s$ [2 P% ~. M+ _; P* S, b/ w8 g' |( k H
浙大一院目前安排了三班倒医护人员,24小时全天候监护这位病人。每班医护人员包括4位医生、4位护士,每班轮班8小时。医护团队包括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监护室高年资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说抽调了医院最强的医护力量来抢救这位病人。”李院士说。/ a V( u+ }; j" U! q. j; }
7 R$ O0 |% o/ i8 T" U6 c3 |; w 我们在视频中看到,进入病人病房的医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戴着圆形固体的绿色“医用”N95口罩,可以杜绝PM2.5微粒流通;穿着白色连体防护服,从头到脚无缝连接;还有白色消毒手套。$ o& m7 t; _" Y/ g% u- \
$ z/ Q: Q3 e* P4 [% f) _/ i9 S 在医护人员入口处,有一块牌子,写明医护人员进入病房的程序:入口→一更→二更→办公区→前屋→病房→通道→更衣→淋浴→办公区。
! ~4 P) C' @/ F
' ~5 }9 w& `1 ^$ Y+ H* P 护士解释,“一更”是指医护人员穿上基本的手术防护服;“二更”是穿上白色隔离服,有了这两道防线后才可以进入病房;出病房,可能带有病人的病毒,要求医护人员脱下防护服,进行淋浴才可以进办公区,离开医疗区。
/ E2 w& `% P; z, t
! N! b( S6 ?: q/ N7 q% j" c 护士说,每天出病房洗个澡成为她们的生活习惯,让病房里的病毒在水龙头下消灭,不要带出病房。7 q3 u/ ?0 l9 d1 `# m" z
1 U( \7 Z) V" ?- M
昨天,这么近距离地亲眼看到这些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我当时真的从心底油生敬意,虽然到目前为止H7N9病毒还没有在人际间传播,但这些医生护士,毕竟是和感染者密切接触,冒着感染风险在忘我工作。
0 h. Q. K) O5 I- p! N6 }- z/ Q9 M- O0 a. e$ l6 s" W
就拿李兰娟院士来说吧,66岁的年龄,绝大多数人已经退休在家享清福了,但她这几天几乎全天都在医院,早上六点来,晚上十一点走,回家只是睡一下。三天前,她刚刚从北京参加完防控H7N9会议回到杭州,昨晚7:50,她再次踏上杭州飞北京的航班,参加今天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国家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专家组会议”。
* F( R+ P/ Z1 a% K7 [5 D$ g, s, d1 w
向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J, w. S. m% G, }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