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28|回复: 2

[博士言论] 有感于诗书耕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 01: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耕读传家 诗书继世

——新城王氏家族的家族文化教育


作者:未知 日期:2012-12-21 9:03:34 来源:桓台政务网 访问量:23 【字号:大 中 小】

   12月19日,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在素有“华夏第一砖坊”美称的四世宫保坊下,过往的行人来去匆匆,在繁华过后,一切归于平淡。在新城七十二牌坊中惟独留下了这座四世宫保牌坊,它如同一个孤独的老人,见证了新城王氏家族昔日的繁华与荣耀。
    四世宫保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目的是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中功绩显赫,被朝廷晋爵为太子太保的事迹。王象乾,字子廓,号霁宇,新城人,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生,崇祯三年(公元1631年)卒。隆庆四年(公元1571年)中亚元,隆庆五年(公元1572年)中进士,建坊时王象乾正在兵部尚书任上。当时朝廷追封三代,即王象乾的父亲、曾累官至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的王之垣;王象乾的祖父、曾累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贵州参藩),因平蛮督方死于王事之功赠太仆寺少卿的王重光;王象乾的曾祖父、曾官至颍川王府教授的王麟。他们都因其后人王象乾对于明王朝的突出贡献,被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这座牌坊被称为“四世宫保坊”。
    四世宫保坊当时建在新城县古城垣南门外,护城河上吊桥的南端,骑街而耸立。在这座砖坊建立之前,附近已经建有“父子尚书”、“殿邦元老”、“熙朝名佐”、“江北青箱”、“岱宗绣裔”等石坊,庞大的牌坊群鳞次栉比,沿街错落,建造工艺和题铭各有千秋,成为明代以来齐鲁大地上一道古韵十足的风景。
    而在新城七十二牌坊中,大都与新城王氏家族有关。新城王氏家族是明清两朝山东地区出现的名门望族。从明朝初年其一世祖王贵迁居新城以来,累世经营,重农尚学,从第三世王麟“始肇文脉”,经过四世王耿光、王重光,五世王之垣、王之都、王之猷等,到第六世以王象乾为代表的众多王氏族人出仕公卿,谱写了“王半朝”名垂千古的辉煌业绩,被人们誉为江北青箱,创造了桓台人文历史的巅峰和辉煌。
    如果说现存的四世宫保坊和那些已被损坏的“父子尚书”、“江北青箱”等牌坊彰显着新城王氏家族的辉煌与荣耀的话,那么保存在桓台博物馆的王士禛的《手镜》石刻拓本或许可以解释新城王氏家族从一个农家成为“齐鲁第一望族”的原因。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七月,王渔洋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当时的唐山土瘠民贫,百废待兴。对于儿子由一介书生骤膺县令之职,王渔洋很不踏实。七个月后,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二月,在户部左侍郎任上、时年65岁的王渔洋于京邸书写《手镜》一册赠给儿子。《手镜》由50条为政箴言组成,中心思想是教育儿子审慎行事、洁己爱民。
    明清鼎革,新城王氏作为海内最为著名的官僚世家虽然遭到了沉重打击,但是凭籍其深厚的家族文化,清初顺治、康熙年间再度中兴。王渔洋作为清初的“一代诗宗”,是清代新城王氏家族发展的顶峰,对清初文学的嬗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雍正至清末,新城王氏家族虽渐趋衰落,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失为一个豪门家族的地位。据统计,明清两代,新城王氏家族共出进士29名、举人38名,贡监生115名,可谓科甲蝉联,世代显赫。
    明代中期,新城王氏家族何以能在短短数十年间由一个地位低下的平民之家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峨冠博带、缙绅满门的官僚世家,且持续兴盛达200余年?研究者认为,新城王氏家族富有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家族教育无疑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
    在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的明清时期,新城王氏家族以其颇具特色、卓有成效的家族教育而崛起为一个历跨明清两朝、兴盛近达200余年的科举望族和文化世家。新城王氏家族培养出了王之垣、王象晋、王渔洋、王士禄等以文学政事通显的科宦族人数十人,王氏子孙或以科举入仕 ,或以文学、荫补得官,皆赖于良好的家族教育。
    家风是家族文化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家族昌隆的内在精神力量,在世家望族的发展、繁衍中,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能够跨越明清两代,尤其是历经鼎革之变、战火的摧残的而又能大振于海内的世家望族,新城王氏家族的这种精神挺立的力量,就源于能够保持“勤”、“慎”为核心精神的家风。
    讨论新城王氏家族家风和家族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域环境对这个家族的影响。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东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尤其是诞生了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从而成为孕育东方文化的圣地。
    带有浓重儒家思想特征的“好经术”、追求功名、讲求名节、读书力学、注重教育的习俗风气几乎成为齐鲁地域风俗的鲜明特征,在这片沃土上,自汉独崇儒学后,历至隋唐,以儒学起家、绵延数代的世家望族就数不胜数,他们皆累世公卿、世传经学社会地位很高,习儒耕读、崇尚经术的传统泽被后世、影响至远。
    深受儒风熏染的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中,孝悌仁义,尚学重教,科甲蝉联,名人辈出,既是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又形成了稳定、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并在诗歌、古文、经学、书画、金石收藏等领域独领风骚,成就斐然,其核心精神,则是尚学、重教与科举三位一体的家族文化传承。
    新城王氏家族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是其闻名宇内的家传祖训:“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自隋唐至明清以来,科举取士是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并占据政坛的主要位置,这种选拔制也是一种进步。新城王氏家族从一个农民之家成为一代望族,早期也是以科举起家,随着几代积累、仕宦相连,成为高门大第和地方豪族。即使在家族遭遇劫难、中落,也往往又会再以科举东山再起,重振门庭。
   新城王氏家族对科举考试重视的主要表现为自身读书力学,同时为儿孙辈在家中设私塾、请家庭教师、严格督学,并形成人人自奋、耻于白丁的家族文化氛围。
    王重光从政之余,制订了王氏家族的那则著名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家训旨在教导后人如何读书做人,当然他本人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的后人纷纷效仿,立志读书,道义做人,忠勤报国。
    王重光在贵州永宁任职时,曾数度家书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刻苦攻读,入仕报国。因教子有方,王重光6个儿子均成就功名。受家训的熏陶,新城王氏家族至第五世,科甲蝉联,多人在朝为官,蜚声海内,此时的王家已经成为当地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
    王之垣中进士之前,往往与诸弟侄同甘共苦,亲为表率,他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所实行的经典教育使新城王氏家族第五代、第六代科举取得巨大成功,两代共有进士13人,举人2人,新城王氏家族自身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官僚政治集团,至明后期出现“王半朝”的辉煌。王之垣在《恭人王母于氏行述》云:予同诸弟侄始读书一室中,二鼓睡,五鼓兴,予未就枕,诸弟侄不敢先;予未起,而诸弟侄读书声已盈耳。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鼎革中受到重创,能使新城王氏“大振于烟火灰烬之中”、再次走向辉煌的关键还是科举的成功,这个使家族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王象晋,他明末以浙江布政使身份致仕回里,自号“明农隐士”,终日闭门谢客,专以诗书与举业教课诸孙为务,而且十分严格,读书要到夜半时分,所写文章必令其满意,这样培养后人,终是门庭广大。

位于新城王氏家族故居内的石帆亭

《手镜》的石刻拓本


位于新城镇的四世宫保坊

新城王氏家族的故居



该贴已经同步到 山中的漫游者的微博
中国畜牧人网站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畜牧人网友学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010-82893169-80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01: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乘飞机在航空读物上看到的,又搜索网络,发到这里:http://www.huantai.gov.cn/ht/culture/2012/2012122192952102.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16: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家族在中国并不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关于社区|广告合作|联系我们|帮助中心|小黑屋|手机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24号

北京宏牧伟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京ICP备11016518号-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4-5-2 03:45, 技术支持:温州诸葛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